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2-01-25
深晚荐书|有一种雪景,叫拼博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随着冬奥会进入倒计时,人们对神奇瑰丽的冰雪世界和充满魅力的冰雪运动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其实,在经典文学作品中,对冰雪的唯美描写,以及人们面对冰霜雨雪而百折不挠的不屈精神也与奥运会 " 更高、更快、更强 " 的精神相契合。在这里,我们精选了 10 本名著,与读者一起再次品读书中与冰雪相关的段落,从这里,感受冰雪的美、感受冰雪中人们永不屈服、永远向前的精神。

1、斯蒂芬 · 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一句话介绍:本书由奥地利著名小说家斯蒂芬 · 茨威格创作,该书是被称为人类 " 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 " ——斯蒂芬 · 茨威格的传记名作之一。

书中节选:日记上这样记载着,1 月 16 日这一天,他们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竖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

他们神经紧张地越走越近。没有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屐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一个分子量的时间之内——即 15 天内两次被人发现,这在人类历史上是闻所未闻、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他们像被宣判了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

1 月 18 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 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这就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第二名的到来,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却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这面姗姗来迟的 " 联合王国的国旗 ",然后就离开了这块 " 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 " 的地方。

2、海明威短篇小说集 《乞力马扎罗的雪》

一句话介绍:被称为海明威艺术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书中节选:他记起甘醇的樱桃酒特有的樱桃核味儿,记起在那结了冰的、像粉一般的雪地上的快速滑行,你一面唱着 " 嗨!嗬!罗利说!" 一面滑过最后一段坡道,笔直向那险峻的陡坡飞冲而下,接着转了三个弯滑到果园,从果园出来又越过那道沟渠,登上客店后面那条滑溜溜的大路。你敲松缚带,踢下滑雪板,把它们靠在客店外面的木墙上,灯光从窗里照射出来,屋子里,在烟雾缭绕、冒着新醅的酒香的温暖中,人们正在拉着手风琴。

3、川端康成 《雪国》

一句话介绍:史上最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教育部推荐大学生必读书目

书中节选:火车从北面爬上县界的山,穿过长长的隧道,只见冬日下午淡淡的阳光像被地底下的黑暗所吞噬,又像那陈旧的火车把明亮的外壳脱落在隧道里,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之间,向暮色苍茫的峡谷驶去。山的这一侧还没有下雪。

沿着河流行驶不多久,来到了辽阔的原野,山巅好像精工的雕刻,从那里浮现出一道柔和的斜线,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唯一的景色。淡淡的晚霞把整个山容映成深宝蓝色,轮廓分明地浮现出来。月色虽已渐渐淡去,但余韵无穷,并不使人产生冬夜寒峭的感觉。天空没有一只飞鸟。山麓的原野,一望无垠,远远地向左右伸展,快到河边的地方,耸立着一座好像是水电站的白色建筑物。那是透过车窗望见的、在一片冬日萧瑟的暮色中仅留下来的景物。

4、伊凡 · 沙米亚金《多雪的冬天》

一句话介绍:苏联作家伊凡 · 沙米亚金重要作品。

书中节选:这里几乎还没有积雪,地上只薄薄地洒了一层。雪此刻仍在下着。雪花异常胆怯地飘落下来,又干燥,又轻盈,像绒毛似的。

风轻轻一吹,就把雪花从路边吹进沟渠,从小丘吹进山谷,吹到森林边缘去了。

5、罗伯特 · 泽塔勒《大雪将至》

一句话介绍:因为罗伯特 • 泽塔勒,奥地利当代文学额外赢得了一种人们再也不想放弃的声音。

书中节选:从一出生开始你就一点接一点地在失去什么,一开始是一只脚趾,然后是一只胳膊;一开始是一颗牙,然后是整副牙齿;一开始是一点回忆,然后就是整个记忆,就是类似这样的,一直到某个时刻什么都没留下了。然后他们把你后那部分剩余扔进一个洞里,填土埋起来,然后就完了。

这里呼啸的风那么响,把轰炸机的轰鸣声和高射炮的低沉的爆炸声都盖过了。然而这所有的一切都还是不能把寒冷挡在外面。严寒好像能从每个针缝里钻进来,钻到衣服下面,钻到皮肤下面,然后紧紧抓住身体里的每一丝纤维。

