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 2021 年,常州有着勇立潮头、成色十足的亮丽成绩:地区生产总值达 8807.6 亿元,增长 9.1%;位列中国地级市基本现代化指数第 12 位、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 16 位、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第 18 位,入选 " 科创中国 " 试点城市。
当前,常州正处在乘势而上、赢得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关键期。制造业是这座城市的最亮特色、最大优势、最强竞争力。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面对前所未有的产业振兴之势、能级跃升之势、区位质变之势、政通人和之势,距离 " 万亿 GDP 之城 " 仅一步之遥的常州,将重振产业雄风、再创城市辉煌,乘势而上加快打造长三角产业中轴、奋力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推动常州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列。
打造全球动力电池中心
常州出招 " 先手棋 "
虎年伊始,国内各大动力电池厂商迎来订单饱满的旺季,在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线员工已基本复产,力争实现虎年 " 开门红 "。
去年 12 月 29 日,江苏时代 LY5&6 首条线产品下线暨量产仪式举行。作为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江苏时代在溧阳投资建设的四期项目达产后可达到年产 30GWh 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能力。
在各级部门的强力推进服务下,这样一个百亿元项目,从签约到首批产品下线,仅用 363 天,实现了 " 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 的目标。
据常州市相关部门介绍,常州已成为全国动力电池产业最大最完善的集聚区。2021 年度成绩单亮眼:截至目前,全市动力电池已建在建产能超 260GWh,居全省第一;2021 年全市产、销量(含出口)为 65.9GWh 和 62.7GWh,位居全国第一位;车用动力电池产量超 57GWh,国内装机量占比三分之一、列全国第一;2021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 TOP10 中,有四家龙头企业布局常州。
从全省第一到全国第一,一连串傲人的数据,见证了动力电池企业的速度与激情,更印证了常州动力电池产业的迅速崛起。
到 2025 年前后,常州将以溧阳市和金坛区为核心,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动力及储能电池研发中心与制造中心,打造全球动力电池中心。
动力电池产业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核心支撑。掌握动力电池优质产能,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利用优势,聚力造势,静待成事,动力电池产业的崛起,是常州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距离 " 万亿 GDP 之城 " 仅一步之遥,常州将重振产业雄风
2 月 7 日,虎年第一个工作日,常州新春 " 第一会 " ——常州全市产业发展大会举行。
据介绍,五年来,常州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 3 个千亿元台阶,全国排名前移 8 个位次、跃居第 25 位;年均增长 7.1%,是全省唯一连续 5 年增速位列第一方阵的设区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16 万元,保持全国前 10 强。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13.1%。
刚刚过去的 2021 年,全市主要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达 8807.6 亿元,增长 9.1%,增速全省第四;工业一般纳税人销售达 1.7 万亿元,增长 27.1%,增速全省第三。位列中国地级市基本现代化指数第 12 位、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 16 位、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第 18 位,入选 " 科创中国 " 试点城市。
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说,当前,常州正处在乘势而上、赢得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关键期。制造业是这座城市的最亮特色、最大优势、最强竞争力,正是因为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广大企业和企业家的贡献,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从根本上奠定了常州经济大市的地位。常州工业门类全、底蕴深、集群强、韧性好,拥有同类城市中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国家工业 41 个大类中常州有 33 个,207 个中类有 189 个,666 个小类有 598 个。产业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无数荣光和骄傲、提供了强劲支撑和动力、注入了鲜明基因和气质,也必将承载这座城市的美好未来和梦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城市之间的竞争必将重归产业主赛道。面对前所未有的产业振兴之势、能级跃升之势、区位质变之势、政通人和之势,距离 " 万亿 GDP 之城 " 仅一步之遥的常州,唯有重振产业雄风,再创一个热血沸腾的激情年代。
实打实的政策支持,精心绘制国际化智造名城发展蓝图
站在 " 两个百年 " 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展望未来,常州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打破天花板、奋进新征程?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实体经济就是深埋地下的根,根深才会叶茂。
为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确保常州市十三次党代会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加快打造 " 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 ",常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在 " 十四五 " 期间大力实施 "532" 发展战略。
重振产业雄风,常州有凌云壮志,更有实打实的政策支持。常州全市产业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精心绘制了国际化智造名城的发展蓝图。" 十四五 " 期间,全市每年将安排 100 亿元政策性资金,五年带动 8000 亿元以上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到 2025 年,全市工业规模总量超过 2.5 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稳定在 43% 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50%。
具体来说,常州将重点做好六个方面:抢占集群发展 " 主攻点 "、激活科技创新 " 主动能 "、把准智改数转 " 主方向 "、强化重大项目 " 主抓手 "、打造质量品牌 " 主力军 "、唱响绿色安全 " 主题曲 "。深耕实体经济,坚持 " 链式 " 发展,推动地标产业强链、新兴产业拓链、未来产业建链,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的硬核产业集群。要打造特色地标产业,到 2025 年培育 3 个以上规模超 3000 亿元的产业集群。聚焦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到 2025 年总规模超 6500 亿元。在人工智能、细胞治疗、超材料、无人驾驶、元宇宙等前沿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科技之光闪耀智造之城。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 全力建设 " 两湖 " 创新区、中以常州创新园、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等高端创新载体平台。深化产才融合,围绕 " 高精尖缺 " 和 " 卡脖子 " 领域," 一事一议 "" 一人一策 " 引进全球顶尖战略科学家,加快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型算力供给,打造产业大脑。掀起企业智改数转浪潮,到 2025 年规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转型。大力培育双跨、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培育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鼓励技术领先的企业走出厂门、输出方案、制定标准。畅通城市发展 " 大通道 " 和 " 微循环 ",打造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学习德国工匠精神,使常州质量向德国质量看齐、与德国质量媲美。开展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让常州制造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要大力弘扬制造文化和工匠文化,以高品质制造推动 " 常州智造 " 扬帆远航。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推进 " 双碳 " 战略,推动建设一批低碳园区、零碳工厂。
把城市定位干成发展地位,打造现代化常州
前不久召开的常州两会提出,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1.2 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 900 亿元,工业一般纳税人销售超 2.6 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 43% 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 50%。常州将全面贯彻该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按照科学识势、系统谋势、扎实蓄势、全面起势、合力成势的要求,保持定力、提升功力、系统用力、精准发力、凝心聚力,奋力推动 "532" 发展战略全面落地落实,真正把美好蓝图变成生动现实,把城市定位干成发展地位,打造出一个 " 既有产业高原、又有创新高峰;既有青山绿水、又有净美人居;既有现代都市、又有田园诗意;既有乡愁古韵、又有文明新风 " 的现代化常州。
现代快报 + 记者 李梦雅 刘国庆 张敏 常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