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 " 越近,越想家。家人团坐一桌,说着熟悉的家乡话,吃着热腾腾的年夜饭,这是每个人心里过年的样子。
在贵阳,有这样一群人,用自己的 " 家乡味 " 温暖着贵阳人的心田。他们是这个城市里辛劳的一份子,忙碌了一年,终于盼来了难得的休息日子。
这些贵漂,是今天版面的主角。他们说,不管过年回不回老家,在年夜饭的餐桌上,他们都会摆满佳肴,慰藉一年的漂泊与汗水,将思乡之情寄存于味蕾之上,更期盼新的一年喜乐平安!
内蒙牛羊肉迎老乡
内蒙人张宽,在贵阳营生 12 年
走进金色毡房这家蒙餐店,仿佛步入草原上的一座蒙古包。金色穹顶下,摆放着成吉思汗塑像,四个苏鲁锭在塑像四周树立。
品一杯马奶酒、吃一口烤全羊,还能在这里听到呼麦、长调、马头琴 …… 这是内蒙古巴彦淖尔人张宽的一份 " 乡愁 "。2009 年,张宽来到贵阳,被贵阳爽爽的夏天绊住了脚步。" 我有一次来到贵阳出差,发现贵州的夏天和我们老家体感温度差不多,但是没有内蒙晒。冬天我们零下 20 度,贵州零下 2 度,气候非常好。" 久居贵阳,难解思乡之苦的张宽决定开一家蒙餐店。" 我们有微信群,800 多名内蒙老乡经常来这儿‘解馋’。" 为了让老乡吃到最正宗的家乡味,张宽选择的是内蒙苏尼特羊肉。" 这种羊比普通的羊多 6 条肋骨,肥瘦相宜,肉嫩汁多。" 在菜单上,巴盟烩酸菜是张宽最喜欢的一道菜,这是张宽的家乡菜。张宽的故乡是鸿雁的故乡巴彦淖尔," 巴彦淖尔在内蒙的西部河套地区。《鸿雁》就是乌拉特的民歌。" 家乡,在四处奔波的张宽心中,是一个回去呆不久,但是出来了又想念的地方。" 在巴彦淖尔,我们都是工作半年、休息半年。我们那儿有句话叫:‘割了小麦种白菜,啥事儿也不害’ , 就是说,啥事儿也不耽搁。3 月种下小麦,7 月收割,随后种上白菜,国庆前就收了。" 将丰收的白菜放进地窖,从过年一直要吃到次年 5 月。而白菜还有一部分得腌制成酸菜。" 将能装 300 斤白菜的大缸塞满。放一层白菜撒一层盐,每天盐水往上冒,白菜往下走,半个月后,排出盐水,酸菜就做成了。"
从国庆节到次年 " 五一 " 节,巴彦淖尔人过着吃肉、喝酒、聊天、串门的悠闲生活。" 到了冬天,屋外白茫茫一片,看不到绿色。"
" 很多人家提前半个月就要准备过年的食物,比如蒸馒头,一个冬天的馒头都得蒸好。还有用黄糯米做的油炸糕,想起来都流口水。" 张宽说,内蒙人的年夜饭里,手把肉肯定要有,肘子、肉丸、酥鸡、酥兔都有。" 羊肉肉质好,用盐、花椒、葱、姜做出来的手把肉很好吃。" 年夜饭中还少不了巴盟烩酸菜、河套焖面。之前腌制好的酸菜在此次就派上用场了。" 酸菜切丝,反复洗 3 遍。炸好排骨后,把各种调料、酱料倒入锅中。就这一瞬间,盖上锅盖,不能让锅气跑了。随后再加菜、加水焖煮。排骨吃起来肥而不腻,酸菜清香爽口。焖面则是在炒好菜后加水,再将面条抖在菜上,盖锅盖小火焖 10 分钟。开盖搅拌后,面、菜、汤汁融合在一起,香味十足。" 张宽说起家乡的年夜饭,有声有色,简直停不下来。
说罢年夜饭,张宽还忆起过年的习俗。" 临近深夜 12 点,每家每户都要接财神,准备好的柴火点燃后,再点燃二踢脚,打开家门迎财神。到了 12 点,整个内蒙的天上都是明亮的。"
