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1 月,76 岁的民俗文化学者廖虹雷出版了自己的第 9 部作品,书名叫《收藏深圳岁月》。
" 到底收藏了什么呢?" 记者在一个粤式早茶餐厅与廖虹雷见面,坐下来就向他老人家请教这个问题。
" 收藏的是我对深圳的乡愁、乡恋与乡情,还有我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的诗意。" 廖虹雷说。他所指的 " 这片土地 " 是矗立着高楼大厦、充满科技感、现代感、未来感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如果不了解廖虹雷,不知道他数十年奔走于深圳乡村的经历,确实很难将 " 乡情 " 与 " 深圳 " 划上等号。
▲著名深圳民俗文化学者廖虹雷
深圳之于廖虹雷,是他真正的故乡。在廖虹雷的讲述中,我们能看到不一样的深圳:车水马龙后的一半山水一半城,流光溢彩后的人间烟火和风土民情。
一个老深圳最想为深圳做的事
廖虹雷是深圳民俗文化 " 有着许多故事 " 的学者,在深圳,凡问起民俗风情,人们常爱找他求证。76 岁高龄,依然奔走于深圳那些看得见或已经看不见的乡村,从而写出一部又一部深圳民俗专著,讲述一个又一个深藏着的神奇故事。
他 1946 年生于宝安石岩阳台山山村,在这里读书、成长,1966 年参加工作,直至 2006 年在深圳市政府台办退休。" 我的命运与这块土地的命运交集在一起。" 廖虹雷先后工作过的单位——惠阳地委文工团、宝安县文艺轻骑队、宝安县文化馆、罗湖区委宣传部、深圳市群众艺术馆等,带着强烈的时代印迹,从中熟悉深圳变迁的每一个日子。
▲ 1972 年,宝安县文艺宣传队扛着道具和乐器从盐田往葵涌巡回演出
数十年来,他踏遍深圳的山山水水,抚摸着一草一木,从大鹏半天云山村缭绕的雾靄,到宝安伶仃洋的浩瀚波澜;从阳台山革命遗址的抗日烽火,到深圳河畔红色交通线护送文化精英脱险;从西乡翻身村民喜获丰收的欢歌笑语,到内伶仃岛上龙腾虎跃战士的军歌嘹亮;他好奇、掂量和留意着这些故事,用自己的文字让更多深圳人,了解脚下这方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廖虹雷出版的 9 部作品,都与深圳这片热土紧密相连
廖虹雷的创作之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66-2006 年的文学创作阶段,《老街》《老村》《老墟》《老厂》《老弟》《老镇》等 " 老字号 " 系列中篇小说以及《热土流苏》等散文连获好评,曾被中山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黄伟宗和评论家李钟声等撰文称为 " 深圳有代表性的乡土作家 "。
第二阶段是 2006 年退休之后,他放下创作小说散文的想法,便一头扎进深圳本土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先后出版《深圳民俗寻踪》《深圳民间熟语》《深圳民间节俗》《深圳风物志 · 风土人情》《深圳风物志 · 民间美味》《宝安历史文化民俗》(与人合著)《收藏深圳岁月》。
▲ 2005 年,廖虹雷 ( 左 ) 采访石岩镇郑义和凉帽店廖亚友母子俩老艺人
虽然年岁已高,廖虹雷 " 爱较真 " 的习惯从不打折。他要做到任何一个史实都有出处,经得起考证。他不辞劳苦,独自坐公交、坐地铁到深圳即将消逝的各个村落去转,太偏远的地方就拉上朋友做司机,抢时间完成田野调查。
▲廖虹雷的第 9 部作品《收藏深圳岁月》
以《收藏深圳岁月》为例,书里有很多地名、村落、姓氏迁徙,立村掌故和人文逸事,都是他一寸寸用脚步丈量式寻访," 三进樟坑径 "" 三进阳台山 "" 三进半天云 "" 三进上合村 "、深入 " 香港新界莲麻坑 "…… 从斑驳的祠堂、古老的石桥、沧桑的瓦屋扣出历史的细痕和故事。
老朋友常常劝他:" 老廖,你可悠着点儿吧!" 廖虹雷却停不下来,不仅写,还去讲,大声疾呼对古村落和本土传统文化的保护。
▲记者在一个粤式早茶餐厅,与廖虹雷聊了一个上午
" 我也问自己,已经上了把年纪,再不抢在深圳古村被大规模改造之前、不赶在一些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健在时进行抢救,到时候自己想干也干不动了。" 廖虹雷自问自答,他希望在有生之年,为现代化大都市的深圳后人留下鲜活的历史文化,留下一个让世界了解的立体的深圳。这是他一个 " 老深圳 " 最想做的事。
深圳从前并非是一个 " 小渔村 "
" 改革开放前,深圳只是个小渔村。" 这个以讹传讹的说法,一度曾让大众津津乐道,也让一些舆论无比兴奋。 " 小渔村 " 一夜暴火,广泛流传,几十年间,它几乎成了深圳的代名词。但是,这个走红了的 " 经典之说 ",隐隐地伤害了原住民的心。了解深圳历史的早期移民也对此拒不认同,这种有意无意地 " 虚化 " 深圳历史的言论,是促使他关注和深入研究深圳本土民间文化的原动力。
▲ 1972 年,宝安县广播站主播叶丽梅在广播
在《收藏深圳岁月》一书中,廖虹雷以一篇 4900 多字的自序,首先回答了这个问题。" 深圳古称宝安县,也曾叫新安县。200 多年前,鸦片战争还没有爆发的时候,新安县包括香港、九龙、新界,全境辖地面积达 3076 平方千米。至今,宝安县(今深圳市)仍有近 2000 平方千米。世界上哪有一个‘渔村’能够拥有近 2000 平方千米规模的?"
