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盘水市水城区尖山街道茨冲村,有一道美食历经 40 余年不衰。
从 40 年前的 0.8 元 / 人到如今的 35 元 / 人,食客一直以人数论锅,堪称便宜到家,但它却让当地村民发家致富。
这道以地名命名的美食,叫 " 茨冲鸡火锅 "。正是它,成为六盘水舌尖上又一张靓丽的名片。
交通催生的 " 公路美食 "
提到茨冲鸡火锅的发展史,77 岁的刘祖亮如数家珍——因为他的妻子陈卫秀(已去世),就是当地这道美食的创始人。
跟国内许多 " 公路美食 " 一样,茨冲鸡火锅的诞生,也是交通催生的产物。
1958 年,连接贵阳和毕节烟堆山的 " 贵烟线 "(原 102 省道,现已升级为 356 国道)通车,该公路通过了水城境内一个叫 " 东关虎 " 的山村。
东关虎路段是贵阳、安顺、六枝通往水城、威宁、云南的必经之道。看着车辆不断通行在村里,那时,只有十多岁的刘祖亮,就跟在父亲身后,每天到公路边摆摊,向过往司机售卖凉粉、发糕等食物。
东关虎更名茨冲,则有一段红色历史。1935 年,红军途经东关虎扎营,正值红茨檬(火棘果)成熟,老百姓把红茨檬采下赠送给红军充饥,临行前红军则把所剩无几的粮食回赠困苦群众。为了纪念红军与百姓间的珍贵情谊,1979 年,东关虎被政府更名为茨冲," 茨 " 代表 " 红茨檬 "," 冲 " 则是对地貌的形容。
彼时,这条公路上的运输车辆已越来越多。早已成家生子的刘祖亮则在村民的建议下,搭了一间 20 平方米的瓦房,交给妻子打理,于 1980 年开始经营鸡火锅。
" 以人数多少论锅的大小收钱,那时候才 8 角钱一个人。" 刘祖亮回忆,鸡火锅一开业生意就特别好。
看到陈卫秀的鸡火锅生意兴隆,随后几年,沿路的村民开始效仿,纷纷开店打出了 " 茨冲鸡火锅 " 的招牌。
1990 年至 2004 年,是茨冲鸡火锅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茨冲,也因此成了途经该路段司乘人员的重要补给点,成了 " 不夜的山村 ",名噪省内外。
" 有时候,公路沿线的车辆要停放一公里多长,食客通宵达旦地来,排队等候,生意非常火爆。"1991 年开始经营鸡火锅的朱杰说,那时候,因为食客太多店主根本忙不过来,选择先为人数多的食客上菜就成了不成文的 " 规定 ",人数少的就只能慢慢等。
村民靠火锅挣下丰厚家业
从最初的 8 角 / 人,到 1 元、2 元、3 元 ……10 元、15 元,再到现在的 35 元 / 人,茨冲鸡火锅的价格,随行就市。但就是这道并不华丽的普通美食,却让这个小山村走上了致富路,不少村民早已身家百万。
2020 年 6 月,朱杰投资 300 多万元修了一幢房子。去年房子完工后,他继续用房子的第一、二层经营鸡火锅。
" 这些钱都是开鸡火锅挣的,老实说修了房子还有结余。" 朱杰毫不避讳。他开玩笑说,将继续开火锅挣钱,为两个儿子娶媳妇。
刘兆书继承了母亲陈卫秀的手艺。她坦言,母亲在世时曾靠做鸡火锅成了当地的 " 首富 ",很早以前就以劳模的荣誉获得了去省城和首都参加会议的机会。
" 家里所有的开销都从鸡火锅挣的钱里支出,然后每年随便剩个十多万不是问题。" 开店已有 20 多年的刘祖刚表示。
关于茨冲鸡火锅的辉煌,从店主的描述可以窥见曾经场面的火爆。
"1 元 / 人的时候,每天可卖 100 多元。"
"3.5 元 / 人的时候,每天可卖 1000 多元。"
"10 元 / 人的时候,平均每天可以卖出七八十只鸡,收入从不会掉下 3000 元每天,高的时候超过 5000 元。"
也就是说,在茨冲,一个鸡火锅店曾经每天接待数百食客,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有店主估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在茨冲靠做鸡火锅积累四五百万元家业的村民,有四五户,而两三百万元的人家,则很常见。
当然," 公路美食 " 也有自己的短板,随着新建道路的陆续开通," 茨冲鸡火锅 " 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一波冲击:2004 年,水黄公路(水城—黄果树)开通。
