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2-03-08
慈善口述史 | 中国慈展会落户深圳 成就一片中国公益慈善的“热带雨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2012 年 7 月 12 日,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在深圳举行,是当时全国最大规模的国家级、综合性的公益项目集中展示会。深圳将公益慈善项目引入会展业,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的创设,填补了我国公益慈善领域的一项空白,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化年度慈善盛会。

口述人:

廖远飞 (深圳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 深圳市民政局原局长)

吕 朝 (恩派公益创始人)

郭云霞 (深圳市中国慈展会发展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吕朝:我们找到了创造历史的感觉

" 中国 · 深圳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 " 是中国慈展会的前身,于 2011 年由恩派公益主办的地方性公益项目交流展会。

最早恩派是作为公益组织孵化的机构,在当时,深交会的项目确实比较新,也或者这个想法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我们跑了很多城市,去跟当地的相关部门沟通,探讨举办这样一个公益 " 广交会 " 的可能性。我们来深圳,跟当时深圳民政局的局长刘润华和民管局局长马宏讲了这个想法。我当时其实也没抱太大希望,因为之前碰壁太多了,没想到,当时刘局长就说这件事可以做,但是是政府支持民间来做。所以最开始时,我们是作为交流会的主办方。

举办这么大型一个交流会,刚开始不仅找资源困难,筹集经费也很困难。还好我们得到南都基金会的帮助,给了我们第一笔捐赠。深圳民政局也帮着我们去协调,比如场地是免费给我们,这样我们才把这个交流会给办了起来。

我记得开幕前好几个礼拜我们都没怎么好好休息,因为除了一些日常的展览、论坛的管理,还要处理很多突发事件。比如有的组织是连锁机构,有的地方注册了有的地方没注册,他们想以一个机构整体来参加。这个现在听起来是小问题,但当时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要将他们的行为定为 " 欺诈 "?另外,有宗教背景的组织怎么界定、工商注册的组织又该怎么界定?

这些问题现在看起来都挺有意思,可当时觉得这些问题很棘手。好在有深圳市的支持,大家共同努力,第一届我们终于成功举办了。那时第一届还不叫 " 慈展会 ",叫 " 深交会 ",就是模仿 " 广交会 " 而来。我们 " 交易 " 的不是商品,而是公益项目。交易的效果非常好,前来参加的组织很多,成交的项目也不少。当时恩派全国的同事齐聚到深圳帮忙,虽然很辛苦,但很多人都很有成就感,我看一个同事发微博说 " 我们找到了创造历史的感觉 "。

廖远飞:慈展会是片孕育丰富慈善生态的 " 热带雨林 "

慈展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 " 阅兵台 "

此时此刻来回顾和梳理中国慈展会这些年走的路是非常合适的。这里面的原因一个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刚刚开过,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梳理和总结了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经验,为深圳经济特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第二则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在中央省市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不但勇敢举办了第八届中国慈展会,而且从各方面的数据和反应来看,这一届慈展会是圆满成功的,它不但吹响了决战脱贫攻坚 " 最后一公里 " 的冲锋号,与此同时,从某种程度上它也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各支冲锋队、各大方面军的 " 阅兵台 "。

首日现场就达成 23 个重大扶贫项目、消费扶贫产品订单采购、产业扶贫投资对接项目,意向对接资源 132.54 亿元,其中深圳对口帮扶产业扶贫投资项目和扶贫产品采购也有近 53.2 亿的规模。

入场人数在有所控制的前提下,也接近了往届的观展人数峰值,由此反映出社会各界在抗击疫情的形势下对于公益慈善、脱贫攻坚的关注依然热度不减。

在慈展会举办期间,我与同事们也聊到这个问题,我说它带给我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也进一步深化了我个人对举办中国慈展会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

慈展会作为一个平台,在中国现代化推进进程中发挥了或者说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在我看来:一是传播慈善公益文化;一个是聚合慈善公益力量;一个是成为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动机和创新引擎。

而从这次国内抗击新冠疫情来看,无论是冲锋在前的慈善公益组织还是勇挑重担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国企民企,都向我们充分彰显了慈善公益的澎湃力量和精神光芒。从这个角度看,持续举办的中国慈展会在慈善文化传播、公益队伍聚合、公益能力升级迭代等方面是起到不少作用的,它的意义与价值是深远、巨大的。