" 深圳一半山水一半城,海岸线长 257 千米。旧时,光是渔港、码头就有东涌、南澳、沙鱼涌、盐田、白石洲、蛇口、赤湾等 40 多处。如果说深圳是个‘小渔村’,这个‘渔村’未免有太多的渔港和码头了吧!"
▲ 1979 年沙井公社和平大队的基围棚(梁佛金摄)
由于 " 渔村说 " 一度盛行,派生出 " 深圳没有什么历史 " 的说法。廖虹雷说,从大鹏咸头岭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宝安臣田村铁仔山汉墓葬和盐田大梅沙春秋晚期墓葬等多处出土文物的考古发现来看,深圳有近 7000 年人类活动史、6000 多年的人类开发史和海洋经济发展史、1700 多年的城市史、600 多年的海防史和 300 多年的客家移民史与华侨史。
▲罗芳村民机耕菜地(梅玉文摄)
深圳不仅有着厚重的历史,而且还有灿烂的人文风貌。深圳南头、大鹏古城和一千多处明末清初的民居,鲜明地体现了岭南独特的建筑风格。百年罗湖桥、百年小吃云片糕、石岩山歌、宝安咸水歌、蛇口渔村开丁节、龙岗坂田和观澜的大船坑舞麒麟、松岗七星狮舞和上川醒狮舞、沙头角鱼灯、下沙黄氏祭祖大盆菜等等,无不浸润着深厚的岭南历史和古朴的民俗文化,它们是深圳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此深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根基,绝对不是一个 " 小渔村 " 所能拥有的。
1997 年出版的《宝安县志》称深圳是边陲小镇而不是小渔村,表述中肯,切合实际。此后,官方媒体也都以 " 边陲小镇 " 作科学的概括。这是对一段时间以来那些不符合实际的所谓 " 渔村 " 说法的彻底否定。
从三个方面回答 " 收藏了什么 "
《收藏深圳岁月》中收录的文章,并不是简单的抒情,每一篇都有我们未曾知道的民间文化逸事和历史细节。廖虹雷从三个方面回答自己 " 收藏了什么 ":第一,收藏都市里的乡间文化。第二,收藏在红色热土上的革命历史。第三,收藏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前的文化岁月。
▲三洲田起义旧址——原三洲田村。1901 年,该村因清兵清剿义军而毁村,后重建。(三洲田村股份公司供图)
▲中共宝安县委第一次代表会议会址(今燕川村)
他记录了令人动容的《深港边界的‘望乡’故事》,鲜为人知的《东江纵队首部电台诞生始末》,轻松愉快的《半个世纪前活跃在深圳城乡的文艺轻骑队》…… 全书分为 " 山间岁月 "" 烽火岁月 "" 文化岁月 " 三章,共 41 篇 30 万字,全是廖虹雷数十年勤勤恳恳乡间采风、访古问俗的文字结晶。
廖虹雷说,本土民间文化有很多独特的文化符号,已经渗透在深圳人的生活中。都市有高科技、摩登大厦、时尚潮流,也需要有人间烟火的民俗文化。就像参天大树下也要有灌木丛和遍地的小野花,那才是一个丰盛的生态。
▲宝安县文艺轻骑队在九龙海关(今深圳海关)为庆祝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演出
▲ 1979 年 9 月深圳市第一家快餐店 " 新兴餐厅 " 的流动供应车(何煌友摄)
▲蔡屋围引进的来料加工厂—电脑线路板加工车间。(蔡屋围股份公司供图)
有位诗人讲,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不会忘怀的,一个是母亲的面孔,另一个是城市的面孔。这两个面孔正是廖虹雷最难以忘却的,母亲的面容无时无刻不浮现在他眼前,他朦胧地记得,自己两三岁那年趴在妈妈的背上,随着阳台山许多逃难的乡民,慌忙躲避 " 呵呵鸡 "(当地人咒骂国民党匪兵如同发瘟鸡一样)的大肆搜杀抢掠,躲到香港的元朗、粉岭等地。
如今,尽管已是皓首之年,他依然执著地用笔记录另一个面孔——深圳这座城市。" 不离开历史、不离开生活 " 书写深圳,数十年来他有他固执的坚持。采访结束告别时,廖虹雷说:" 老啦,我决定在 2022 年写完第 10 本书《深圳民歌民谣》,就不写啦。" 看着老人家徒增白发、步履迟缓地走向地铁站的背影,记者衷心地祝福他健康长寿,深感能听老人家讲故事是多么幸福的事。
▲廖虹雷作品
个人简介
廖虹雷,世居深圳。深圳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原会长,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第二届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深圳市政府公务员(副巡视员),退休干部。
自 1966 年从事文化工作以来,出版了中篇小说集《老街》、散文集《热土流苏》、民俗专著《深圳民俗寻踪》《深圳民间熟语》《深圳民间节俗》《深圳风物志 · 风土人情》《深圳风物志 · 民间美味》《宝安历史文化民俗》(与人合著)《收藏深圳岁月》等 9 部作品。
获中国人口文化奖、全国城市出版社第七届优秀图书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广东省民间文艺著作奖、深圳市大鹏文学奖及深圳市非虚构文学著作奖等 20 多项。获深圳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和广东省优秀民间文艺家奖。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