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王砚丹
近日,广州 69 岁独居老太苏某,加杠杆炒股 " 爆仓 ",倒欠中信建投 1000 多万元的新闻引发舆论热议。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则新闻有不少吸睛点——如老妇人 69 岁,独居,膝下无子,获得 6600 万元授信额度等。在和中信建投对簿公堂后,其涉嫌低价转移财产、养老金账户被冻结,也很可能引发公众关注。除开这些,笔者认为,此事无论对证券公司的经营还是个人投资,均有更深层次的启发意义。
从法院判决来看,中信建投在两融业务开户的风险揭示、客户告知等程序方面应该并无过错。按照相关规定,融资融券开户条件包括开户前 20 个交易日拥有不低于 50 万元的证券类资产、普通证券账户在公司从事证券交易不少于 6 个月、2 年内客户风险测评问卷结果在一定级别以上等。在我国,融资融券杠杆比例受到严格控制,苏某被授予 6600 万元额度,证明她本来就是证券公司的高净值客户,普通证券账户里面至少有数千万元资产。
程序上没问题,但仍然造成了 " 双输 " 的局面,说明券商在开展融资融券等业务时,在风险控制方面还有可以改进之处。比如,在面对高龄客户、巨额授信等情况时,券商是否可以采取更为审慎的风控措施,例如对一定年龄以上客户降额授信,或是对一定金额以上的融资交易设置更高的警示线,对波动剧烈的个股设置更低的可充抵保证金比例等。于券商而言,只要客户不爆仓,两融业务就可以坐收利息,然而一旦出现苏某这样的情况,除了要费事费力追讨外,对券商本身的声誉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苏某的教训更为深刻。新闻多以 "69 岁 "" 独居老妇人 " 等作新闻点吸睛,但就投资本身而言,年纪大并不是禁忌。查理 · 芒格、索罗斯等年逾九十依然活跃在投资第一线。就是 A 股中,也不乏这样的案例。比如,2021 年就有新闻曝光,一位 104 岁的老太太以数千元本金,二十几年来从股市赚了 10 万元,家里的空调、冰箱,甚至自己做白内障手术的费用,都是她从股市里赚来的。
苏某的爆仓一方面印证了 " 遍地是黄金、处处是陷阱 " 的股市谚语,另一方面则揭示了一个被无数次写进投资教材,但又常常被投资者遗忘的原则:投资不仅要追求高收益,更要结合自己的资产状况、年龄、职业生涯等因素,做全面的风险规划。
如果苏某只有 25 岁,人生处于起步阶段,不妨做稍高杠杆的风险投资,因为高风险对应高收益,即使一时赌输了,还有机会从头再来。但当她年近古稀,本身已经是千万富翁的情况下,似乎并不适合将所有身家都去做高杠杆投资。高杠杆会给人一种以小博大的快感,苏某如果只用自己一小部分资产做融资交易,即使输了生活质量也是有保障的。而从法院判决来看,她很可能因为将几乎全部身家拿去融资,导致人生前面几十年的积累一朝归零。大部分投资者看她的经历或许只是吃瓜的同时发出几声叹息,但他人的教训也正好提醒自己:任何时候,任何投资行为,控制风险都是第一位的。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