" 当时水黄公路属于高等级公路,开通后贵阳、安顺的车辆选择了更为快捷的水黄路通往六盘水,完全绕开了茨冲,车流人流的减少一定程度影响到了茨冲鸡火锅的生意。"
第二波冲击:2015 年,都香高速六六段开通。
" 但影响也就只有年把时间,生意很快就恢复元气。" 刘祖刚说,从六六高速水城境内的陡箐收费站和水城经开区收费站下匝道上 356 国道后,距离茨冲都不远,因此当年影响不是很大。尤其是水城经开区收费站,离茨冲也就两公里,反而方便了食客。
舌尖美味引来大批回头客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交通的便捷,如今的茨冲,已处在了六盘水的城郊结合部。
从六盘水市中心城区西城区德坞出发,自驾到茨冲不过 40 分钟车程;如果从东城区双水出发,则只需要 10 多分钟。
如今,这道沉淀了无数人记忆的美食,依旧挑动着人们的味蕾。
" 近年来,专门从市中心城区来吃鸡火锅的人,不计其数!" 朱杰与刘祖刚称,现在他们通常每天可卖 1000 多元,高的时候也有三四千元。
地貌上,茨冲四面环山,悬崖矗立,将村寨围在了一条山冲里。悬崖下方冒出的甘甜泉水,则冬暖夏凉。
早在 30 年前,从事鸡火锅的店主就发现,将泉水做出的豆腐放在鸡火锅里,总是久煮不烂,越煮越嫩、越煮越鲜,备受食客青睐。就此,鸡火锅也催生了当地豆腐的加工产业链。" 茨冲豆腐 " 成了这道美食的 " 灵魂 " 和 " 绝配 "。
" 烧山泉水的壶,里面哪怕几年不清洗,也不会生水垢。" 刘祖刚说,由此可见当地的泉水很纯净。就连几户到城区开 " 茨冲鸡火锅 " 的人家,也要舍近求远返回茨冲拉水、拉豆腐。因为不用茨冲的水和豆腐,就没法做出原滋原味地道的 " 茨冲鸡火锅 "。
关于这个谜,直至几年前才解开——经检测,当地泉水富含锶元素。锶元素具有防止动脉硬化、防止血栓形成的功效。 因此,锶源豆制品也成了当地的特色。
在创意上,十几年前,店主们开始将白米饭变成微苦降血压的炒荞饭,更是获得了食客的赞许。火锅一上桌,撒入葱花,瞬间就香味四溢,不管是鸡肉抑或豆腐,一口下去,独特的辣香便充斥唇齿之间。
如今," 散养鸡 + 好山 + 好水 + 好豆腐 + 荞饭 ",已然成了 " 茨冲 " 的招牌。在村庄大约两公里的路段上,就云集着 23 家上规模的鸡火锅经营户。
迎来文旅融合的品牌升级
近年来,水城重点打造的 " 三锅 " 美食,于烙锅、羊汤锅外,就是茨冲鸡火锅。
产业型村居、工矿型村居、文旅型村居、生态型村居、康养型村居,是水城区打造乡村振兴引领示范 " 五型 " 村居提出的工作思路与目标。如何让茨冲鸡火锅更加发扬光大?尖山街道已从该思路中觅到了 " 商机 "。
" 文旅型村居就是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农旅、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通过乡村旅游实现农民增收、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村振兴。" 水城区尖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明书说,文旅的深度融合,需要保护和传承村居文化、合理开发自然景观、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培育专业性人才等。而结合茨冲村的特点及其鸡火锅的文化品牌效应,参照标准将该村打造成文旅型村居较有示范意义。
目前,关于茨冲鸡火锅小镇的定位与产业发展,尖山街道已启动设计并获得了 40 万元的项目支持,已完成的项目包括制定茨冲鸡火锅公共文化品牌策划、成立茨冲鸡火锅协会,打造部分旗舰店等。
" 我们正在向上级部门申报打造文旅型村居的项目支持。" 王明书说,未来,将实施茨冲沿线及街面的靓化、建生态停车场、建文化广场、打造河道景观、建设公厕、扶持特色店面等,将茨冲打造特色餐饮文化产业一条街,升级茨冲鸡火锅的文旅融合品牌,全面提升茨冲鸡火锅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高松 李梦秋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