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 哈尔滨记者 节永志 / 文 赵女士 / 口述
" 赵书记,快过年了,提前祝您新年快乐,这一年您为村里办了不少实事,我们都记在心里了!" 春节前几天,我提前收到了所在帮扶村一位村民的拜年微信。虽然不过短短数十字,却使我的思绪闪回到当初从一名机关职员,到被选派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所经历的点点滴滴。
网络配图
牵挂埋在心底," 职业女性 " 开启驻村书记生活
即便是驻村半年后的今天,身边的不少朋友也都在为我当初的选择感到不解:" 女儿才 4 岁,你下乡去了,家咋办?"" 这一去就是两年,城里长大,农村生活你习惯吗?"…… 说实话,当初报名选派第一书记时,我心里也有过纠结。自己能否适应农村生活倒是其次,4 岁的女儿才是我最大的牵挂——原来每天朝夕陪伴时还觉得十分平常,一旦不能陪在她身边,她每一天的生活我都无法想象。但到农村基层历炼,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这个机会十分难得,我不想因为一时的犹豫而让自己后悔。
还记得那是个炎热的夏天,吃过晚饭和丈夫出门散步时,我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想法渗透给了他。本以为他会说出各种理由让我放弃,没想到他却大手一挥:" 孩子有我,你尽管去,爸妈那边的工作我来做!"
就这样,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去年 6 月,怀着对未来的期待和对未知的忐忑,我带着行李踏上了开往村里的客车,开启了为期两年的驻村第一书记生活。
晚上漆黑一片,到室外上厕所都要一路小跑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人生前三十多年我都是在城市中度过的。虽然出发前已经预想到乡下生活的种种不便,但到了村子里,各种小问题还是让我措不及防:村子硬件条件差,我在村部的办公室晚上就是寝室,更没有城市家中习以为常的 24 小时热水和室内厕所;因为没有路灯,到了晚上,村部周围伸手不见五指,一个人去厕所只能一路小跑着往返,甚至刚到农村时进到农户院里,我还被狗吠和鸡鸭鹅的追逐吓得大叫 ……
咬牙克服了生活条件上的不适,我开始将每天的驻村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白天有时在村部开会参与村两委工作,有时走村下户了解民情;晚饭后来到村民中间,在广场和大家一起扭秧歌;到了晚上十一、二点,我又开始整理一天的工作日志,明确下一步工作的重点。秋天收获的季节,我在田间地头一边帮着秋收,一边和村民宣讲相关的国家政策;到了冬天,在热炕头上和妇女边包粘豆包边聊家常,了解她们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寻找自身工作的不足和突破点。
这一年,我和村子都 " 变 " 了
半年多的努力,我亲眼见证了村子发生的可喜变化:在我的派出单位的帮扶下,村里安上了 75 盏路灯,夜里黑漆漆的村路从此变得通亮通亮的;在各级政府的共同推进下,村里的残障村民获得了 47 件护理床、轮椅、拐杖等辅具,瘫痪在床的残障村民从此不用拉扯栓在床头的绳子,只需要按一下按钮就能翻身了;去年 8 月,村里一建档立卡户家 10 岁的小孙子不慎跌落沉井受伤,在村两委的号召带动下,村民们还自发筹集善款,所幸孩子转危为安。" 赵书记,你为我们做了这么多,真是我们的知心人!" 看着村里的新变化,村民刘大爷攥着我的手,激动地说。
不仅村子变了,我发现了自已也在变:原来每天上班高跟鞋是标配,驻村后我脚上始终套着村里人做的手工大棉鞋,既方便下村走户又防寒保暖;刚刚驻村时,每次回哈探亲后再回村就有些失落,现在每次回哈时心里反倒多了一份对村子的牵挂;夏季雨大,即便是周末回哈探亲,我也总是盯着手机天气预报,看村里下没下雨,村里的易涝点有没有积水,需不需要开闸放水 ……
就在前几天,我和 4 岁的女儿闲聊,她居然冒出来一句:" 妈妈,我要去农村!" 要知道," 农村 " 是她的语言领域从未涉及的词汇。我惊讶地问她:" 你知道农村是什么吗?" 她说:" 那是妈妈工作的地方 "。
听到这里,我的眼角有点湿润。就在半年前,当我第一次踏上农村的土地时,因与城市生活落差太大,自身的种种不适而沮丧。而经过这半年来的驻守,我深深地被这群质朴的人所感动,也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片黑土地建设得更加美丽。
编辑 李洪霜
值班主编 寇青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