张宽的工作常常会接待来贵阳招商、出差的家乡人。" 贵州的营商环境、大数据做得很好,GDP 增速快,有先进的政策、理念,我们要在会上提案,为老家带一些先进经验去。" 张宽成为联通家乡与贵阳这座桥梁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的这个蒙餐店也成了推介招商引资的场所,农副产品展示的地方。贵州的油辣子、香辣脆、油炸折耳根都获得了内蒙人的青睐。80% 的葵花都产自我的家乡巴彦淖尔,个儿大、饱满的葵花又成为了贵州这边的心头好。"
夏天,带着贵州的朋友在巴彦淖尔的草原上奔驰,所有人的感触都是:畅快!而每次有内蒙老乡来筑,张宽都会热情地带着他们游山玩水,将贵州的美食美景推荐给老乡。
今年,张宽决定留在贵阳过年。" 疫情不稳定,不想给国家添麻烦,打算和这边的老乡一起烧菜、烤全羊、喝马奶酒,肯定很热闹。"
山东大饼,满满的爱
安徽合肥人王娟,在贵阳营生 10 年
每天凌晨 4 点多,王娟就和丈夫起身准备一天的食材。清晨 6 点,他们经营的 " 山东大饼 " 店里的第一批出炉的大饼已经冒着热气,等待着食客的到来。从 2011 年来到贵阳,经营的店铺今年换上了新门头,赫然打着 " 十年老店 " 的字样。90 后的王娟自称 " 老阿姨 ",她在贵阳最熟悉的就是博爱路。
葱油饼、鸡蛋饼、酱香饼,还有肉馅饱满、皮子酥脆的肉饼,几块钱就能为食客的早餐加分。除了烙饼、馅饼、灌饼,她和老公还做了煎饺、糖麻圆、包子等多种品类,让食客有更多的选择。搭配主食的还有牛奶、豆浆、粥。酱香饼最受贵阳人欢迎。
店名是 " 山东大饼 ",但王娟却是地道的安徽合肥人。" 我跟老乡一起来的贵阳。现在待久了也习惯了,环境、气候挺好的。老人孩子都在贵阳,好几年过年没回去了。" 王娟说,特别是疫情这两年,她和家人更愿意待在贵阳。
过年,是王娟和丈夫一年到头唯一不用起早贪黑的舒服日子。" 要是回合肥过春节,我们要过完元宵回来。像我们这种做生意的,只有春节能休息。" 回老家时,王娟最高兴的事就是吃小吃。" 要吃炸麻雀、鳊鱼、麻花 …… 现在还很怀念那些味道。以前回贵阳的时候还要带一点来。" 在除夕夜的餐桌上,菜品以咸货为主,伴以青菜豆腐,钱串子、元宝鱼、圆子等,图个吉利。" 年饭不吃完,要在碗底留一点,叫做留仓底或锅底。" 王娟说," 还有老母鸡汤是过年必煨的,大年三十一大早就将老母鸡炖在锅里,到了晚上出锅时,鸡肉与骨头已经分离,精华全在鸡汤里啦!长辈喝酒前喝碗汤,既舒心又护胃。还有蛋饺,家里人多的一人夹一个蛋饺,满满一盘就没了。"
王娟心心念念的并非大鱼大肉,而是老家的蔬菜。" 冬天下过雪、打过霜的蔬菜很甜很脆,这边买不到!" 不过,在贵阳待久了,王娟也吃惯了贵州菜,有时候吃家乡菜反而觉得没味儿了。
四川杂酱面味浓情深
四川广安人周文君,在贵阳营生 13 年
旭东路口开了 13 年的 " 要得杂酱面 ",老板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热情的老板娘周文君招呼着客人,老公黄先生则在炉灶前忙碌着。周文君与丈夫拜师学艺,才得这一碗杂酱面的地道做法。五花肉是杂酱好吃的重点,除此之外,加入从四川进货的榨菜,能为杂酱增加一层脆香的快感。杂酱微甜,更能提起味蕾的兴趣。煮好面烫好菜,老板毫不吝啬地浇上杂酱,再加一勺花生米。搅拌均匀后,多数食客都是风卷残云般吃完一碗,恨不得立马再来一碗。更有甚者连吃三天都不会厌。堂食顾客除了深爱他家杂酱,对油辣椒也是情有独钟,常有人要求单买油辣椒呢。
