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末考任务很繁重,本来想随便糊弄一下这个作业 …… 但昨天在图书馆,一口气把这个记载了西方音乐发展轨迹的歌单听完之后,真的感觉有被触动到,整个人都沉静下来。" 最近,有网友晒出了一份浪漫的大学作业:在西方音乐史选修课上,老师希望学生从课堂上鉴赏过的作品中,自定主题," 做 " 一张自选歌单。
该网友以 " 落下的月光 " 为主题,精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月光奏鸣曲》等作品,分享了这些曲调给自己带来的主观感受,并在作业附言里走心地写道:在我看来,从 91 首优秀作品中筛选出几首,本就是一个伸出手去接住散落月光的过程。
" 我也想上这种浪漫的课 "" 挺用心的作业,说是一份礼物也不为过 "…… 不少网友表示:这才是大学选修课该有的模样。不同于求精求深的专业课程,选修课主要是用来扩展学生视野、满足非专业人士求知欲的通识课程。它们并非旨在打造音乐家、建筑师、哲学家的 " 一学期速成班 ",而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一番漫游,培养学生感知这一领域的触角。因此,比起 " 术 " 之层面的知识灌输,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热情和持续的兴趣,才应该是授课重点。
然而,现实中,能真正实现以上教育目标的课程并不算多,很多选修课已然沦为 " 混学分的鸡肋水课 "。一些大学生时常吐槽:选修课授课教师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地念着陈年老课件。一学期下来,本来对写小说感兴趣的学生,脑袋里可能只剩下一堆食之无味的枯燥术语;原本想探究历史兴衰之道的学生,或许也只收获了 " 何年发生什么事 " 的机械记忆。
在选修课不受重视的情况下,甚至发展出一种师生间 " 各取所需 " 的怪状:为了让选课率 " 好看 ",老师不是精心打磨课程,而是用作业少、给分高、期末给题库等方式打造 " 口碑 ";对此心照不宣的学生们,则抱着 " 水水而已 " 的心态敷衍参与。这种彼此糊弄的状况,看似是一种 " 双赢 ",实则背离了大学教育的本义,更是对宝贵时光和教学资源的浪费。
其实,大学课程应该充满无限可能。只要用心进行课程设计,学生也会被这种真诚和热情所感染,共同踏上一段奇妙的精神旅程。此前,不少高校的特色课程就让人眼前一亮:在南京大学的舞台剧写作课上,任课老师会让学生注意身边发生的有趣对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改编为剧本对话;天津大学的《幸福课》中,老师也会配套正念练习、感恩日记、社会调查等行动,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 " 幸福密码 "。
可以看出,这些 " 有点意思 " 的课程,并没有陷入上课、考试的形式化窠臼,也不是 " 为好玩而好玩 ",而是在真诚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兴趣自然生发。如此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的也不只是躺在成绩单上的冰冷数字,而是可能受益一生的兴趣,是开辟出另一方富足的精神后花园。
大学选修课不该是可有可无的 " 水课 ",那份浪漫的大学作业之所以让人心向往之,正是因为我们在其中看到了真诚与热爱,看到了对知识的纯真向往。(任冠青)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 / 陈亚 编审 / 崔林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