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为什么说 " 未有广州、先有黄埔 "?黄埔为什么在世界上这么有名?没有冰箱和制冰机,1855 年的长洲冷饮从何而来?
1 月 24 日," 活力史志话广州 " 黄埔讲古堂启动仪式暨首期活动在广州海事博物馆举行。陈泽泓、冷东两位史学专家担任 " 讲古人 ",讲述在广州黄埔发生的中外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故事,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带领人们穿越千年时间,领略海丝文化,了解黄埔一路走来,在持续不断对外开放中取得的历史成就。
据了解," 活力史志话广州 " 黄埔讲古堂活动由黄埔区委组织部、广州开发区党工委组织部,黄埔区委宣传部、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黄埔区国家档案馆(黄埔区地方志办)主办。活动邀请史志专家面向群众分享关于广州市黄埔区的历史典故、发展故事、开放新篇,传扬岭南文化、延续黄埔历史文脉,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营养剂,是清醒剂。接下来,黄埔讲古堂将走进村社、学校、企业、机关,通过讲述黄埔区的历史故事,让广大群众以及领导干部了解黄埔的发展历程,掌握黄埔的历史规律,传承黄埔历史发展脉络,推进黄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聚焦黄埔故事
讲古堂 " 线上 "" 线下 " 开讲
当天," 活力史志话广州 " 黄埔讲古堂正式启动,将聚焦广州故事、黄埔故事、广州开发区故事,讲述广州市、黄埔区的历史人文、传统文化、革命故事,宣传广州市情和黄埔区情、镇情、街情、村情,充分展示广州市以及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取得的发展成果。
在形式上,黄埔讲古堂打通 " 线下 "+" 线上 " 平台,充分利用黄埔讲坛、方志馆(方志驿站)、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图书馆及分馆、公园、学校等场所,并借助 " 到黄埔去 "APP 及相关新媒体等线上平台,串珠成链。
同时,黄埔讲古堂也发挥 " 到黄埔去 APP" 本地宝的优势,计划开设历史文化专区和活动云平台,开展黄埔历史文化知识竞赛,形成强大宣传矩阵和浓厚学习氛围,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目前,黄埔融媒运营的‘到黄埔去 APP ’下载量已近 50 万,基本覆盖了黄埔区常住人口,在不断提升‘读懂广州、建功黄埔’知晓率和参与率方面将发挥作用。" 黄埔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接下来,黄埔区将送 " 讲古 " 进村社、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大力引导党员干部厚植人民情怀、国家情怀、历史情怀、文化情怀,在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工作、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史说海丝文化
读懂黄埔故事、热爱黄埔文化
作为首期 " 讲古人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埔古港古村研究会副会长冷东,以及中国地方志学会学术委员、中国名镇(村、街道)志文化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省情专家陈泽泓都非常熟悉黄埔历史,对广州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课题、名镇名街名村志编纂课题等有深入的研究。
" 黄埔历史文化的底蕴,如果用讲故事的语气来说,叫‘未有广州、先有黄埔’。" 陈泽泓说道。他认为,地理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历史的轨迹,黄埔港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是三江汇流之地。" 古人选广州城的时候这个因素很重要,‘先有黄埔、后有广州’不是信口开河的。"
" 黄埔是广州口岸的重要核心枢纽,在国际商贸和文化交流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冷东表示。他分别从黄埔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管理制度、中外商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珍稀文献、发展规划等七个维度讲述了海洋时代黄埔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贸易发展。
" 我们在英国档案馆里发现了一整套 1855 年 -1856 年的历史资料,里面记载着黄埔长洲岛有一个小小的商铺叫怡生源记,当时关于各种货物的收据里面就有冰水的记载。" 冷东说," 黄埔把西方特有的饮品冷饮引入中国,中国的热茶与西方冷饮在黄埔进行了一次交流。" 这不仅是黄埔作为核心基地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物资交流的一个生动例子,也印证了广州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博大精深。
