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学泽
创新走在前,山东各项工作才能走在前。山东省 2022 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的 " 十大创新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涵盖各个方面,体现出 " 综合创新 " 特点,为各项工作走在前擘画了新的作战图。
今年是改革开放第 44 个年头。2021 年全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8.3 万亿元,保持全国第三位,比上年增长 8.3%,好于全国 0.2 个百分点。
山东 40 多年来的历史变迁和巨大成就,与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解放思想,敢领风气之先,敢于创造,善于创新,不断破解发展难题有关。
改革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永葆生机的不竭动力。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山东的今天。40 多年来,山东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持续释放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很多改革创新探索成为全国样板。
" 温故而知新 ",讲创新基因,山东最有底蕴。今天是过去的延续,在现代化强省进程中,我们同样善于从历史中汲取创新的养分。
" 诸子百家一半是山东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发明家,出生和汇聚到齐鲁大地,逐步创建起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诸子百家的创新思想至今熠熠生辉。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创新思维其来有自。孔子终其一生学思,既注意对古代文化的合理继承,同时又能结合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实际需要有所损益,并以此规定个人的努力奋斗方向。子曰:"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后一代总要对前一代的文化遗产加以吸收、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这是孔子开放的历史发展观。
长期活跃于齐鲁大地的荀子,提倡不断创新超越说:"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学习中有创造,学习中有超越。
相较于 " 鲁文化 ",齐文化在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更具有现代倾向,充满创新思维。齐国在 800 余年的历史当中,兴盛了 700 多年。人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齐国强盛是因为当时的人才环境进行了 " 创新 ","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以稷下学宫兴盛为标志,齐国曾容纳了当时 " 诸子百家 " 中的几乎各个学派,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
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逄振镐,曾长期研究齐鲁文化,他认为齐国之所以能够长时间保持富强,可以归结为三个时期的制度创新。
西周时期,姜太公开创了 " 尊贤尚功 " 的用人传统,打破血源为纽带、以等级为特点的宗法制度这一制度。春秋时期,齐国善用管仲进行改革,他 "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 四民分居定业 "," 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 "" 使关税几而不征 ",为来齐之 " 商贾立客舍 ","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 等等,极大地促进了齐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战国田齐时期继续创新。战国时候发生了田齐代姜,田齐顺应社会发展,积极改革创新。在著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文章中,齐威王起用邹忌进行改革,致使 "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这其中,最需要提到的是管仲。《史记》记载: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在管理和发展经济方面的超前思维,就像一个 " 现代人 "。《管子》重视市场。《乘马》篇中说:" 市者,货之准也 ",意思是所有商品的价值都必须通过市场去衡量、检验;又说:" 有市,无市则民乏也 ",这是点明市场和民富的关系。
《管子》精通贸易。管仲提出了 " 关讥而不征、市廛而不税 " 的自由贸易和保税的通商贸易举措,其中 " 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 " 是世界上最早的招商政策。
在社会管理上,《管子》最早提出了 " 以法治国 " 主张,曰: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管子十分强调法治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管子 · 形势解》:" 法者,将用民力者也 "" 法者,将用民能者也 "" 法者,将用民之死命者也 "。
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在改革创新上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
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山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以更大的魄力持续深入推进。善于从历史中发现创新资源,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继续向创新要活力,勇于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探索,克服路径依赖,将创新进行到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