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 哈尔滨特派记者 张堃雷 王坤 北京报道
凌晨 5 时,张家口的天微亮,习惯早起的张辉球起床,开始准备 15 日上午 9 时 30 分开始的有中国队选手谷爱凌参加的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
上午 7 时,他坐班车离开酒店,来到位于云顶滑雪公园的解说席。拿到出场名单的他开始反复确认参赛选手的信息,尤其是他最希望能登上最高领奖台的谷爱凌。
这一套流程,张辉球并不陌生。4 年前的平昌冬奥会,他也出现在了央视的解说嘉宾席。那一次,所有雪上项目的嘉宾任务几乎由他一人完成。4 年后的今天,任务轻松了一些,张辉球自然更游刃有余。
9 时 30 分,他跟搭档一起坐上解说台,接下来的近两个小时,他们必须寸步不离地为观众讲解比赛中的各种细节和技术动作,直到比赛结束。这次与张辉球搭档的主持人一共有 4 位,承担着不同项目的解说。而 " 流水的主持人,不变的张辉球 ",除了少数几个项目,张辉球一人撑起了雪上项目解说的 " 半边天 "。
4 年前的平昌冬奥会上,这位来自黑龙江科技大学体育部的副教授、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国际裁判用东北味十足的解说,让国内观众对并不熟悉的雪上项目有了全新的认识。4 年前他曾说,自己只是央视解说嘉宾岗位上的 " 过渡人物 ",等到这个项目有了高水平的运动员,他就会让贤。
然而 4 年后的今天,像徐梦桃这些老将选择了在赛场上为自己的梦想坚守,张辉球也再度坐到了央视解说嘉宾的位置上。相比 4 年前,观众们多了一份对他专业程度的认可,也逐渐适应了他乡音不改的东北口音。
午饭和简单调整后,张辉球会查一查自己项目的相关资料,也会关注一下中国代表团其他项目的表现。又一阵忙碌后,下午 18 时,在元宵节的团圆夜晚,张辉球给妻子拨去了视频电话。来到北京赛区后的每一天,这成为了张辉球雷打不动的习惯。只是,他的母亲永远不会再出现在镜头中 ……
来到北京冬奥会赛区前,张辉球在哈尔滨送走了因病离世的母亲,随后独自一人来到赛区,为自己的解说工作忙碌准备。在前往北京的火车上,母亲离世前那种嘱托、渴望的眼神无数次浮现在张辉球的脑海。" 平昌冬奥会以后,我妈就跟我说想去看北京冬奥会,可赛会马上开幕了,老人却走了 ……" 团圆之夜,回想起四年前春节母亲在手机屏幕前的嘱托,张辉球低头落泪 ……
夜晚 22 时,即将进入梦乡,张辉球努力回忆着自己两届冬奥会的解说经历。" 这几年随着国家对雪上项目投入的增多,以及运动员选拔机制的逐步灵活,让中国的雪上项目来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作为冰雪人的我非常高兴看到这样的变化。" 与以往人们对中国冬季项目 " 冰强雪弱 " 的传统认知不同,在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团目前获得的 6 枚金牌中,有 3 枚是雪上项目运动员获得的。尤其是谷爱凌、苏翊鸣等年轻一代偶像的出现,彻底点燃了人们对滑雪的热情。
" 希望在未来,有更多年轻人走上滑雪场,让滑雪成为我们中国人最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 张辉球说。至于自己下届冬奥会是否继续会以解说嘉宾的身份亮相,他坦言,无论在什么位置,他都会记得,自己永远是中国冰雪人——这个骄傲的群体中的一员,也为这个项目在国内的普及贡献过自己的力量。
编辑 李洪霜
值班主编 寇青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