黄埔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更是清代后期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是名至实归的古代 " 南方大港 "。至今仍是与世界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300 多个港口实现运输业务往来的华南地区最大对外贸易综合性主枢纽港之一。" 黄埔面积不大,但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可以通过观照历史来为今后黄埔的发展、大湾区的建设做出贡献。" 冷东表示,深入开展黄埔研究,让流散海外珍稀黄埔档案回归 " 娘家 ",对促进广州海事博物馆建设、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
组建专业 " 讲古人 " 队伍
每个村(社区)至少有 1 名 " 讲古人 "
目前,黄埔区组建了一只专业的区级 " 讲古人 " 队伍,成员涵盖史志专家、文化工作者、机关干部(含老干部)、在职或退休教师、企业家、乡贤雅士、道德模范、退役军人等。除区级队伍外," 讲古人 " 队伍还将向基层下沉,陆续组建村社 " 讲古人 "、学校 " 讲古人 "、企业 " 讲古人 " 队伍,保证每个村(社区)至少有 1 名 " 讲古人 ",每个学校至少有 2 名 " 讲古人 "。
当天活动举行了黄埔讲古堂区级 " 讲古人 " 聘书颁发仪式。" 讲古人 " 代表还拿到了一本名为《不忘来时的路——广州开发区回忆录》的书籍,该书汇编了广州开发区开拓奋斗者的 100 篇回忆文章,以及黄埔区国家档案馆提供的馆藏文书、实物照片插图,内容丰富、详实有据。
黄埔区委党校党建研究部讲师、黄埔讲古堂区级 " 讲古人 " 涂敏燕说:" 黄埔有玉岩书院、黄埔军校、南海神庙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我作为讲古人能讲述这些历史非常自豪。未来希望通过讲古堂这平台多多挖掘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故事,传承历史文化、红色基因,激发党员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
据悉," 活力史志话广州 " 黄埔讲古堂活动是黄埔区今年着力打造的系列文化品牌之一,将作为 2022 年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点工作深入推进,进一步营造区内广大人民群众、干部职工懂区史、明区情,树立爱岗敬业、奋发有为的社会氛围。系列文化活动还包括 " 创立一个研究学会 "、" 编撰一批通识教材 "" 组建一支宣讲队伍 "" 承办一场湾区论坛 "" 巩固一批教育基地 "" 提升一批主题公园 "" 推进一批实践活动 "" 打造一批宣传矩阵 "。
文图新快报记者李应华 李小萌 通讯员 张成 范敏玲
新快报讯 为什么说 " 未有广州、先有黄埔 "?黄埔为什么在世界上这么有名?没有冰箱和制冰机,1855 年的长洲冷饮从何而来?
1 月 24 日," 活力史志话广州 " 黄埔讲古堂启动仪式暨首期活动在广州海事博物馆举行。陈泽泓、冷东两位史学专家担任 " 讲古人 ",讲述在广州黄埔发生的中外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故事,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带领人们穿越千年时间,领略海丝文化,了解黄埔一路走来,在持续不断对外开放中取得的历史成就。
据了解," 活力史志话广州 " 黄埔讲古堂活动由黄埔区委组织部、广州开发区党工委组织部,黄埔区委宣传部、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黄埔区国家档案馆(黄埔区地方志办)主办。活动邀请史志专家面向群众分享关于广州市黄埔区的历史典故、发展故事、开放新篇,传扬岭南文化、延续黄埔历史文脉,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营养剂,是清醒剂。接下来,黄埔讲古堂将走进村社、学校、企业、机关,通过讲述黄埔区的历史故事,让广大群众以及领导干部了解黄埔的发展历程,掌握黄埔的历史规律,传承黄埔历史发展脉络,推进黄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聚焦黄埔故事
讲古堂 " 线上 "" 线下 " 开讲
当天," 活力史志话广州 " 黄埔讲古堂正式启动,将聚焦广州故事、黄埔故事、广州开发区故事,讲述广州市、黄埔区的历史人文、传统文化、革命故事,宣传广州市情和黄埔区情、镇情、街情、村情,充分展示广州市以及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取得的发展成果。
在形式上,黄埔讲古堂打通 " 线下 "+" 线上 " 平台,充分利用黄埔讲坛、方志馆(方志驿站)、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图书馆及分馆、公园、学校等场所,并借助 " 到黄埔去 "APP 及相关新媒体等线上平台,串珠成链。
同时,黄埔讲古堂也发挥 " 到黄埔去 APP" 本地宝的优势,计划开设历史文化专区和活动云平台,开展黄埔历史文化知识竞赛,形成强大宣传矩阵和浓厚学习氛围,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目前,黄埔融媒运营的‘到黄埔去 APP ’下载量已近 50 万,基本覆盖了黄埔区常住人口,在不断提升‘读懂广州、建功黄埔’知晓率和参与率方面将发挥作用。" 黄埔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接下来,黄埔区将送 " 讲古 " 进村社、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大力引导党员干部厚植人民情怀、国家情怀、历史情怀、文化情怀,在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工作、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史说海丝文化
