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已经进入收官阶段,各项赛事也已经进入尾声了,奖牌榜的排名也趋于明朗了,截至记者发稿时,挪威以 15 枚金牌 8 枚银牌 11 枚铜牌在奖牌榜上一骑绝尘,与排在第二的德国队拉开了差距。
如果说挪威是排名第一档,那么斩获 10 枚金牌 7 枚银牌 5 枚铜牌的德国就是第二档,接下来竞争最激烈的则是第三档,也就是第三到第七名之间,排在第三的美国斩获 8 枚金牌 9 枚银牌 6 枚铜牌,排在第四的中国斩获 8 枚金牌 4 枚银牌 2 枚铜牌,排在第五至第七的荷兰、瑞典、瑞士,都斩获了 7 枚金牌,也就是在还有 2 个比赛日的情况下,处于第三档的国家排名悬念还是很大。
仔细看一看这份奖牌排名,很多的疑问都会忽然涌现在我们脑海里。
北欧国家挪威历来是冬季奥运会强国,但他们的冬奥霸主地位是如何修炼而来呢?
本土作战的中国冬奥军团这次刷新了历史,8 枚金牌 4 枚银牌 2 枚铜牌的成绩里,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冬奥运动员,让世界看到飞速发展的中国!
当然,还有吃瓜群众看到了,作为传统体育强国的英国,竟然到目前还没有奖牌入账?
挪威霸主地位,源于国内浓厚的冰雪文化
在已经举办完的 23 届冬奥会上,挪威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个只有 500 多万人口的国家,总共获得 132 枚金牌和 368 枚奖牌,在世界各国中排进前三,是当之无愧的 " 冬季运动之王 "。
挪威语的名称是 "Norge",意为 " 北上之路 " 或 " 通往北方之路 ",这和挪威的位置有关。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挪威,有三分之一的国土在北极圈内,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挪威每年的冬天长达 5 个月。在漫长的冬季,到处都被白茫茫的冰雪覆盖,很适合开展冰雪运动。
但是纵观全球,拥有冰雪资源的国家有很多,比如挪威的 " 邻居 " 瑞典,还有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都有丰富的冰雪资源,可见冰雪资源并不是决定性的。因为除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挪威冰雪运动的成功,更源自其国内浓厚的冰雪文化,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政府和社会机构的服务,这些才是让挪威实现了大众上冰雪的关键因素。
挪威人习惯了雪橇和滑雪板的生活,使得他们在冬奥项目上拥有明显优势。有在挪威生活的网友发帖说,踏上挪威国土的第一印象,就是当地人特别喜爱滑雪。每年冬天,家家户户门前摆放着滑雪板和滑雪杖。每到周末,经常会看到全家人一起出动,到郊外山上滑雪。只要孩子会走路,就跟着大人边学边滑。就连婴儿也被放在保暖良好的雪橇内,由父母拉着一起滑。" 挪威人都是穿着滑雪板出生的 ",这句挪威国内的民间谚语,非常准确地描述了滑雪运动与挪威人们日常生活中关系。
据外媒报道,在挪威,有 85% 的挪威小孩都会参与有组织的活动和体育运动,很多都参加冬季冰雪的运动。庞大的群众基础,使得挪威能够在这个基础当中选拔到优秀的运动人才,同时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运动俱乐部,和当地政府、学校以及幼儿园之间也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但普及冰雪运动的同时,挪威的体育系统并不关注儿童和青少年比赛中的胜利者,他们在教育中鼓励体育实践,把体育作为成长指标之一。比赛的首要目标是玩得开心,其次是鼓励运动,最后才是努力做到最好。本届冬奥运会上挪威队最年轻的奖牌获得者、自由式滑雪男子大跳台金牌得主比尔克 · 鲁德,就在接受采访时解释了他如何通过体育治愈父亲去世的伤痛。" 我学习滑雪不是为获得奖牌,而是因为热爱滑雪,享受滑雪的乐趣。这也正是父亲对我的期望,所以我觉得他会为我感到非常自豪。"
冬季两项男子 4 × 7.5 公里接力比赛金牌得主韦特勒 · 肖斯塔 · 克里斯蒂安森认为,挪威的体育制度是成功的关键。" 我们的制度不是为成功而建立的,它更多是一个追求快乐和幸福的制度,为了让人从体育中获得快乐。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我们真的很享受运动,因此就很乐意几乎每天都去做艰苦的训练。"
冬季两项混合接力 4 × 6 公里金牌得主马特 · 奥尔斯布 · 雷塞兰,更深入地思考了挪威队奖牌多的原因。" 很难解释挪威的成功。我们的人口不多,但我们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民族。看到每个人都努力为奥运会拼搏、为国争光,让人感到特别地激动和振奋人心。"
中国刷新纪录,站上领奖台是突破,站上奥运赛场同样是突破
冬奥会至今已举办过 23 届,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参加是 1980 年,那年美国普莱西德湖举办了第十三届冬奥会。此后中国参加了历届冬奥会。1992 年,在法国阿尔贝维尔,中国实现冬奥奖牌 " 零的突破 "。2002 年,在美国盐湖城,中国实现金牌 " 零的突破 "。2010 年,中国在加拿大温哥华冬奥会上夺得 5 金 2 银 4 铜,在奖牌榜上与瑞典队并列第七——这是北京冬奥会前中国的最好成绩。
本届冬奥会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史上参赛规模最大的一届,177 名运动员参赛,共获得 104 个小项、190 多个席位的参赛资格,占全部 109 个小项的 95% 以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秘书长倪会忠表示,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完成了北京冬奥会全部 7 个大项、15 个分项的 " 全项目参赛 " 任务,与平昌冬奥会我国运动员参加 5 个大项、12 个分项、53 个小项相比,增加了冰球、雪橇 2 个大项,北欧两项等 3 个分项,速度滑冰女子 5000 米等 47 个小项,其中有 35 个小项是冬奥会历史上第一次参赛。而且,在北京冬奥会上,只有中国、俄罗斯、美国、捷克实现了 15 个分项全项目参赛。
