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在北京,一众好友饭聚,在座的还有时任三联副总郑勇,以及三联文化分社社长徐国强。临走时,徐国强递过来一本新书《带头花椒去上朝:古杀十九式》。
嘿嘿,老乡。来之前,我们刚说过该作者的另一本书《提头来见:中国首级文化史》。我是汕头人,作者马陈兵也是潮汕人。
这些年,徐国强一直与潮汕文化打交道,除了马陈兵两本刀光剑影的书《提头来见》《带头花椒去上朝》,还有陈春声老师的《地方故事与国家历史:韩江中下游地域的社会变迁》,我都饶有兴致地仔细阅读。
便好奇,这位潮汕老乡,是何等神人,有如此偏好?
《提头来见》和《带头花椒去上朝》,是作者从古代的各种杀人之法,切入历史,展现专制王权礼兵刑三位一体的架构与运作机制,为我们理解中国王朝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用中大历史系教授蔡鸿生的话说," 揭开人们虽耳熟而未能详的内幕,按其创新程度而言,无异发掘了文献中的一处古迹 "。
紧接着,马陈兵在徐国强手里的第三本书《潮汕往事潮汕浪话》出版。看书名,知道此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潮汕成长生活经历的自传体散文,第二部分则围绕以 " 浪话 " 为代表的一系列潮汕方言流行词挖掘、生发一个个陌生而鲜活的 " 潮汕故事 "。
出版方别具高超的营销手段,高度概括这本书的出版意义,指出,两个文本形成个人史与社会史的微观映照,凸现一个充满生命温度与文学肌理、文化积淀与诗意的 " 浮地 " 潮汕。
因了杀人文化的铺垫,这本书对我更有吸引力。马陈兵有着怎样的潮汕往事,他又为何要收集归纳梳理潮汕方言流行词的?
才知道,马陈兵与我的祖籍潮阳海门有一定的交集。马妈妈年轻时就读医学院,毕业分配到海门卫生院;马爸爸本考空军,后因有海外关系未被录取,回乡当了老师。我父亲是海门人,爷爷奶奶都是从海门到汕头生活的。我们的很多生活场景和记忆应该是重叠的。马陈兵本人大学毕业后当过老师,到机关工作,下过海,四十岁后离开潮汕,往江南、巴蜀、江汉、北京等地,客居杭州 12 年。用他的话讲,辞职、辞乡,既而辞家。而辞别和远行,竟成为他人生的常轨。在一次次亲手撕裂、背叛的同时,他使自己越活越远。
但再远,一个严肃的写作者都首先必须对自己生命的诞生与成长有所交代,只有完成了对故园乡土的追忆,才能卸下早年生活与经验的重负,去迎接新的世界。
捣腾这个潮汕浪话,用了他近二十年的时间。最初写作受韩少功《马桥词典》的启发和影响。潮汕话是潮汕文化的代表。文化学者林伦伦老师曾指出,作为现存最古老的汉语方言之一,潮汕方言从读音到词汇,都非常复杂、多元,几乎不同时间层次的中原古汉语及吴语、楚语等,都汇集沉积于潮汕方言。
马陈兵身为历史学者、作家,他游学四方,丰富的阅历使他得以超出地方文化与边地视野的限制,以潮汕特有的地域语言为大家呈现了一个神秘奇特的潮汕。
说实在话,如果你不是潮汕人,可能看了这些词语,会引发无限的遐想,比如 " 番客 "(华侨)," 咸古 "(有点情色味道的闲话),那个鱼(拿哥鱼,一种深海鱼),等等。拿 " 浮 " 字来举例,可以有浮风(海上起风),浮脚行(游泳的一种方式),浮豆干(炸的叫法),浮活(挑事起话头),浮火(感冒上火),浮性(发怒生气),浮肿(不开心给脸色)……
潮汕人看了这些词汇和隐寓,大都会心一笑。
马陈兵说,大陆文明与海洋文化的内在冲突和此消彼长,政治文化和经济的边缘地位,迫使一代代潮汕人被动或主动选择形而下的路径,在求生务实的层面沉浮打拼,话语符号因之生发、演绎,并在潮汕方言俚语中不断积淀、化现。
这便是这本书的趣味所在。确实,为潮汕词语认祖归宗留存青史,马陈兵花足了力气,煞费了苦心。他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可以轻装前行了。
《潮汕往事 潮汕浪话》
马陈兵著
生活 • 读书 • 新生三联书店 2022 年 1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