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云关,老贵阳九门四阁十四关之一,地势险要,出黔去湘桂之咽喉,被称为 " 黔南首关 "。位于现今贵阳森林公园北门入口处。
1939 年,日寇逞狂,烽烟正浓,图云关作为当时的全国战地救护指挥中心,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167 陆军医院和美军第 27 野战医院皆坐落于此 ……
八十三年后,2022 年 1 月 12 日,屹立在图云关抗战救护遗址上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宣布正式对外开放,一些鲜为人知的烽火往事再次走直公众视野。
抗战爆发
救护总队迁驻图云关
1937 年 7 月 7 日,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连同其他机构,整合救护资源,于 1937 年 12 月 6 日在汉口成立临时救护委员会,专负战时军事救护之责,林可胜任代理总干事。半年后,救护委员会改组为救护总队,林可胜任总队长。
随着战事的蔓延,救护总队一路西迁,长沙、祁阳、桂林、柳州、河池、独山、都匀、贵定,最终于 1939 年 2 月入驻图云关。
彼时的图云关犹如一座小城镇,在峰峦起伏、浓荫满坡的树林里,遍布了几十间茅草房,在这些茅草房里,有救护总队部、直属大队、诊疗所、后方医院、训练所教室等,俨然成为抗日救护的心脏。
战地救护
从这里走向全国战场
中国部队所能到的地方,中国红十字会救护人员也应该能到;战场到哪儿,救护人员也跟着到哪儿。
为了应对惨烈的战事,救护总队构筑起各大战区的救护网络,派出一百多支小分队,到前线各军的师部野战医院和其他单位,专任医学技术工作。当年的林可胜总队长还首创了精干、高效、灵活、分散的流动救护系统,无数个流动的小型医疗队配上担架人员和少量医疗器材,机动地随军移动,就地抢救前线伤兵,为救回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从 1939 年迁驻图云关,直至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撤离,6 年的时间里,救护总队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除正面战场的各个战区以外,同时也派出医疗队赴延安、太行、皖南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协助八路军、新四军,为伤病员和群众服务。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配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林可胜亲率 3 支医务队和一支救护车队前往缅甸,为滇缅战场提供医疗救护和技术支持。部分医务人员应当时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将军请求,远赴印度进行战地救护。
卫生防疫
博爱恤兵,惠泽百姓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大规模会战的增多,部队调动频繁、难民迁移避难、环境卫生极差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各种传染病在军队及民间蔓延。
救护总队坚持救护与防疫并重,在各战区各驻军中迅速铺开防疫工作,大力建设灭虱站,开展灭虱治疥;推广普及现代公共卫生知识,修建厕所、焚化炉、垃圾处理池等。
据记载,当时的救护总队所属医疗队达到 170 多个,医务人员及各类辅助工作人员达到 3400 多人,约 1.5 万名医护人员在卫训总所和各分所接受培训,再奔赴全国战场。
硝烟已去,英雄不朽。图云关的抗战往事,历历在目。
来源 黔中书
文 丁明雪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