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2-01-14
深晚报道【罗湖抗疫那些暖心人⑩】大学生、白发长者、教师、酒楼店长都来了 罗湖翠竹这个核酸检测采样点志愿者队伍超有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00 后 " 陈琛业是广州航海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连续三天,他都赶到罗湖区翠竹公园西大门核酸采样点服务,一忙就从早 9:30 到晚 9:30,足足服务满 12 个钟。

这个活泼的小伙子戴着眼镜、一头小卷发,清秀的面容总被人认为是高中生,其实他是刚转正的学生党员,作为深二代,他热爱这座城市,也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之前,他认识了今年 58 岁的刘惠芳,才偶然加入了这支志愿者队伍。刘惠芳是 2008 年便投身义工服务的资深志愿者,2011 年之后更是成为位于罗湖区田贝四路的翠竹 U 站站长。多年来,刘惠芳组织环保、献血、抗疫等各类志愿活动,荣获国家级奖项。

这次疫情突如其来,她更是义无反顾,立刻组织老伙伴、小伙伴来核酸检测采样点服务了。一早出门,晚上总在核酸采样点收工后回家,一不小心就过了 11 点,不过她第二天依旧精神抖擞出现,上传下达,协调各方资源和力量。

陈琛业佩服志愿活动组织者刘惠芳,也佩服现场诸多叔叔阿姨和爷爷级、奶奶级的志愿者。他说 12 日当天报名志愿者时,他就报了半天服务时间。一到现场,他很快熟悉了情况,帮着把轮椅老人推上斜坡,安抚小朋友,帮着不熟悉的市民扫码。

不过,结束半天服务之后,他有点汗颜。因为,他才知道,刚认识的满头白发的 66 岁的志愿者袁吉稳,从早到晚服务 12 小时,依旧毫无疲态,小小的区域微信步数飙升到 2.8 万步 , 让他这个小年轻感慨万千。

" 我是个年轻人,也是个党员,怎么能不冲锋在前呢,第二天我就报名了一天 12 小时的服务,我也和袁老先生一样,戴着党徽上岗!" 陈琛业说。

三天来,陈琛业和其他志愿者一样,中午就在核酸采样点的栏杆边吃午餐,一部分餐盒是翠竹街道翠岭社区安排的,还有几份餐盒来自附近的岭南汇海鲜酒楼——有芋头、大虾、酸菜炒肉、辣椒炒肉等不同的花样。

后来他有一问才知道,这家酒楼不仅仅送来餐盒,还给医护人员送上点心,同时,店长庞全玉带了三个员工也来做义工了。

45 岁的庞全玉说自家酒楼在翠竹街道开了 9 年多,最多的时候可以开足 60 桌,有 60 来名员工。近期生意不多,她就安排好工作,带着几个员工来做义工了,同时自带餐盒,也顺便给义工朋友们带上一些。

" 我们老板也很支持我们做义工,虽然餐饮业现在生存艰难,但是在这里做义工,就是希望出点力,疫情快点过去,生意重上正轨。" 庞全玉笑说。

一同迅速吃完盒饭再投入服务的还有罗湖区教育局招募的志愿者,他们是来自英达幼儿园的厨师迟亚洲和保育员周柳花。

迟亚洲是退役军人,第一次做义工,连连感叹太不容易了,一天下来双腿受不了。但听记者说起,罗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也组建了退役军人志愿者队伍,名为红星志愿者队时,他又赶紧问记者有没有联系方式,推送给他。

周柳花则是老义工,参加过很多次社区的志愿服务。不过现在放寒假了,三个孩子在家,初三的儿子带着两个弟弟,她总有些不便。早上匆匆忙忙做好两顿饭,中午饭放到冰箱,叮嘱好儿子加热方法就赶来了。

她说疫情以来,园长发动下,20 多教职工报名,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服务。" 我们都出点力,疫情就能快点斩断传播链,小朋友们也能顺利回到幼儿园!" 她说。

是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初心,相遇在同一个地方,罗湖这群志愿者齐心合力付出自己的努力,期盼平安,期盼深圳战胜疫情!

深圳晚报记者 易芬 / 文 记者 宁杰文 / 摄影

相关标签

刘惠 志愿者 核酸检测 义工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