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迭出的课改浪潮中,提到洋思教学模式,有人会觉得太老套、没新意。而实事求是、持之以恒才是教育的要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一辈洋思人在三流设施、三流师资、三流生源的基础上,脚踏实地,锐意改革,取得了一流的办学业绩,原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评价说,洋思中学创造了 " 一个朴素的教育奇迹 "。2014 年,洋思教学模式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新的时代,洋思人守正创新,持续推动深度课改。
初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 是课改起点
1980 年,江苏省泰兴县城西长江岸边 6 个自然村的老百姓为了孩子上学方便,集资两万多元,在农田里建起了一所村办初中洋思中学。时任校长蔡林森从自己三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中深深感悟到 "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并以此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
今天,"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 已然成为洋思人的教育信仰,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好 ",不仅是起初的学业成绩好,中期 " 品德 + 学业 " 的双好,而且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好 " 的标准也不是考高分,而是各个方面的增值性进步。
"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 体现了有教无类、关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情怀,引领着洋思人不断改变教育方式,改进教学模式,形成良性教育生态。洋思中学从不采用 " 割韭菜 " 的方式择优招生,也不靠延长学习时间、增加作业量来提高考试分数,而是着眼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课堂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走出了一条通往高质轻负的有效路径—— "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
创新:洋思教学模式在嬗变中迭代
当年,为改变课堂作业课后做、课后作业水分多的状况,学校提出 " 当堂完成课堂作业 ",要求改老师满堂灌为每节课最后 15 分钟留给学生做作业。这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之举,老师担心讲不完,家长担心讲得少,周边学校看热闹。
事实上,由于当堂教、当堂练,学生课上不敢开小差,课堂一下就紧张起来了。老师也从当堂作业中获得了真实的信息反馈,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一年后,学校以巩固率、合格率、升学率均为 100% 的成绩对所有怀疑作出了回应。经过随后多年的实践,学校又提出了 " 先学后教 ",要求变老师 30 分钟的讲授为学生先学,学生学不了的老师再教,进一步压缩老师纯讲授时间,老师的讲授指向学生先学之后的问题。实践中,又把后教改为 " 兵教兵 ",即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学生实在教不了的老师再教。
2014 年,洋思教学模式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同时,"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 也有了科学界定。" 先学 " 就是课堂上在老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实践、探究、学习。" 后教 " 是在 " 先学 " 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合作实践、探究、学习。" 当堂训练 " 则是在课堂上,在 " 先学 " 与 " 后教 " 的基础上,在老师的科学组织下,学生的反馈性活动。
新时期,洋思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元素融通,进行了洋思智慧课堂的有效实践。新兴的信息技术使 " 先学 " 的学习材料由教材向图片、影像、网络资源等拓展;" 教 " 的方式融入人机对话,使学生在与自然、社会、生活的对话中获得知识和经验;通过大数据分析,从传统的依赖经验的教学向精准施教转变;" 当堂训练 " 由单一知识的达标向设计情境、问题解决转变。课堂成为引领学生全身心参与、经历知识生成、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学习过程。
多年来,有人质疑 " 先学后教 ",觉得教与学不能截然分开或简单排序。洋思人理解的 " 先学后教 " 强调的是课堂活动先学生后教师:学生学在先,教在后;生生互教在先,师教在后。学与教穿插进行,彼此融合。课堂上,学生先看、先做、先探索,有了困惑,遇到障碍,再求教于同伴、老师、网络。教的过程,实质上是生生、师生间的共学过程," 先学后教 " 的全过程都是学的过程。
有人诟病 " 当堂训练 ",觉得 " 训练 " 一词层次太低,有机械训练之嫌。而训练是知识掌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洋思人没有刻意寻求新鲜词语的表述,而是思考怎么练、练什么内容才能提高 " 训练 " 的层次,洋思的 " 当堂训练 " 包含学后检测、教后巩固、当堂作业三个部分," 训练 " 多是情境问题,实践探索,推动学生知识学习层层递进,螺旋上升。通过 " 训练 " 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学生的素养在实践应用中得到培育。
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学科、教材的不同,洋思教学模式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不同老师对模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洋思人已实现从无模式到有模式再到跳出模式的过程,"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 也已成为一种教学法和教学思想。
变革:重塑和谐发展的学校教育生态
洋思中学课改没有局限于课堂改革,而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支点,形成人人参与的和谐生态课堂,促进了学校教育内部生态链的良性循环。
第一,颠覆了传统课堂。以生为本的理念,点对点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师生、生生间的信赖关系,形成了富于激励、个个主动、人人受尊重的教学环境。
第二,锤炼了教师。传统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老师,纯讲授的模式已经刻入了教学基因。学校每周用半天时间,让同学科组老师集中校本教研,通过 " 听—评—研 " 三个环节,推动 " 课改课 " 成为 " 常态课 "。教师们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教学各环节不断趋向科学化。在浓郁的教研氛围里,学校先后有 5 位教师受全国表彰,省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达 72%,教师在成就学校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第三,发展了学生。洋思课堂充分满足了学生体验参与、发现创造、交往互动、表现分享、被认可的需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课堂常态。同时,洋思课堂要求做到 " 堂堂清 ",课堂上的问题当堂解决,本节课的问题不留到下一节课。课堂练得充分,应用到位,能力提升了,课后自然不必再做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 堂堂清 " 的高效课堂从根本上解决了减负与高质量之间的矛盾,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每周两次社团活动、每周三节读书课等活动得到了真正开展,解放了学生的学习力,每年都有几十名学生在各类活动和竞赛中获奖。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学校、热爱生活,个性得到全面培养。
洋思教学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40 多年前,没有现成经验,洋思人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尝试、重塑,为洋思教学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新课改 20 余年来,洋思教学模式没有抱陈守旧,而是不断丰富内涵,顺应时代要求,教好每一个学生,以前瞻性眼光走在课改前列,给众多学校提供了课改经验。新时期,洋思人将继续求索,全面提升育人品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江苏省洋思中学校长)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 中国教育报
编辑 / 陈亚 编审 / 崔林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