艾格尔为这些微小的、摇摇欲坠的水珠而感到惊叹,它们那么顽固地附着在草茎上,只为了终某个时候从草叶上掉下去,渗透在泥土里,或者是在空气中蒸发掉,消失于无形之中。

他继续在一条条的雾气里走着,它们像是有生命的一样在他面前分散开来。他看到天空慢慢打开,他看到平滑的岩石,岩石上铺着一层余雪,好像是有人铺了白色的桌布在上面。

6、戴维 · 伽特森《雪落香杉树》

一句话介绍:美国作家戴维 · 伽特森的代表作,当代美国文学史上罕见的超级畅销获奖经典。

书中节选:在茂密的枝丫下,他闻到了年少时在老地方的那种熟悉的芬芳,还有新下的雪的清新味道。树下的雪是刚刚覆上的,尚无人踩踏。香杉树的枝头也挂着白雪,枝叶之外的天空澄澈无垠,寒星点点投下光芒。他信步走到路与海滩交接的地方一一夏天的时候,这里将有茂密的忍冬繁花盛放,与树莓花和野玫瑰交错竞艳 沿积雪覆盖、长满各种蕨类植物的径走到年少时的那棵空心的香杉树前。 伊什梅尔裹紧大衣,在里面坐了一小会儿。他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大雪使一切都失了声:根本听不到任何声响。寂静的世界在他耳中轰响不绝,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不属于这里,这树洞里再也没有他的立足之地了。这树应该被一些更年轻的人发现,成为他们深心底的秘密,就像他和初枝以前那样。对他们来说,这个树洞能让他们逃避一个他不愿意明白却非常明白的事实,那就是:这个世界是沉默的、冷酷的、赤裸的,而这正是它那可怕的美丽之所在。

7、奥尔罕 · 帕慕克《雪》

一句话介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 · 帕慕克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土耳其诗人的故事。

书中节选:长途客车上,坐在司机正后方的那个人这么想着:雪的沉寂,如果把它作为一首诗的开始,那么他此刻内心感受到的东西就可以被称为雪的沉寂。

他在最后一刻才赶上了从埃尔祖鲁姆开往卡尔斯的车。从伊斯坦布尔经过两天暴雪中的长途旅行后到了埃尔祖鲁姆。在埃尔祖鲁姆肮脏、冰冷的车站走廊里,他提着包,打听着哪辆是将送他去卡尔斯的车。有人告诉他有辆车马上要出发了。

那是辆破旧的玛基路斯牌客车,副驾驶懒得打开已经关上的行李厢,对他说:" 没时间了。" 因此,现在他不得不把那个樱桃红的巴利牌手提包放在身边。这个坐在靠车窗的人身上穿着五年前在法兰克福的考夫霍夫百货公司买的一件灰色厚大衣。现在就可以告诉大家,这件柔软的、漂亮的大衣,既令他在卡尔斯度过的那些日子里感到羞愧和不安,同时也给他安全感。

车刚一开出,靠车窗的这个旅客就睁大眼睛看着埃尔祖鲁姆城郊的街道、又小又破的店铺、面包房和破破烂烂的咖啡馆,想着:" 也许我会看见什么新东西。" 与此同时,雪也飘了下来。雪,下得比他从伊斯坦布尔到埃尔祖鲁姆路上遇到的更大更猛。如果不是太累,如果坐在车窗旁的这个旅客注意到那从天而降的鹅毛大雪,他会觉察到正在临近的暴雪,也许会因为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他踏上的是将改变他整个生活的旅程而返回。

但他根本就没想到要回去。夜幕降临,他凝视着似乎显得比地面更亮的天空,那盘旋飞舞着变得越来越大的雪花,对他来说并不是即将来临的灾难的征兆,而是标志着他童年记忆中的那种幸福与纯真最终又回来了。相隔十二年,也就是一个星期前,车窗边的这个旅客,为参加母亲的葬礼,第一次回到了伊斯坦布尔这座他度过童年和最幸福年代的城市,在那里逗留了四天,就踏上了这个根本就不在计划之中的卡尔斯之旅。这正在飘落的雪,有一种超常的美,使他感到无比幸福,比多年后见到伊斯坦布尔更幸福。他曾是一位诗人,多年前在一首诗中,那首对土耳其读者来说相当陌生的诗中,他写道,一生中终会有那么一次,雪会飘落在我们的梦中。

像是在梦里,雪长时间无声地下着,车窗边的那个人,终于找到了多年来极力寻找的那种纯洁感,他乐观地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

8儒勒·凡尔纳 《一个在冰雪中度过的冬天》

一句话介绍: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重要作品。

书中节选:10 月 23 日上午门点,在如水的月光中探险队出发了。老水手沿着海岸往北行进,大伙的脚步设在坚冰上留下一丝痕迹。

走了 15 英里之后,他们第一次停了下来。佩奈南准备宿营,帐篷在一座冰山背后扎了起来。玛丽也并没怎么冻得难受,因为风减小了。玛丽好几次被迫从雪橇上下来活动,以免导致麻木,影响血液流通。她那挂着兽皮的小木棚在这种环境下可算是奢侈品了。晚上大伙便将它弄下来放在帐篷里,给玛丽做卧室。