在贵阳这十余年,周文君还是一口道地的四川广安口音,这让食客更信任杂酱面味道的正宗。" 你觉得我口音变没变嘛?我觉得没有变。" 因疫情影响已两年没回家过年了。说起家乡的年味,那是家人忙碌准备的一年中最美味的一席饭菜。在广安,每年立冬后,家家户户早早就开始准备腌香肠、熏腊肉了。无需单独点火烧柴,把香肠腊肉悬挂在灶台边的梁柱上,每日生火烧饭从灶门伸出的火舌和柴烟逐日熏制,喷香的腊味成为盘中餐指日可待。
麻辣味的香肠,烟熏后包裹着香味的腊肉自然是四川人年夜饭的主角。在周文君家,桌上还得有条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更重要的是还得有个猪脑壳。" 这是我们家一直以来的习俗,我爸爸最喜欢吃猪脑壳,肉皮糯肉质香,是过年的味道。" 年三十的猪头还寓意着来年鸿运当头。" 我家年夜饭还会煮白菜和萝卜。冬天的萝卜赛人参,白菜大概寓意着来年长青、发财吧。" 周文君笑说。
周文君回忆,这两年在贵阳过年也挺热闹。" 好几家表亲都在贵阳,年三十就聚一起吃饭守岁。"
说起回家的距离,周文君高兴地说:" 肯定是越来越‘近’啦!以前回家坐车要坐一天。早上 8 点坐上大巴,晚上 6、7 点钟才拢得到屋。现在我们坐高铁好快,2 个多小时直接到我们县。" 如果疫情平稳,周文君决定腊月二十九与老公带着孩子回四川广安过年。
" 我会带点贵州的红酸汤回去,我们那边没有这种酸汤。还会带点手撕豆腐、烧烤辣椒面。" 周文君说,从家乡回筑,她会带上家人种的新米," 还会带芡粉,我妈妈自己种的红苕做成的芡粉。炒肉、做汤都会用到。真想回家过年,走亲访友、走街串巷,热闹一下。"
台湾卤味饭结下贵州缘
台湾台中人老谢,在贵阳营生 13 年
" 这是台湾偶像剧《转角遇到爱》里面的蚵仔煎,用鸡蛋、海蛎、木薯粉做的。祝你转角遇到爱,帅哥!谢谢,请慢用!" 大同街内谢福记的谢老板热情地给客人介绍着店里的美食。他来贵阳已经 13 年了。
落座小店,谢老板立即会招呼客人喝上一杯免费无限量供应的桂圆红枣茶。店里的小吃都是他亲手做的,尽管取材于贵阳,但是最正宗的台湾配方加上他的好手艺,让众多食客成为了他的 " 粉丝 "。" 三拼香肠是台湾夜市的人气小吃哦!黑胡椒味、墨鱼味、原味,都要配着大蒜吃哦!" 上桌的香肠貌不惊人,咬开脆香肠皮却是饱满的肉质让味蕾惊艳,加一口蒜片的刺激,似乎又化解了香肠的肥腻。
五香肉卷也是店内的 " 名牌 "," 福建叫烧鸡卷,而花枝丸是老板用墨鱼打成浆后手工制作的。" 我们所有的食材都是自己亲手做。" 谢老板对自己的台湾小吃颇有信心。除了贵阳本地人,还有不少台湾食客来店里 " 过瘾 "。卤肉饭更是店里的招牌菜,微甜香浓的卤肉浇头,一不小心就让人轻松吃完一碗饭,18 元一碗,分量十足。" 吃不够还可以添饭加卤汁。" 要解锁店内所有的台湾美食,恐怕还得留出 5 顿饭的时间。
热情的谢老板说:" 台湾人很注重中华传统文化,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农历新年,整个台湾都会按照传统习俗欢度佳节。"
