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秦女士(化名)突然右半侧面部麻木,随后右半侧大脑也开始变麻,去医院检查,竟然是脑子里有颗 " 不定时炸弹 "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随时都有可能 " 爆炸 ",危及生命。
近日,在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下,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神经外科张庆华教授团队勇闯 " 生命禁区 ",顺利切除秦女士脑干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成功拆除了 " 炸弹 ",其面部麻木症状也解除。1 月 25 日,秦女士顺利康复出院,回家过年了。
▲患者秦女士与神经外科主任张庆华教授 ( 左 ) 、张清平医师 ( 右 )
脑袋右半侧麻木,以为是中风了
秦女士今年 56 岁,今年 1 月初,她突然发现自己右侧面部麻木了,一开始没有在意,以为是没有休息好。然后,一周过去了,右脸麻木的症状不但没有缓解,而且整个头部的右半侧都麻木了。
" 难道是中风了?" 秦女士猜测。感觉不对劲,她立即到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就诊,在神经外科门诊,医生询问其病情后,安排她做了脑部核磁共振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她的大脑的脑干长了一个海绵状血管瘤,且伴有出血迹象。
▲ MRI 检查显示,脑干里长了一个海绵状血管瘤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是位于脑干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聚集,是血管畸形的一种特殊类型,被认为是人脑里的一颗 " 不定时炸弹 "。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庆华介绍,出血是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微量出血可无临床表现,或者出现轻度头痛、头晕、面部或者肢体麻木等症状,但是出血量大或者反复出血,可造成患者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比如持续严重头痛、面部及躯干感觉异常甚至瘫痪、吞咽困难及行走不稳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死亡。
" 脑干第一次出血是为患者敲响了警钟,若不及时治疗,此后出血间隔期会越来越短,往往每一次出血,都伴随着症状的进加重,神经系统症状恢复的可能性极低,危险性会越来越高,当出血量达到 10 毫升以上,患者死亡率高达 80% 以上。" 张庆华说。
幸运的是,秦女士入院检查的时候,其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是第一次出血,且出血量并不多,得抢在这颗 " 炸弹 " 爆炸前赶快治疗。否则,它一旦破裂大出血,随时危及生命。于是,神经外科医生立即将她收治入院。
4 小时 " 抽丝剥茧 ",成功切除血管瘤
目前,手术全切病灶是防止血管瘤再岀血的最有效手段,也是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首选。然而,要做这个手术却并不容易。
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普通的开颅手术已经复杂危险,而要在脑干上 " 动刀 ",更是难上加难,风险极大,一旦脑干重要核团受损,随时可能死亡。因此," 脑干 " 是神经外科界公认难度最大的领域,长期以来被称为脑部手术的 " 生命禁区 ",手术难度和风险极高。
▲张庆华教授团队为患者进行手术
1 月 14 日,在麻醉科及手术室全力配合下,张庆华教授团队为秦女士实施 "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切除术 "。借助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神经导航系统、显微镜及神经内镜等高端专业设备,张庆华教授小心翼翼地进行 " 抽丝剥茧 ",游离了患者脑干重要的神经血管和神经纤维。经过 4 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精准地切除了位于脑干位置的海绵状血管瘤。
勇闯 " 生命禁区 ",屡创生命奇迹
手术很成功,秦女士术后恢复也很快。
术后第一天,她就能正常说话了,右脸也不麻木了。术后第二天,她就能下床活动、自主进食,四肢活动也正常,没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身体各项指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1 月 25 日,经过 10 天的康复,秦女士顺利出院回家过年了。
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以及术中神经导航、MRI、神经电生理监护等高科技手术设备的应用,脑干这一 " 生命禁区 " 正在被逐步跨越和突破,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安全全切成为可能。不过,脑干手术对手术医生的要求极高,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娴熟的技术,还要非常有耐心和耐力,目前仍只有极少数的神经外科医生才敢闯 " 生命禁区 "。
▲患者出院前和张庆华教授合影
" 做这个手术就像在走钢丝,要非常非常小心,稍有不慎,患者可能就下不来手术台。" 张庆华说。脑干周围神经密布,与脑组织、血管紧密粘连,想要把包绕血管瘤的神经血管分离,术中需要保护好脑干、脑神经及血管,不能破坏其结构和功能,即便手术顺利切除肿瘤了,术后监护也十分重要,任何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疏忽。
据介绍,近两年来,协和深圳医院神经外科张庆华教授团队勇闯 " 生命禁区 ",已广泛开展颅底及鞍区肿瘤切除手术,包括颅内蝶骨嵴脑膜瘤、岩斜区脑膜瘤、视神经鞘瘤、小脑肿瘤、垂体大腺瘤、颅咽管瘤、松果体区脑膜瘤以及大脑神经胶质瘤等脑部高难度手术,手术方式也朝着微创化、精准化、个性化治疗方向发展,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通讯员 向雨航 何长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