另一个例子自然是在决战脱贫攻坚这一方面了,在第八届中国慈展会上国资委还发布国企助力脱贫攻坚的白皮书,书里面的每一个数据都是企业响应时代主题践行社会责任的注解和见证,你很难量化,慈展会在这里面起到什么作用,但理念倡导和样本示范是起码的。

我常说,要准确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起码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足够长的时间维度,一个足够强的压力维度,也就是所谓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慈展会将会展引入公益慈善

我们需要回溯过去,并从中发现它的经验与教训。具体到慈展会本身,我们可以从它创办的历史学习到很多东西的。

2011 年 3 月,慈展会的前身 " 中国 · 深圳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 " 举办,它的规模和影响力虽然无法与后来中国慈展会相提并论,但它的意义依然是巨大的,它将会展引入了慈善公益,实现了需求和供给的信息对称,你千万不要小看这种信息对称,它不但提升了需求导向的资源对接效率,让慈善资源流向最有需要的领域,服务最有需要的群体,更为重要的是它打开了创新突破的闸口,开辟了一条开放式、资源共享、多方合作共赢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新路径。

事实上,这种生生不息的理念创新不但使得中国慈展会这样一个填补中国慈善领域重大空白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化的慈善行业盛会最终落户深圳,而且也是支撑慈展会一直保持着影响力、凝聚力的原因之一。

首届中国慈善公益项目交流会是 2012 年举办的,那时我还不在民政系统工作,中央和省市主要领导的支持是最重要的原因,但也离不开现在已经转战其他工作岗位的刘润华、杜鹏两任民政局长的努力和开创性的工作。

这几年慈展会举办期间,民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的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几乎都会亲临展会指导,其中有位领导关于慈展会讲了这么一句话:慈展会之所以落户深圳,既是深圳一贯坚持改革创新的结果,也是深圳长期以来致力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产物。

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当然啦,中央各部委对深圳向来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慈展会每年在深举办,不但使得深圳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慈善乃至读懂中国温度的一个重要窗口,也使得深圳成为中国慈善公益力量新出发的策源地。

我个人非常喜欢慈展会的吉祥物 " 善善 ",它寓意慈展会是中国真善美的传播使者,同时也寄寓了祝愿慈展会激荡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 " 蝴蝶效应 ",掀起全民慈善热潮。

天时地利人和,这只从深圳出发的蝴蝶已经穿越了八年的时光,在新时代生机盎然的大地上空翩翩起舞。

" 善善 " 带来的 " 蝴蝶效应 "

古代人有这么一个说法,叫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我的经验而言,办一届成功的展会并不是很难的,难的是让它成为一个品牌,保持和增强它的影响力、动员力和参与魅力。

慈善会目前已经举办了八届,跻身深圳三大展会之列(高交会、慈展会、文博会),除了完成对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全覆盖外,在海外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在内的国际知名人士对中国慈展会也给了高度评价并曾发来贺电。

有时我也会思考这里面的原因,原因万万千千,但创新一直是其中名列前茅的关键因素。

你去看历届慈展会的报道,就会发现慈善公益的很多第一都是从慈展会这片 " 热带雨林 " 里长出来的,是这只名为 " 善善 " 的蝴蝶扇起的劲风,中国慈善公益从这里走向辽阔。

从全国首个试行 " 碳中和 " 绿色办展到国内首场企业社会责任研讨会,从首倡设立社会创新众创空间到 TIFP 公益跨界交流班;从国内首批社会企业 " 民间执照 " 到国内首场公益集市;从首创 " 社会创投合伙人 " 计划到 " 互联网 + 公益 " 的孵化工程 …… 慈展会走出了无数个慈善公益 " 第一 "。

恩派有位负责人跟我讲过一个慨念,说他之所以连续参加了八届慈展会,就是因为这里可以看到中国慈善公益的最新创新成果,这里可以看到最具智慧光芒的慈善力量,他说,他从未想过会不来慈展会,因为他不想与中国慈善公益的前沿潮流脱节。

我来了民政系统以后,又提出了中国慈展会要与时代更紧密结合及时准确地回应时代需求,从 2016 年开始又提出了要聚焦 " 一个主题 "、确立 " 三个定位 " 实现 " 三大转变 " 的办展思路。一个主题:即是 " 聚焦精准扶贫,共创美好生活 "。三个定位:即聚焦主题,突出社会力量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新使命和新作为;精准定位,凸显慈展会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使命和担当;转变导向,着力打造精品型和实效型展会。四个转变:即从注重规模效应向提升展会质量转变;推动展会由追求 " 大而全 " 的规模化发展向 " 精而专 " 的精品型展会转变;由注重单一的资金对接向强化全要素资源对接转变;由聚焦行业需求向专业化和大众化相结合方向转变。

