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 哈尔滨特派记者 王坤 张堃雷 北京报道
在哈尔滨籍中国名将金博洋 2 月 8 日上午比完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短节目后,哈报北京冬奥会特派记者幸运地被奥组委选中进入混合采访区,见到了金博洋。虽然是集体采访,但金博洋一听到家乡记者的声音,特别开心,立刻说:" 这大碴子味儿真亲切!" 引来现场所有记者阵阵笑声。也许是因为太久没听到家乡媒体的纯正乡音,金博洋一连回答了哈报记者多个问题。采访结束后,关注他多年的哈报记者对他说:" 天天,你成熟了!"
网络配图
" 凡尔赛 ":一股 " 东方神秘力量 " 助他轻松放大招
金博洋是北京冬奥会名副其实的 " 劳模 " ——此前代表中国队在花样滑冰团体赛中参加男单短节目和自由滑两天比赛," 满勤营业 "。哈报记者表示有些心疼他:" 你这等于是隔一天一比赛,你是如何在今天迅速调整到一个这么好的状态呢?"
努力的确没有捷径。金博洋告诉记者,在北京冬奥会开始之前,他进行了持续两个星期的 " 魔鬼 " 训练测试——每天上下午各滑一套节目,两天连滑四套节目。这种测试和备战的强度,是上届平昌冬奥会的两倍还多。" 所以体能的状态已经很好了,体能是没什么问题的。"
而事实上,他并不认为今天是最佳状态。之前团体赛两套节目下来,导致 " 今天兴奋不起来 "。他上场练习时,做了个擅长的三周半跳,结果一个摔倒、一个跳空,尽管 " 招牌大招 " 勾手四周接后外点冰三周在练习中成功了,但他 " 当时脑中有一丝丝动荡,感觉自尊心受到了打击 "。
然而当他站在冰场上,他清晰听到了场上的祖国人民为自己加油。" 就真的有一种东方的神秘力量。我今天做这个动作,比我平时最好状态使用的力量要少,感觉就像是被托着完成的,很轻松。"
网络配图
" 天天 " 并不是 " 天天快乐 "
他在这一天的起床时间是 7 时 15 分。而大部分花样滑冰运动员一天当中的最好状态通常是下午和晚间。他说,自己从去年九月就开始训练这个时间,用以应对北京冬奥会男单的比赛。日复一日枯燥重复训练,每天滑到力竭为止。如果说,四年前的平昌冬奥会,他的表演怀抱的是对祖国的情怀,那么到北京冬奥会这四年间,他记住了这些艰苦时光中的每一秒、每一个片段,并把这一切轻轻放进了北京冬奥会的节目里—— " 四年后,我想我依然带着对祖国的情怀,可能还有这每一秒、每一个力竭的片段,我滑的不是节目,其实是我自己。"
大部分时间,他独自一个人保持沉默。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似乎历来有这样的传统——赵宏博当年对申雪印象最深的就是 " 不说话,时刻用这样的方式保存能量 "。金博洋的小名叫 " 天天 ",他很喜欢家乡媒体操着一口大碴子味儿东北话叫他的小名。很多人以为 " 天天 " 就是 " 天天快乐 " 的意思,很多人说他天生乐天派。他说:" 其实,我是一个把快乐留给别人、把悲伤留给自己的人。我自己的时候,比较 emo(网络用语 " 颓废 ")。可能现实中唯唯诺诺、镜头前大大咧咧。"
在短节目结束后,他向观众致谢。那一刻,他在心里对自己说:" 对得起这么久的训练,我很满意。"
网络配图
" 我以后多长记性,不该失误的不失误 "
混采区的媒体记者们不吝赞美,金博洋显然有些羞涩。当哈报记者跟他探讨打分:" 今天的感染力这么强,是不是觉得 P 分(节目内容分)有点低?" 他马上否定:" 没有,还是我有瑕疵。我那个三周半跳没落好,影响了节目的完整性。有些失误看着比较轻,但还是受到了影响。" 他还特别认真地操着一口大碴子味儿跟家乡记者保证:" 我以后多长记性,不该失误的不失误,干干净净,希望接下来自由滑分数都是‘加加加’!"
现场有喜爱他的媒体记者让他给自己身上 " 贴标签 ",总结一下自己的优点。他羞涩拒绝了:" 我没想好。" 他还和记者约定:" 等后天自由滑比完的 …… 后天再说。"
编辑 李洪霜
值班主编 张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