忆起在台中的除夕夜,谢老板滔滔不绝:" 节前大扫除、贴春联,除夕夜发红包、祭祖等等,和大多数地方都一样。农历十二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置办年货。在台湾,甜粿、发糕、香肠、腊肉都是过年餐桌上的必备食物,还有开心果、瓜子、牛轧糖、茶叶、水果。春联、金纸等需要用到的物品也会在这个时候买齐。" 何为甜粿?" 吃甜甜,好过年,所以甜的年糕一定要有。甜粿是用糯米制成的,吃年糕还有‘年年糕’、‘步步高升’的意思。" 谢老板说。
扎根贵阳后,谢老板鲜少回台中过年。" 夫人是贵州黎平人,这么多年都在贵阳过年了。" 每逢团聚的节日,谢老板便会邀请在贵阳的台湾人小聚一下。" 今年疫情啦,回去台湾要隔离,回来贵州还要隔离,很多朋友都不回去了。现在交通方便,贵阳龙洞堡机场直飞台北桃源机场,两个半小时就到了。" 今年的除夕夜,谢老板将照旧约上三五好友喝喝小酒、吃吃美味。" 过年时天气冷,我会做台湾特色的姜母鸭给大家吃,或许还会吃羊肉炉,还要煮汤圆。"
在贵阳多年,这里早已成为谢老板的第二故乡,他甚至爱上了丝娃娃、酸汤鱼、辣子鸡。对于这个 " 故乡 ",谢老板竖起了大拇指:" 贵州每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变变变!现在经济比台湾强多了。身为中国人,真的很骄傲。现在很多台湾年轻人选择来贵阳就业。我也由衷地希望,疫情平稳后,台湾的朋友多来大陆走一走,看看我们祖国的生活便捷、经济繁荣。"
馄饨包着浓浓亲情
福建仙游人林姐夫妇,在贵阳营生 13 年
2008 年就来到贵阳的林姐和丈夫在博爱路经营着一家福建千里香馄饨店。" 阿姨,你来啦!"" 婆婆,是我,最近身体怎样啊?" 林姐一边收拾桌子一边和熟客打招呼。
每天早上,林姐和老公就在炉火边忙碌,一人煮,一人包。皮薄馅多是福建馄饨的特点,面皮甚至无需咀嚼便可嗦入肠胃。" 我老公做这个馅很认真的。" 林姐说,肉要好,还得加入 " 祖传配方 ",让肉馅更加滑嫩。" 不能捏得太紧,不然煮起来会成面疙瘩。你看,这个煮出来像水母一样。" 福建馄饨的汤底还会加入自己制作的葱油,搭配骨头汤。吃罢馄饨,连汤也一饮而尽,特别过瘾,难怪林姐的回头客多。" 有的人住院吃,出院了还要来吃。有的人经常打车来买生的回家。"
从十多岁就开始做馄饨的林姐,最初在广东开店,为何会来到贵阳?" 我姐和我弟先来贵阳的,他们说,这里夏天晚上睡觉都要盖被子!哇!我们做餐饮的一直都站在火边,很热嘛。一来到这里就觉得夏天太舒服了。"
到贵阳快 14 年了,林姐依然一点辣都不沾,即便身在异乡,仍保持着福建仙游人的生活习惯和口味。" 我们白天忙着做生意,下午不忙的时候就去青云路买螃蟹炒来吃。" 林姐的老公不仅调配肉馅好吃,炒蟹也是顶呱呱。" 在仙游,年夜饭大多数菜都是海鲜。螃蟹十条腿,象征着十全十美;虾字的福建口音与‘和’发音相似,寓意着和气生财、和和美美。"
福建人重视过年,所以林姐一家人年年都回家过年。" 我们在贵阳亲戚很多,过年都回家。福建称年三十为 " 三十暝 ",这一天每家每户都必须吃 " 线面 "。" 线面是手工做的。莆仙方言中面和‘命’是谐音,吃完线面才意味着又长了一岁。正月初一早饭也要吃线面。" 过了年三十,正月初一,整个村的人都出门拜年," 好热闹的!" 林姐说。
