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8 日,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对首批 6 个省级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实践创新基地进行命名授牌。在属地市(州)政府预审和推荐的基础上,经过资料审核、现场核查、社会公示和会议审定等严格的核查工作程序,花溪区、湄潭县、麻江县乌卡坪生态蓝莓产业园、西秀区大坝村、黔西市化屋村、兴仁市鲤鱼村被遴选命名为贵州省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实践创新基地。
结合当地在巩固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成效,被遴选命名为 " 两山 " 基地的 6 个地方协同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探索,因地制宜探索 " 两山 " 转化路径。
其中,花溪区全面推进 " 城景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 ",探索了具有花溪特色的 " 公园城市 · 全域融合 " 多产业 " 两山 " 转化模式。
湄潭县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以茶产业为代表的生态产业,探索出一条 " 荒山变茶山、茶山变金山 " 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湄潭县城风光。胡志刚 摄
麻江县乌卡坪生态蓝莓产业园厚植 " 生态优势 "、做全 " 生态链条 "、做强 " 生态经济 ",全方位发展蓝莓绿色生态产业,用蓝莓串起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西秀区大坝村历经 " 穷山恶水—治山理水—显山露水 " 不懈探寻,以本地金刺梨的种植、加工、产销一体化为主导产业,蹚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振兴 " 两山 " 转化之路。
黔西市化屋村充分挖掘和保护本地壮美的峡谷风光,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生态旅游开发为突破口,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加快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黔西市化屋村(资料图)
兴仁市鲤鱼村在村级单元大胆创新实践,依托本地自然生态资源,深挖 " 旅游 +"" 文化 +"" 水 +" 等业态内涵,从 " 靠山靠水 " 到 " 护山护水 " 再到 " 亲山亲水 ",最终收获一片好山好水。
这些地方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筑牢生态产业转化根基,围绕自身环境特点和生态资源优势,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本地模式和机制,长效保障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成效初步显现,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贵州代表。
截止 2021 年底,贵州共有 9 个县域创建并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共有 5 个地方创建并获得全国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去年又有 6 个地方通过遴选,获得首批省级 " 两山 " 基地命名。
来源 贵州省人民政府网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