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2-01-14
《1898年的夏日》:重回历史现场,“他者”视角看晚清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 " 从前慢 " 的年代,西方人以 " 异域之眼 " 来观照中国的作品并不多,较为著名的著作,古代有意大利人马可 • 波罗的《中国游记》,近现代有美国作家埃德加 • 斯诺的《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这些作品在让外国人看见中国的同时,也为国人了解自身提供了 " 他者 " 的视角。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1898 年的夏日:一个德国记者的中国观察》,借助一位德国记者的观察,让我们重新回到了晚清的历史现场。

据学者罗志田先生的考证,晚清时期的中国至少出现了五六种要用 " 千年 " 来作计量单位的重大变化:第一就是废除科举制,改变了施行一千多年的考试制度,被严复视为 " 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 ",其重要性等同于古代的 " 废封建、开阡陌 ";稍后的立宪尝试,也被梁启超认为是 " 开数千年未有之创局 ";再以后的共和取代帝制,更是至少三四千年的转折。与这三项显著的根本性巨变相伴随的,是一些相对隐性的变化,如经典的淡出,以及迄今仍在影响我们的以白话为书写方式,皆是以千年计的划时代大转变。再就是 1898 年的 " 戊戌变法 ",这场自上而下推动的变法运动震动全国,至今仍是史学热门话题,1898 年也因此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

这一年的年 3 月 6 日,晚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胶澳租借条约》。4 月 10 日,德国记者保罗 • 戈德曼受《法兰克福报》的指派,乘坐的德国 " 普鲁士号 " 远航机械船从意大利热亚那港出发,专程对中国的经济、军事、司法等进行考察、采访。这首铁船穿越地中海,经由埃及、苏伊士运河、亚丁湾,远航至欧洲式东方新城——新加坡。随后,他从香港登陆,经广州、上海,一直深入到中国腹地,进行详尽考察。途中,他先后采访了时任广东总督秘书兼厘金局长王存善、上海道台蔡钧。从上海又沿长江乘船而下,在镇江、汉口、武昌等地停留。在汉口,戈德曼参观了欧洲在中国内地建立的商业机构与修道院。在武昌,考察了湖广总督张之洞所聘德国教官主持训练的新式军队。在胶州湾的青岛、威海、芝罘(烟台)等地,深入探访了刚刚纳入德国租界的胶州地区。他以记者的敏锐和作家的文笔,记录下香港、广州、上海、汉口、武昌、胶州、天津、北京等晚清城市的风情,颇有画面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中国近代著名的新闻、风俗画家吴友如的画。他记下的目睹所见,有助于我们了解 19 世纪末沿途城市的风光风貌以及中国社会的面貌。尤为可贵的是,在书中,戈德曼对他所接触到的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给予了高度肯定。他当时曾预言:上海会以数十年的努力,成为东方一座伟大的城市。这一预言后来成为了现实。

戈德曼此行所见到的中国近代史人物颇多。在烟台,他与原清政府驻欧洲外交官陈季同相遇。这是一位曾在欧洲大力推广中国文化的近代史重要人物。在天津,他采访了清政府的陆军总领、直隶总督荣禄。在北京,他拜访了 1895 年在 " 甲午战争 " 中惨败而下野的晚清重臣李鸿章,时间是 1898 年的 10 月 22 日。当时的晚清官员都尽可能地回避与欧洲人士接触,如果在谁住处附近出现了一位欧洲记者,那他们很可能直接在大门外横摆上一根大木棍。没有人知道未来的局面会如何演变,在这个节骨眼上,人心惶惶,所有人都避免进行任何会危及自身安全的访问。" 李鸿章一如往常,他是唯一一个不会心怀恐惧的高官。" 文中如是写道。在书中,他也以记者的客观,披露了最初中国铁路规划过程中,欧洲列强资本竞争的内幕,以及中国经济与欧洲经济相融相斥的情况和列强之间的利益纷争。通过与清政府不同级别官员的互动,他记录下清末官员对改革和与西方合作的不同主张,以及民间对这种主张的不同反应。这些无疑是晚清帝国在艰难危局中转型的重要历史细节。

作为外国人探访中国的历史记录,该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原著于 1899 年在德国出版发行后,1900 年很快发行了第二版。作者为了确保历史记录的准确,在再版时根据后来的事态发展做了一些注解。但本书及其作者,在很长时间内淹没不闻,能得以被重新发现、译介为中文出版背后,也有一段故事。

该书译者吴伟栗先生是旅居德国华侨,10 年前的秋天,他在意大利一个偏远小城的古董店发现了一套讲述一百多年前讲述中国故事的旧书,书用古典字体的德文写成,分上下两册,泛黄的封面与僵硬的纸张略有破损。无意的一次发现,展开了一幅尘封百年的中国历史画卷。借由译者打捞历史的工作,我们也能知道作者的其人其事了:1865 年 1 月 31 日,保罗 • 戈德曼生于德国布雷斯劳市(现为波兰弗罗茨瓦夫市),1935 年 9 月 25 日在维也纳去世。他是奥地利及德国新闻工作者、公关人员、旅行作家、戏剧评论家、翻译、戏剧散文和小型戏剧的作者。作为德国记者,对中国是持友好态度的,在反对纳粹等重大历史问题上,也展示了令人赞赏的立场和气节。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在这本书中,他毕竟是站在德国的视角看中国的,有时候难免流露出一些傲慢与偏见,这显然是一种历史局限。读史以明志。放眼今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灾多难的古老中国终于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厄运,迎来了崭新而令人振奋的局面。中国与世界,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我们需要历史的沟通、文化的沟通,需要消除偏见,需要相互尊重。这也是这样一部史料著作在今天出版的另一种价值和意义所在。

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

来源 黔中书

编辑 王欣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德国 上海 武昌 汉口 香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