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季雨)金三银四又到跳槽季节了,不少人开始投简历,想要换一份心仪的工作。换工作是大事,跳槽还是跳坑,一定要小心甄别。据有关报告显示,九成职场人希望对雇主进行 " 背调 " 以防被坑。对雇主做背景调查的做法,正得到越来越多求职者的认同。
△某职场社交平台上网友的提问
【热搜】
九成年轻人跳槽前提前 " 背调 " 公司
每年到了金三银四,打工人就开始蠢蠢欲动。你距离上一次换工作,已经有多长时间了?据某数据平台发布的报告显示,70 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 4 年才换,80 后则是 3 年半,而 90 后骤减到 19 个月,95 后更是仅仅在职 7 个月就选择了辞职。这届 " 被动离职 " 的年轻人换工作频率高达每年 3 次。
求职是双向选择。公司的工作氛围、企业文化、发展方向,都是求职者能否长久在公司工作的因素。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求职者开始通过网络搜索来提前 " 背调 " 雇主和公司,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主动分享对企业的感受和评价。
据有关报告显示,91% 的求职者会主动收集求职企业的信息,而 55% 的求职者会因为负面评价放弃 offer。
超过 6 成的求职者会通过朋友熟人的口碑、线上口碑(比如职场社区里的员工、前员工口碑等)打听企业信息;超 5 成受访者会通过企业官网、微信号、财报等官方信息渠道来评估雇主单位。当然,也有 4 成左右的受访者会通过猎头提醒的信息以及企业领导人形象与对外发言,来综合判断雇主单位是否合适自己。
【声音】
到底该自己去尝试,还是听从民间口碑?
以上数据说明,通过社区渠道来评估工作靠谱度的职场人,明显多于通过官方渠道。这也就意味着,这届年轻求职者更信赖雇主的 " 民间 " 口碑。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不少网友们对于这点表示出了认同。" 年轻人求职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有时候做好功课还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是要工作很久的地方,还是要知根知底才比较好啊 "" 如果在跳槽或者说是选择工作之前,还是希望能够看一下评论,这样才能够更加理性一点 "" 我还是比较喜欢口碑好一些的公司,上班开心又快乐 "……
但也有网友觉得,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人的评价也不一定适合自己。" 好不好只有自己去做了,去亲自体验了才知道怎么样,也不要光听他人的评论,什么事情都有好也有坏,适合自己就好 "" 不能够单纯看网评去决定是否入职一家公司,要多方面的去客观评价,才能更好地找到新工作 "。
【探访】
自建求职探讨群、开设社区贴,网友点评公司渠道多
那么问题来了,年轻人是怎样 " 背调 " 公司的呢?3 月 2 日,现代快报记者从多个渠道了解到,网友们点评公司的渠道五花八门,最普遍的则是自建求职探讨群、离职群或者开设社区贴。这些探讨群、离职群和社区贴,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的员工、前员工。
△各式各样的求职探讨群
某社交平台上,以 " 探讨群 " 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立即跳出不少公司的求职探讨群,其中不乏一些实力很强的大型公司。记者以职场菜鸟的身份,以咨询公司为由申请加入某公司的群聊。在这个 200 多人的探讨群里,活跃的网友并不多,只有 10 个人左右。当记者咨询公司福利、加班问题时,网友开始了吐槽。" 工资确实可以,就是要拼命加班罢了 "" 年轻人锻炼自己还是可以的,但混到经验后,就可以跳槽了 "" 他们家离职率不低呢,建议慎重考虑 "…… 记者发现,在这些回复中,大部分的评论多多少少会带着点主观情绪,但整体来说还算中肯,并没有恶意的中伤企业的行为存在。
而在某职场社交平台上,不少人则用开设社区贴的方式,来发布对公司的点评。在这个职场社交平台上,还专门开设了一个 " 问员工 " 的专区,可以在板块内,对在职的员工进行询问。" 请问,某某公司的福利如何?"" 请问各位小伙伴,A 公司和 B 公司的技术岗 offer,该怎么选?"" 请问下大家,某公司的公积金难道不是缴纳 12%?我怎么是 7%?" 社区贴涉及的问题比较广泛,从最基本的薪资福利,到中高层领导能力,还细化到加班时间、加班工资、年休假时间,都有网友一一进行解答。
这些解答,有些激励人心的答复,给求职者打了强心针,也有一些不好的体验,劝退了那些谨慎的求职者。
【专家】
传统招聘模式待转变,公司版点评软件备受期待
对于年轻求职者的这种转变,专家有着自己的看法。
东南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浦正宁认为,传统招聘模式,只是提升了招聘信息的流通效率,将过去在传统媒体上、招聘会上的信息,换了一个信息承载平台发布,或是缩短了信息通路上的节点,但招聘的模式在本质上没有改变。" 企业招聘 HR 找人的方式都是类似的,一是校招,二是社招,主要依靠几大招聘网站。还是企业发出需求,求职者通过招聘平台选择性应答,求职者一直处于被动响应的状态。"
不过,当下年轻求职者,更希望构建一个由求职者、雇主和 " 职场人点评团 " 构成的三方体系。求职者可以看到曾经的员工、现任的员工以及第三方的点评,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弱化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浦正宁分析到,"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雇主企业和岗位的适配性,使得信息不再受某一方主管筛选的影响,从而减少误判、错误可能带来的巨大选择成本,提供更适配的机会。"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