晚餐中有新鲜肉、牛肉干和热茶。老水手为了预防坏血病,给每个人分发了几滴柠檬汁。然后,大家都睡觉了,将自己交给了上帝照料。

休息了八个小时之后,他们又准备上路了。人和狗都得到了一份扎实的早餐,接着就出发了。冰面非常结实光滑,这使得狗很容易拖动雪橇,水手们有时还赶不上它们。

水手们很快就开始受苦了,冰天雪地使他们感到目眩,奥匹克和菲德尔还患上了雪盲症。月光照在辽阔的白色平原上,带给人的眼睛难以忍受的痛苦。

同时它还产生一种奇特的反射效果。人们以为会踩在小丘上,而当踩下去时却一脚踩虚,摔了跟头。好在不严重,佩奈南把这当作是锻炼的机会。他告诫大家一定要用钢钎试一试地面才挪步。

大约 11 月 1 日,也就是他们出发后的第十天,他们已往北走了 150 英里,每个人都疲惫不堪。老水手感到严重目眩,视力受到严重影响。奥匹克和菲德尔只得摸索着走。玛丽没有受这份苦,因为她尽量呆在她的木棚里。佩奈南在他那非凡勇气的支持下,抗拒了所有的疲惫。最轻松的是安德烈,寒冷和眩目的白光对他似乎毫无影响。他钢铁般的身躯可以经受住一切艰难困苦。看到他最强壮的同伴也开始灰心了,他暗暗高兴。他似乎已看到了大伙掉头往回赶的那一刻。

1 日,大伙都觉得必须停下来休息一两天,宿营的地点一选定,大家就开始垒雪屋。菲德尔开始划基地,15 英尺长,5 英尺宽,其他人则用刀砍冰块,并搬到造屋地点。房屋四壁砌成 5 英尺高、5 英尺厚,结构也非常坚固,足以用上好几天。四堵墙八小时就完成了,南边开了一扇门,帆布帐篷盖在屋顶上。现在只剩用大冰块垒成屋顶了。

又用了三小时,房子便全部完成了。走进屋里,大家疲惫不堪,垂头丧气,老水手累得走都走不动了,安德烈巧妙地利用他忧郁的心情,迫使他答应不再往前搜寻。佩奈南不知要清哪路神灵,他觉得为了微不足道的理由放弃探寻,太可惜了。他试图改变,但却徒劳无功。

虽然已决定返回,但大伙太需要休息了,三天时间里根本没做什么出发的准备。4 日,老水手开始每天在海岸上埋藏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并用木桩作好标记。

出发时间定在 11 月 5 日上午 10 点。大伙心中充满了悲伤,玛丽看到舅舅那样垂头丧气,好不容易才抑制住自己的泪水。徒劳地干了这么多活!白白地受了那么多苦!佩奈南对伙伴们的懦弱大为光火。

安德烈却掩盖不住心中的喜悦。

9、杰克 · 伦敦 《野性的呼唤》

一句话介绍:《野性的呼唤》,又名《荒野的呼唤》, 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杰克 · 伦敦于 1903 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

书中节选:它们一大早就出发,奔向代牙狭谷,一路上它们越过绵羊寨沿着鳞山和一条长长的丛林地带,再横穿几百尺深的雪堆和冰川。中午,它们就在冰川边休息一会儿。然后,翻过矗立在淡水和咸水间的齐古特大分水岭,再奔驰在一个接一个的死火山口湖面上。

半夜里,它们赶到了本涅特湖湖口的一个大营地。那里是成千上万的淘金者汇集的大本营,淘金者在那里把破船修好,准备来年春天湖泊解冰的时候使用。

跑了一天的路,疲惫不堪,一到营地,布克就在雪地里挖了一个洞,倒下呼呼大睡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还没亮,布克感觉还没睡够就被叫了起来,和伙伴们一块儿被套上雪橇,又出发赶路了。

那一天,因为一路上雪道结实,他们一天之内连跑了四十里路。可是,以后接连好多天的路程,他们不得不自己一步步地把路开辟出来,这不但加深了工作的辛苦程度,行程也因此而被拖延下来。

他们的队伍前进时,通常是由巴罗特走在队伍前面用宽大的雪鞋把雪一一踩平,以便让队伍顺利前进。有时法兰夏也会和他交换一下,但是,在部分时候法兰夏还是负责握住舵棒,引导雪橇前进。

巴罗特多年在冰天雪地中,往来各地输送邮件,自认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懂得冰层的各种变化,所以他经常骄傲地走在前面开路。

天气的变化对冰层的厚薄影响很大,比如说秋天,雪下得不多,还不那么冷,湖面上结的冰就很薄。雪橇在上面跑的时候,就必须十分小心,因此对冰层的知识,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路似乎永远都走不完,布克从早到晚拚命地不停地跑。每天,他们都是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把帐棚收拾好,拉着雪橇匆匆上路。直到天黑以后,才找地方搭帐棚,然后,每条狗各分得一小块鱼,各自吃完后,就钻进雪洞里去睡觉 ……