读懂黄埔故事、热爱黄埔文化
作为首期 " 讲古人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埔古港古村研究会副会长冷东,以及中国地方志学会学术委员、中国名镇(村、街道)志文化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省情专家陈泽泓都非常熟悉黄埔历史,对广州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课题、名镇名街名村志编纂课题等有深入的研究。
" 黄埔历史文化的底蕴,如果用讲故事的语气来说,叫‘未有广州、先有黄埔’。" 陈泽泓说道。他认为,地理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历史的轨迹,黄埔港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是三江汇流之地。" 古人选广州城的时候这个因素很重要,‘先有黄埔、后有广州’不是信口开河的。"
" 黄埔是广州口岸的重要核心枢纽,在国际商贸和文化交流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冷东表示。他分别从黄埔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管理制度、中外商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珍稀文献、发展规划等七个维度讲述了海洋时代黄埔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贸易发展。
" 我们在英国档案馆里发现了一整套 1855 年 -1856 年的历史资料,里面记载着黄埔长洲岛有一个小小的商铺叫怡生源记,当时关于各种货物的收据里面就有冰水的记载。" 冷东说," 黄埔把西方特有的饮品冷饮引入中国,中国的热茶与西方冷饮在黄埔进行了一次交流。" 这不仅是黄埔作为核心基地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物资交流的一个生动例子,也印证了广州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博大精深。
黄埔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更是清代后期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是名至实归的古代 " 南方大港 "。至今仍是与世界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300 多个港口实现运输业务往来的华南地区最大对外贸易综合性主枢纽港之一。" 黄埔面积不大,但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可以通过观照历史来为今后黄埔的发展、大湾区的建设做出贡献。" 冷东表示,深入开展黄埔研究,让流散海外珍稀黄埔档案回归 " 娘家 ",对促进广州海事博物馆建设、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
组建专业 " 讲古人 " 队伍
每个村(社区)至少有 1 名 " 讲古人 "
目前,黄埔区组建了一只专业的区级 " 讲古人 " 队伍,成员涵盖史志专家、文化工作者、机关干部(含老干部)、在职或退休教师、企业家、乡贤雅士、道德模范、退役军人等。除区级队伍外," 讲古人 " 队伍还将向基层下沉,陆续组建村社 " 讲古人 "、学校 " 讲古人 "、企业 " 讲古人 " 队伍,保证每个村(社区)至少有 1 名 " 讲古人 ",每个学校至少有 2 名 " 讲古人 "。
当天活动举行了黄埔讲古堂区级 " 讲古人 " 聘书颁发仪式。" 讲古人 " 代表还拿到了一本名为《不忘来时的路——广州开发区回忆录》的书籍,该书汇编了广州开发区开拓奋斗者的 100 篇回忆文章,以及黄埔区国家档案馆提供的馆藏文书、实物照片插图,内容丰富、详实有据。
黄埔区委党校党建研究部讲师、黄埔讲古堂区级 " 讲古人 " 涂敏燕说:" 黄埔有玉岩书院、黄埔军校、南海神庙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我作为讲古人能讲述这些历史非常自豪。未来希望通过讲古堂这平台多多挖掘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故事,传承历史文化、红色基因,激发党员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
据悉," 活力史志话广州 " 黄埔讲古堂活动是黄埔区今年着力打造的系列文化品牌之一,将作为 2022 年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点工作深入推进,进一步营造区内广大人民群众、干部职工懂区史、明区情,树立爱岗敬业、奋发有为的社会氛围。系列文化活动还包括 " 创立一个研究学会 "、" 编撰一批通识教材 "" 组建一支宣讲队伍 "" 承办一场湾区论坛 "" 巩固一批教育基地 "" 提升一批主题公园 "" 推进一批实践活动 "" 打造一批宣传矩阵 "。
文图新快报记者李应华 李小萌 通讯员 张成 范敏玲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