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在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中,我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全域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农田环境治理和工矿废弃地复垦,既提升土地数量又提升质量,描绘出生态泰安最美底色,筑牢了乡村振兴绿色根基。
点石成金 工矿废弃地焕发新生机
岱岳区道朗镇是重要的山石建材生产地,早年间,一座座山丘被破坏。借助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岱岳区启动了道朗镇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投资 5000 余万元,集中对该镇 5 个村庄周边的 26 处废弃非煤矿山进行生态修复。
▲岱岳区道朗镇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 陈阳 摄
随着工程完工,昔日破损山体重披绿装,新增 760.5 亩耕地土壤肥厚,层层梯田路相连、渠成网,新撒下的种子萌发出勃勃生机。" 我们把整治好的土地对外发包,集中连片种植富硒地瓜,仅此一项便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近 6 万元,村民生活有了更好的保障。" 谈起土地整治带来的变化,道朗镇西张村党支部书记张钦勇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与道朗镇类似,新泰市龙廷镇崇本庄村也存在一片露天采矿形成的工矿废弃地,区域内水土流失,并伴有地质灾害隐患。新泰市于 2018 年 6 月实施了崇本庄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及破损山体治理项目,客土回填 3.6 万立方米,复垦耕地 90 亩。完工后通过有序组织农业生产,增施有机肥,加速了土壤改良,形成了农田生态良性循环,除带来可观经济效益外,对维护和改善当地生物多样性也起到了积极影响。
截至目前,我市共组织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工程 101 个,大批土地得以盘活利用,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又改善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均衡发展。
兴利除弊 农田环境治理探索新模式
在农田环境治理项目中,新泰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新发展模式,吸纳社会投资实施惠美田园综合体项目。该项目建设规模近 1300 公顷,涉及周边 20 个行政村,新增耕地 127.34 公顷。项目采用饲草与微生物技术对土壤质地进行改良,并清淤 5 座塘坝,新建 24 座提水站、111 座集水窖,埋设 3600 余千米灌溉管道,整修田间道 16 千米,集中连片打造出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
项目的实施成功探索出 " 土地整治 + 产业发展 + 生态观光旅游 + 农民增收致富 " 的新模式,实现了 " 三大升级 ":高标准农田助推土地产出升级,夯实了规模农业、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基础;项目划分有机种植区、畜禽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观光体验区等六大区,打造从田园到餐桌的有机食品全产业链,实现了农业融合升级;通过为贫困人口安排水利工程管理等就业岗位领取工资、流转土地领取承包费、加入产业合作社领取分红等形式,实现扶贫成效升级,成功带动 221 户、396 名贫困群众脱贫。
▲肥城市桃园镇农用地整治工程 资料图
土地治理成效看得见、摸得着。肥城市桃园镇顾庄村地处丘陵,常年雨水冲刷导致沟壑纵横,土地利用率不高。肥城市适时启动顾庄项目区土地整治工程,新增耕地 727 亩,改善灌溉条件 1720 亩。顾庄村又将 220 亩土地纳入村集体资产管理,通过统一种植扩大土地产能,年增收达 13.2 万元,村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目前,我市已有 30 个农田环境整治项目竣工见效。
寒耕暑耘 万亩良田孕育新希望
自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以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遍地开花,修复了绿水青山,换来了 " 金山银山 "。截至目前,生态保护修复五大类工程中,土地综合整治共完成投资 21.95 亿元,整治土地面积近 2.7 万公顷,占计划的 104.2%;新增耕地面积 4500 余公顷,占计划的 171.5%。
▲宁阳县堽城镇农用地整治工程 资料图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快速推进,增厚了 " 田之肌 ",高标准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在此基础上,各地因地制宜,创新融资模式、优化管理程序,规划布局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对村居环境开展统一修复治理,吸引现代农牧业、文旅融合重点项目落地,乡村全面振兴的大幕就此拉开,万亩良田孕育出物阜民丰的新希望。
" 要把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发展任务和民生任务,树立系统思维,谋划长远发展,尽快发挥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全面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作出更大贡献。" 市委书记杨洪涛在调研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时提出了新要求。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把绿色生态视作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让生态发展在各个领域落地生根,从而实现 " 绿水青山 " 与 " 金山银山 " 的有机统一。
仓廪实进而谋发展,方能求跨越。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作为一项亘古未有、造福后人的战略工程、民生工程,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随着国家、省、市一系列 " 生态优先 " 方针、政策、举措的实施,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幅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必将在泰山脚下、汶河两岸徐徐铺展。
【泰安日报社 ·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亓浩波 编辑 乔雨晴 审核 王天姿】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