10曲波《林海雪原》

一句话介绍:作家曲波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

书中节选:这个地方是在夹皮沟的西北方一条漫长的大谷里。这条山谷的当中,有一个形似豆荚的孤峰,人称豆荚峰。这峰的四周,有高大的群山包围,漫长的山谷有百余里,豆荚峰正堵在这条沟门口,山涧的大风,顺谷疾下,直扑在豆荚峰上,形成一个涡风流。所以这里的冬天老是刮着旋风,豆荚峰的积雪,一点也存不下,全被旋风给旋走,搬到远方。

小分队就沿这豆荚峰走进去,一点踪迹也留不下。他们进到一个起伏地带,开始了进一步和大雪交朋友。

李勇奇向猎手筹借了四十余副滑雪具,他本人就是夹皮沟最出名的滑雪猎手。往年他在冬季里,曾经多少次地滑雪飞山追赶鹿群和野马。

现在他已担负了小分队的第二名滑雪教练官。

另一名教官自然是运动健将刘勋苍,在这门技术上他曾下过三年的苦功。

现在小分队除了三个人以外,没有一个不在苦练。这三个人一是对付座山雕的杨子荣。另一个是对付神河庙里那个妖道的栾超家,不过他原来就会滑雪技术。还有一个是孙达得,他因为要执行新的联络任务,没来得及参加。新来押车的郭奎武班也参加一起苦练。

少剑波对这门技术的要求,看成是林海雪原荡匪成败的关键。他对战士们苦练的要求向来没有这样严格过,对他自己更加严格。

开始的那天,是腊月十六的晚上,天上的明月皎洁,地下的白雪晶莹,他站在这起伏的练兵场上,向小分队发布了十天苦练的命令:

" 现在我们要进一步和雪地交朋友,让它来帮助我们在林海雪原飞行。从今天起苦练十天,每天十小时,自动练习的时间不在内。十天后我们小分队每一个同志,不要再当两腿拔雪坑的大力士,而要成为雪上飞行的‘武侠’。我们要使雪原,变成我们的汽车公路,变成我们火车的铁轨;变成我们驱逐舰的海洋,变成我们飞机飞翔的天空。"

战士们一起欢笑。

少剑波在战士们的欢笑中,第一个撑动了滑雪杖,碰巧正赶上一个斜坡,所以就摔了一跤。

" 别忙!" 李勇奇和刘勋苍笑道," 看我们俩先做一下。" 说着他俩雪杖一撑,顺着一个约四十五度的斜坡,唰的一声,飞滑下去,曲曲弯弯钻着树空,是那么自由自在。小分队的战士看着他俩一前一后轻松地飞滑,好像都觉得自己的身体也轻了不知多少倍。

他俩顺着斜坡斜刺了一头,马上向回一绕,借着惯力翻上了北山头。

小分队战士在兴奋的欢笑声中,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向坡下滑,可是当滑雪板一滑动,他们就像有人拉他们的膀子一样,一个屁股墩面朝天被摔倒在雪地上,打下一个深深的屁股坑,滚得满身是雪。再爬起来滑,还是一样,又是一跤,雪粉钻到袖口里,衣领里,和汗水搅成一起。有的战士骂道:

" 妈的,这么长的滑雪板,还外加两个拐棍,可是一滑就摔跤,还不如个小脚的妇女。"

头三天,每个战士在各个教练中,自动的练习中,也不知摔了有多少跤,原先他们还数着:" 一跤 …… 五跤 …… 三十跤 ……" 后来数也数不过来了。

三天来经过了,脚滑动时,身体没向前连续移动重心,上体的速度跟不上,摔的脸朝天仰身跤;继而又因为在教练官的指点要领中,总是强调:" 重心向前,重心向前。" 所以未等起滑,身子就向前一冲,结果重心又过于偏前,又摔起了仆身跤,弄得嘴啃地。

苦练之余,战士们尽情地说笑:" 咱这雪朋友真难交,性子真有点怪,软了不成,硬了还不成;慢了不成,快了还不成;重心偏后了不成,重心偏前了也不成。"

" 那咱就给它个不软、不硬,不快、不慢,不前、不后,正相应。"

第四天,战士们基本上已抓住了要领,摔跤减少了,速度加快了,小的障碍物可以闪过或绕过了。他们被初步的成就兴奋得更加起劲,每天不是十小时,而是更多,黑夜累得上不去炕,可是一穿上滑雪板,什么都忘了,剩下的只有全身的力气。

深圳晚报记者 刘莉

相关标签

鲍尔 斯科特 挪威 奥地利 界面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