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2-02-19
腊味里的村庄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入了腊月的门槛,乡间那熏熏然、飘飘然的腊味便一波波荡漾开来。简朴的农家小院里,一架架腊肠、一块块腊肉、一尾尾腊鱼,在风雪里飘摇,红红白白、花花搭搭,惹得人眼花缭乱,诱得人唾液潜溢。年味儿被熏染得越发浓郁,撩人心扉。

乡间的美物儿尽可以 " 腊 " 之。鸡鱼肉、家兔花鸭老鹅,这些平时舍不得吃的稀罕物儿,开肠破肚,收拾利落,该剁块的剁块,该劈条的劈条,搓匀盐、浸足料,该腌制的腌一腌,该灌肠的灌进肠衣,盘盘绕绕垂挂起来,交给霜雪,留给朔风,托付暖融融的冬阳,让闲适安然的庄户日子慢悠悠晾晒、贮藏。此时," 腊 " 成为一个特别的动词,搓、腌、搅、灌,日晒月润、风吹霜染、雪裹冰封,这一桩桩、一件件,过程漫长而悠久," 腊 " 出的腊味才筋道才醇厚,才有韵味。

母亲做腊味常常比别人多一道工序,她喜欢寻觅来松枝松壳、野果树枝,熏烤一番再挂起来晾晒。用得最多的,要数那青枝绿叶的松柏,侧柏的枝叶味儿最足,缀有松球的枝条燃烧起来噼噼剥剥作响,一时间烟雾缭绕,松香弥漫。将腌制半干的腊物儿吊挂起来,一轮一轮熏烤,直熏得红殷殷、黑魆魆。再一块块、一条条缠扎上毛竹、箬竹的枝叶,上架晾晒,荡荡悠悠的,风里飘过来松竹的清香。母亲还带着我们到东山岗子上,削劈来一捆捆山枣、山梨、野海棠的枝杈,用以熏烤腊肉,红艳晶亮的肉色里裹了一层霜色,嗅之有股野山果的甜香味儿。

乡人还善做 " 腊酒 ",就是腊月里农家自酿的土酒。用新产的糯米、小米,吃剩的老糜米,挑来山泉水或老井水加入,上大锅大火蒸熟,加白曲掺匀,再入泥缸发酵,置于土窖或雪窟中窖藏,约莫二十余日即成,过年或踏春时开窖品尝。初时酒色略黄,显得浑浊,品之有着新粮的醇香、泉水的甘洌,储存愈久,味道愈甘醇愈爽口。

古人很爱喝这种腊酒。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有句:" 腊酒饮未尽,春衫缝已成。" 晚唐诗人罗隐赞曰:" 腊酒复腊雪,故人今越乡。" 北宋苏轼雪中赏梅,更是迷恋这种农家酒:" 腊酒诗催熟,寒梅雪斗新。"" 处处野梅开,家家腊酒香。" 南宋陆游更是赞不绝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可见这别具风味的腊酒打动了多少诗人的心啊。

乡人更爱喝腊酒、品腊味。腊好的腊肉腊鱼、腊鸡腊鸭,裹着一层凛凛清霜,取下水洗之后殷红晶亮,愈显本色,劈剁成块,晶莹剔透,烹炒煎炸,清蒸热炖,醇香扑鼻,不由胃口大开。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人围炉而坐,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大快朵颐。那热辣那香醇入口入心,齿颊留香,浑身通惬。

打工回乡的汉子,最恋的就是这醇香香的腊味,这火辣辣的腊酒。三五好友聚在一拢,吃着各色腊味,品着家酿土酒,拉着城乡趣闻、年景收成,唠着家长里短、世故人情,话长酒酣,炉火正红,被这浓浓的乡音浓浓的情熏染醉了,直醉在热昂昂的土炕头,红火火的小村庄也醉意朦胧,晃晃悠悠起来。

不觉春的脚步近了,在大雪里舞蹈,在麦野上翻筋斗,一声声欢笑,一曲曲酒歌,在炊烟袅袅、腊味浓浓的村庄上空飘荡 ……

来源 黔中书

文 刘琪瑞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苏轼 陆游 过年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