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西和曾经是国家深度贫困县,一直是我关注的地方。
2018 年,我们甘肃省政协港澳委员来到陇南市西和县,考察当地扶贫情况,捐助了一些扶贫资金。在与西和县干部群众座谈、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我们虽然了解到西和县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脱贫难度大,但是县乡村干部、帮扶干部、贫困户的精神状态都非常上进,干劲很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我一直关注西和县的脱贫。令人欣慰的是,在甘肃省政协和一大批单位的帮扶下,西和人民顽强拼搏,于去年实现了脱贫摘帽。听西和县介绍过去五年,西和减贫 3.67 万户,惠及 16.2 万户居民,出列贫困村 223 村,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脱贫了,下一步怎么干,发展什么?这两年,我看到甘肃省政协继续帮助西和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省政协领导经常到县上工作,派出工作组长驻西和县。西和县则立足于资源优势和独特禀赋,把发展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康养产业作为方向,走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西和脱贫后农村发展的亮点仍然不少。
西和半夏、花椒品质高,特色产业在壮大
我在澳门就知道,自古以来西和半夏就驰名海内外,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半夏已成为村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通过龙头企业与种植户签订统购统销协议,按照 " 统一供种、统一回收、统一销售 " 模式,形成了有效运转的半夏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既降低了农户中药材种植销售的风险,又实现了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社会化,壮大了半夏产业。西和也是国家少有的花椒种植 " 黄金地带 ",所产花椒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香味浓郁、药效成份多、精油含量高。西和县一直把发展花椒产业作为重点,脱贫后花椒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小小花椒走出了一条致富的康庄大道,当地人亲切地称为 " 麻辣产业 "。
造纸、编制,传统手工也致富
两千多年来,西和流行一种造纸的技术——闻名遐迩的麻纸制作工艺。原汁原味保留了造纸术的精髓,堪称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 " 活化石 "。2017 年,西和麻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甘肃省 " 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西和县朱刘河村制造麻纸最为集中,朱刘河 160 户人家,有近一半的家庭从事麻纸制作,形成一定规模的纯手工家庭作坊 10 家。手工编制是当地妇女创收的主渠道,按照龙头企业制定的统一产品标准,妇女们利用农闲时间,或在车间生产,或居家自行编织。西和县的巧女扶贫合作社各种草编工艺品发展到 100 多种,草垫、鞋帽、提包、提篮、壁挂、果盒、抱枕等无所不包,西和草编、柳编、竹编、手工刺绣工艺品等产品行销全国。
守护绿水青山,注入长久动力
深厚的人文底蕴,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这是西和手中握有的 " 王牌 ",厚积而薄发,生态人文是西和的后发优势。西和县以 " 人文 + 风光 " 为切入点,以 " 养生 · 健康 · 美好 " 为主题,开发仇池山、八峰崖、晚霞湖、云华山景区,推动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打造高质量的 " 国际慢城 "、" 生态健康小镇 ",实现了新跨越。以仇池古国为背景,正在把仇池山和西汉水打造成为集观光、文化体验、休闲游憩、乡村度假为一体的文旅康养综合体。晚霞湖成为 " 乞巧文化旅游节 " 永久举办地,促进了当地的文旅深度融合,生态旅游、观光旅游、文化旅游风生水起。西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静谧安宁,是打造康养产业的胜地,建设康养基地已经纳入西和发展规划。
脱贫以后再出发,乡村振兴助力跑,西和的发展前景很广阔。
(作者为甘肃省政协住澳门委员,文中采用了有关官方和个人的资料,在此鸣谢)
责任编辑丨张亚君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来源丨甘肃政协发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