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山丹地处千里河西走廊 " 蜂腰 ",史称 " 甘凉咽喉 "" 走廊锁钥 "。驼铃悠悠,胡马萧萧,丝绸古道横穿东西全境,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西域的奇货异珍,在这里穿梭交汇,铸就了丝路重镇的历史荣光;烽火硝烟,汉明长城在这里蜿蜒盘旋,千百年来,栉风沐雨,忠实守望着中华民族对和平的期盼。
" 胡马!胡马!远放焉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曲《调笑令》令人浮想,绵延的群山、无边的草原、奔腾的骏马,好一幅雄伟壮丽、境界阔大的草原图景。
而这一切,要从那久远的年代说起 ……
第一任场长:霍去病
山丹是农耕文化和青铜时代 " 四坝文化 " 的发祥地之一,那些出土的文物不语,却默默见证着这片土地的风云变幻,岁月更迭。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里曾是乌孙、月氏、匈奴等众多西北马背民族梦寐以求的畜牧乐园,繁衍生息的人间天堂。数千年来,人们为争夺这片风光旖旎、物华天宝的地方,在战争与和平、文明与血腥之间做过无数生与死的博弈,血与火的较量。
公元前 121 年,当汉王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带领劲旅横扫千军如卷席,让祁连山北缘的河西之地尽归于中原版图之时,败走漠北的匈奴只得留下 "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 的哀叹。
汉元鼎四年 ( 前 113 年 ) ,汉武帝下诏设苑马寺负责马政,在河西各郡分设牧师苑 ( 牧马场 ) ,汉阳大草滩即为其中最大的牧马场。自此,这里遂成为历代皇家军马养殖基地,经久不衰。霍去病也被誉为山丹马场的第一任场长。
" 世博 " 最古老发祥地
公元 609 年的夏季,焉支山迎来了一位声名显赫的帝王——隋炀帝。他率文武百官、嫔妃侍从并 40 万大军,浩浩荡荡从长安出发,经扶风、陇狄道,出临津关渡过黄河到西平郡。六月,隋炀帝攻灭吐谷浑后,经大斗拔谷前往张掖,登焉支山。
是时,中原、西域乃至中亚各国商贾云集。高昌王鞠伯雅、伊吾吐屯设等西域 27 国王公使臣峨冠博带,佩金玉、饰锦绣, 拜谒道左,并献上西域数千里版图。隋炀帝在焉支山下设观风行殿,盛情款待高昌王鞠伯雅、伊吾吐屯设等西域二十七国王公使臣;并颁诏下旨,宣布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 4 郡;召开集商贸、文化、外交为一体的 " 万国博览会 "。
一时间 , 焉支山下,道路阻塞,骑乘填噎,绵亘数十里。来自中原汉民族的瓷器、丝绸、茶叶、古玩和歌舞音乐,与西域诸国以及阿拉伯人、波斯人带来的珠宝、玉器、地毯、香料、水果、象牙、犀角和民族歌舞,在这里交汇交流,盛况空前。
此举不仅彰显了泱泱大国的威严,成就了一段安疆拓边的历史佳话,也使山丹焉支山成为当今 " 世博 " 最古老的发祥地而名扬天下。
世界第一马场的 " 新角色 "
新中国成立后,山丹,祁连山下的这片草场采取飞播牧草方式,建置军马场,牧养良马,为新中国国防建设做出了特殊贡献。后经多次演变,山丹马场成为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的直属企业,目前是世界上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马场。
山丹马场不仅以养育良驹宝骥驰名中外,草原风光更是分外迷人。当你走进这片辽阔的大草原,凉风习习、马鸣嘶嘶,白云悠悠、绿草茵茵,万顷油菜花铺天盖地,祁连雪峰如刀剑直插云天,尽可骋目驰怀,谈古论今。
这里还是理想的塞上影视基地,自《牧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和平年代》《红色康拜因》等 30 多部影视片在此拍摄并播出后,山丹马和山丹马场名声大振。
流年飞度守护永恒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据了解,作为 25 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祁连山有效阻挡了 " 四大沙漠 " 的汇合,千百年来始终维系着沙漠绿洲的生态平衡,是 " 一带一路 " 建设中生态保护核心区之一。
历史暗换,流年飞度。焉支山下的山丹马场,依旧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守护着祁连山下这一方热土,成为多少人魂牵梦绕抹不去的记忆。
(作者为甘肃省政协住香港委员 , 文字采用了有关官方和个人的资料,在此鸣谢)
编辑丨孙悦
责任编辑丨张亚君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来源丨甘肃政协发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