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记者许婉婕 夏世焱 通讯员李沛琦报道 千层鲈鱼块酥脆鲜美、锦卤云吞外酥里嫩、雪梨鲜奶露清甜醇香 …… 上个世纪 30 年代的 " 一盅两件 " 是什么味道?1 月 17 日下午,镇海楼下的一场精致的美食文化沙龙揭开了这个谜题。
广州早茶的文化底蕴由来已久,至清代,以早茶为中心的饮茶习俗已开始形成。广州人饮茶,又谓之 " 叹茶 ",茶往往只是配角,更重要的是点心、菜肴和粥品。" 一盅两件足以叹世界 "。所谓两件,即指点心。最早的 " 两件 " 不过是粗糙的松糕、芽菜粉和包点等物美价廉的茶点。后经过点心师创制与丰富,茶楼中的点心花样得以升级,品种得以扩充。现如今,广式点心包点的皮类发展为 4 大类 23 种,馅料发展为 3 大类 47 种,可制出点心 4000 种以上。" 一盅两件 " 的早茶也成为广府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广式点心也以其制作精美及种类繁多享誉海内外。
继 " 消失的名菜 "" 消失的月饼 " 之后,广州博物馆文创项目 " 消失的 ____" 又上新了!" 消失的点心 " 第一期,大部分来自上世纪 30 年代的《制面、糖果、油器、饱饺、点心、糕点、冰室各种品食类制法》一书,也有从已推出的两季 " 消失的名菜 " 中选取的最受欢迎的 3 款冷荤,将 " 名菜 " 与 " 点心 " 进行了有机结合。本季 " 消失的点心 " 一共有 20 款,分别是:咖啡奶糕、酥皮葱油包、冰肉莲蓉饼、桂花枣泥捲、雪梨鲜奶露、茨茸布甸、鸡粒甘露夹、红豆软皮饼、椰蓉猪油包、玫瑰马蹄盏、鸡粒梅花饺、千层鲈鱼块、锦卤云吞、柚皮焗崧饼、金陵鸭粉卷、龙凤灌汤饺、金陵鸭芋角、鸡粒粟米盏、西施粉果、香煎卤肉包。
这些点心主要涵盖三方面的特点,这也与广式点心的形成相一致。一是岭南民间小食。广东点心的米制品、杂粮制品、杂食大部分来自岭南民间小食。如 " 西施粉果 " 即是清末一名叫娥姐的女佣因制作粉果别有风味被 " 茶香室 " 茶室老板聘去主制粉果,并命名为 " 娥姐粉果 "。后各茶楼竞相仿制,于是粉果成为广州食肆十分普遍的传统点心,粉果也被冠以各种好听的前缀。二是面食点心。面食点心大部分来源于北方产麦各地和六大古都的羹点。《广东新语》记:" 广人以面性热,不以为饭。" 清代以后,广州对外贸易的地位突出,来自北方各地的商旅不断增加,适合北方饮食习惯的面食点心随之兴起。这些北方风味面食点心随着广式茶楼的迅速发展而被不断改善创新,最终演变为具有岭南特色的广式点心。三是西式糕饵和蛋糕,来源于欧美各国的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食谱大量进入广州饮食市场,西餐中的点心品种和制作技巧传入广州后,经广州点心师傅的吸收和改进,也演变成为具有岭南特色的广式点心,其中 " 咖啡奶糕 " 即是经典的民国点心,在当时深受海外回归的上流人士喜爱。
记者还在现场了解到,广州博物馆拟于新春期间在镇海楼展区推出 " 消失的点心 " 品鉴体验活动。从大年初一到初六,精选出金陵鸭芋角、千层鲈鱼块、锦卤云吞、鸡粒梅花饺和咖啡奶糕等 5 款点心,组成 " 和顺点心锦盒 ",并配上茗茶,让广大市民在镇海楼下、明城墙边、老电车旁沉浸式品尝从文物中活化、还原、重塑出来的民国时期流行的广式点心,体验在博物馆里 " 吃 " 文物的新参观模式。" 消失的点心 " 每天限量 20 份。
另外,在中国大酒店四季厅和马天尼吧,也可以品尝到镇海楼同款下午茶礼盒以及更多精选点心菜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