回家过年,是林姐盼了一年的温暖日子。" 过年回去看看老人、小孩,特别温暖。很牵挂他们,一年没看见了。" 林姐哽咽着说,儿子女儿还能趁着假期来贵阳,家中老人身体不好,很担心。" 我爸妈帮忙给我们几姊妹带孩子,现在 5 个孩子上大学了。我女儿小学写作文时说:‘我们是大家庭的小孩,爸爸妈妈虽然在外地,但是我们过得也不寂寞、很开心。只是爷爷奶奶太累了 …… ’最挂念的还是老人家。"
东北烤串串起乡愁
黑龙江伊春人孙阿姨,在贵阳营生 3 年
黑龙江伊春人小迪在贵阳开了一家纯正的东北烧烤店,妈妈孙阿姨为了支持儿子创业,也来到了贵阳。
2019 年初到贵阳时,小迪做过小豆腐生意,后来专心做东北烧烤。" 最开始是我自己烤,就靠朋友给我说的方法,结果味道一天一个样,不稳定。" 小迪最终寻得一位东北兄弟专门操持后厨,这才有了这么一家地道的东北烧烤店。" 我们店里的牛羊肉都是从北方发货过来的,不仅是在贵阳的东北人离不开这味儿,贵阳本地人也喜欢上了东北的烧烤。" 肉大块,香!撸串很过瘾!"
每日下午 6 点开门,营业至凌晨 3 点。看着儿子如此辛苦,妈妈孙阿姨还特意来贵阳帮儿子。没想到,孙阿姨包的饺子也成了店里的 " 爆款 "。在万物皆可烤的东北,饺子也能烤着吃。小迪说,真有食客爱吃烤饺子。
近两年忙于生意,也因疫情的影响,小迪与妈妈都在贵阳过年。2022 年的春节,他们仍将在贵阳度过。
回忆起黑龙江的春节,首先是美景让孙阿姨怀念:" 南方人特别喜欢咱们北方的火炕、饺子、大秧歌,特别是孩子们,去了东北都滑爬犁、钻雪洞、抽冰尜,大人不喊都喊不进屋。"
黑龙江的冬天是水冰地坼的,雪花把苍茫的大森林披上了银装。" 我家在小兴安岭的腹地一伊春。" 孙阿姨刚来贵阳的第一年,11 月的初冬她穿上了棉袄还是觉得刺骨的冷。" 北方有火炕或者暖气,所以不觉得冷。我们那旮沓天天亮瓦晴天的,天空是蓝的,老舒服了。"
过年,东北人的习俗里,饺子是主角。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 " 破五 ",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小迪笑说:" 三十吃饺子,初五吃饺子,元宵节还得吃饺子。"
说罢,孙阿姨揉着面,擀着皮儿,包起饺子来。孙阿姨爱做韭菜虾仁猪肉馅、酸菜猪肉馅两种口味的饺子。" 自己擀皮,稍微薄一些,馅儿也包得足。" 不一会儿,孙阿姨已将十五个饺子下锅。" 趁热吃。" 几分钟后,孙阿姨抬上了热气腾腾的饺子。浑圆饱满的饺子吃着过瘾,非常符合北方人豪爽的性格。
由于疫情,已两年没回东北过年了。孙阿姨与儿子小迪将在新年时看着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嗅嗅门上福字的墨香,感慨着时光易逝,憧憬着未来。家乡的记忆,腊月的记忆,年的记忆就这样在他们的脑海延伸。
康玉玲 汪祺焓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杜立 曾黎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