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何香凝美术馆邀请艺术学者张倍瑜做了题为《蕉风华韵—南洋华人艺术的流动、迁移与在地化》的线上学术讲座,系统梳理华人美术在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变幻中的流动、迁移与在地化经历,进一步阐释了不同历史和政治环境下,华人身份认同与艺术表达的关系。本次讲座是 " 文化中国 • 第四届全球华人艺术展 / 在工作:艺术实践中的女性——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 " 的配套公教活动。
张倍瑜为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华侨华人研究院博士后,她的讲座以新马两地的华人美术活动为核心,追溯了大移民时代美术作为文艺重要的分支,伴随华人 " 下南洋 " 的历史过程。张倍瑜指出,华人美术经过时代的更迭,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发展出特有的风格。从二十世纪初美术反映 " 侨民思想 ",到 30 年代发展出本地的 " 南洋意识 ",再经由战争的洗礼,南洋画家积极为祖国抗战奔走,通过木刻、版画为抗战文艺贡献了巨大能量。
二战后新马国家的去殖民化和独立运动,新马华人艺术家尝试探索合适新的民族国家语境的艺术,在这过程中,擅长刻画异域热带风情的 " 南洋风格 " 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齐头并进,为我们理解南洋华人美术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
▲张倍瑜
最后,张倍瑜与大家展开交流互动,并就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当天共有 100 余名观众参加。
▲ " 艺术实践中的女性——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 " 现场
据悉,目前正在何香凝美术馆举办的 " 文化中国 • 第四届全球华人艺术展 / 在工作:艺术实践中的女性——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 " 是和何香凝美术馆的重点年度项目,策展总顾问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展览持续至 2022 年 3 月 27 日。
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