2015 年 7 月 31 日,在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 128 次全会上,北京获得 2022 年冬奥会举办权。自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通过近 7 年的备战,中国冰雪运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冰强雪弱 " 的格局正在改变,中国雪上项目的参赛席位取得历史性突破,进步巨大。谷爱凌、苏翊鸣等年青一代运动员摘金夺银,显示出强劲的竞争力。
倪会忠介绍,参加北京冬奥会的 177 名中国运动员中,约 1/5 是通过跨界跨项选材转型的。倪会忠将这些运动健儿称作 " 火种 ",星火燎原,他们未来会带动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
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竞技水平?中国体育界敞开大门,邀请优秀外教,还有一批国际化教练团队和技术后勤保障团队,他们也为中国的冰雪运动默默贡献着力量。经过数年刻苦训练,过去中国人从未参与甚至是望尘莫及的很多项目,如今都已有了中国人的身影。尽管与世界顶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但赶上的第一步,就是参与。
回望中国短道速滑的发展历程,也正是从一次次的突破中步步成为强队。站在领奖台上是突破,站上奥运赛场同样是突破。
2008 年的夏季奥运会后,2022 年,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 " 双奥之城 " 北京。申办冬奥会时,中国就提出 " 带动 3 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 的宏伟承诺,如今这一承诺也成为现实。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涂晓东表示,"2015 年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冰雪运动正在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和目标也一步步地转化为现实。‘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一伟大实践,将成为北京冬奥会最重要的遗产。"
涂晓东介绍,不久前,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的 "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 统计调查报告公布。数据显示,中国已实现目标,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 3.46 亿人,居民参与率达到 24.56%,全国已有 654 块标准冰场,803 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 冰雪运动参与人群从小众走向大众,参与空间从地区走向全国,参与时间从冬季变为全年,冰雪运动不仅‘走进’山海关,还‘迈过’秦岭淮河,实现全国覆盖。各地蓬勃开展群众性冰雪运动,成为‘健康中国’亮丽风景线。"
英国哪儿去了,是疫情导致训练时间不足?还是装备落伍?
北京冬奥会都快要收官了,作为传统体育强国的英国竟然还没有奖牌入账!这一幕的尴尬氛围,已经在英国媒体圈引发了热议。
好在,随着英国男子冰壶队在半决赛战胜卫冕冠军美国队,打进北京冬奥男子冰壶决赛,包括《卫报》、《镜报》、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多家英国媒体都迅速发声," 英国代表团终于确保获得了本届冬奥会的首枚奖牌!"
在 2 月 19 日举行的男子冰壶决赛上,英国将与瑞典展开最终对决,英国队无论成绩如何,至少将能带走一枚银牌。
此前,眼看冬奥赛程过半,英国队却在冰壶混双、单板滑雪、女子钢架雪车等优势项目相继折戟,英国媒体一针见血地点出:" 英国队面临着从北京冬奥会空手而归的前景。" 据报道,英国体育局在本届冬奥会前曾定下了 3 到 7 枚奖牌的目标,但目前看来,这一成绩显然难以实现了。比如说女子钢架雪车项目,这是英国的传统优势项目,2002 年以来,每届冬奥会上,这个项目的颁奖台上都会有英国队的身影,尤其是 2010 年温哥华冬奥会、2014 年索契冬奥会、2018 年平昌冬奥会,连续三届奥运会上,英国队都拿下该项目的金牌。然而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上,英国队却意外失算了。
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为备战冬奥会总共投入 2800 万英镑。钢架雪车项目是英国投资第二大的项目,仅次于滑雪项目。如果英国队真的在北京颗粒无收,那么政府投资在冰雪运动上经费,未来还要面临压缩的风险。
那么昔日的传统强国,如今怎么会连奖牌榜都上不了了呢?《卫报》发文分析称,新冠疫情应该是影响因素之一。在参加本届冬奥会的英国选手中,60% 的人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海外度过。由于疫情导致的旅行限制,许多运动员在冰雪上的训练时间减少,从而影响到了他们的竞技水平。还有声音指出,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上,英国队失去了装备技术的优势。该观点认为,在往届冬奥会上,英国选手的优异成绩除了运动员本身的竞技水平外,也得益于他们的优质头盔、紧身衣以及速度极快的雪车。但是这届北京奥运会上,他们的装备已经没有技术优势了……
这样的分析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必然不是导致如今颗粒无收的传统体育强国深处尴尬境地的主因。要找台阶下,更应该思考得深一些,随着冬奥会的临近收官,英国本届冬奥会的惨淡战绩也已经成为定局,回国之后,英国体育当局在重新复盘他们的北京冬奥之旅,应该可以找到最核心的问题,针对问题,不逃避地解决它,或许在 2026 年米兰 - 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季奥运会上,我们还会看到这个传统体育强国满血复活。
潇湘晨报记者周诗浩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应用市场下载 " 晨视频 " 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爆料微信关注:xxcbwx,24 小时报料热线 0731-85571188。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