作为一个合作平台,慈展会能促进慈善组织和爱心企业开展合作;作为一个展示平台,慈展会能展示慈善组织和爱心企业的公益慈善成果;作为一个对接平台,慈展会能汇聚各方资源,促进慈善项目对接、群体对接;作为一个传播平台,慈展会能传播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社会价值。办好慈展会,有利于社会公众认识慈善、了解慈善,增强其参与慈善事业的信心和动力;有利于创新慈善资源交流方式;有利于整合政府、社会、企业和媒体等多方力量,形成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合力,为加强社会建设破题探路。

郭云霞:慈展会是一个让好模式、好成果落地开花的平台

从深交会一跃成为国家级慈善行业发展平台

公益深交会是由恩派公益联合深圳慈善行业始创的地方性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主要致力于解决当时慈善资源对接的信息不对称等行业问题。慈展会发端于公益深交会,但又将这一行业自发的行动上升为国家级慈善行业发展平台。

作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慈善展会,中国慈展会需要更多地从政策倡导、公众宣导和行业引领等层面进行有机衔接和聚合,要从比较高的政治站位和战略定位去思考。

举办中国慈展会主要聚焦于两点核心要求。第一,怎样去服务于国家发展的需要,慈善行业要如何与国家发展战略方向保持一致。近几届慈展会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为了响应国家脱贫攻坚的号召,慈展会从 2018 年开始连续 3 年聚焦脱贫攻坚。所以,如何契合和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这是慈展会作为国家级慈善行业平台,需要肩负的使命和担当。当然,这个与时俱进的创新来源于各主办单位对于时代主题与历史形势的深刻把握,但作为具体的执行团队我们也充分感受到展会与时代的同频共振所带来的资源整合,以及慈展会影响力的极大提升。

第二,慈展会如何服务于慈善行业发展的诉求。行业到底有什么发展难点和痛点?行业该往哪个方向走?慈展会如何提供好的项目案例、典型模式、前沿理念以及创新技术为行业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以什么方式来沉淀、宣传和推广行业发展有效成果,以及如何设计好的渠道与方式促进行业的深入交流和跨界协作,引导行业更好地思考和反观公益慈善的发展方向。

先行先试,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慈展会将公益慈善项目引入会展业的举措是一个全新尝试。在全国而言,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国家级的慈善行业展会,慈展会是全国第一个。作为先行的探索人,必须摸着石头过河。

慈展会不像高交会、文博会这类商业型展会,它们展销具体有形的产品。慈善行业的盛会,到底该展示什么?如何界定慈展会的平台定位,以及用何种标准来评判展会的成效,都是展会所不断摸索的问题。因为只有平台定位定好、定准了,才能用相对应的一整套标准去检验展会是否达到了这类平台的要求。

经过几年的探索,在第四届慈展会的时候提出要打造一个慈善资源全要素的展示平台,可以展示好项目、好模式、好机制、好技术,以及好理念,可以展示一切和慈善行业相关的内容,重点在于怎样让其可视化地呈现出来,并通过展示交流让它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每届慈展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公益伙伴来到深圳,通过面对面的经验交流、理念碰撞和前沿分享,他们能够学习海内外公益机构、公益伙伴的创新项目、先进理念和经验模式,他们把好的经验带回当地,全面开花、落地生根。

慈展会的展馆展区划分也是在摸索中进行。像 2020 年的慈展会,我们按慈善领域划分了三大展馆,分别是脱贫攻坚成果馆、消费扶贫产品馆、美好生活体验馆。但并不是从第一届开始就以不同慈善领域来区分各类展区,这也是我们在不断摸索中形成的。首届慈展会是按地域来划分展馆。经过两届的摸索,我们发现,其实按主题领域来划分展区更有利于行业的交流互动。比如,关注教育领域的机构虽然隶属于某一地区,但可能并不是只做这一区域的项目,有可能其项目是面向全国的,聚焦的是整个教育领域的发展状况。

通过不断摸索,我们发现社会各界更希望通过慈展会,发现自己所关注领域的好项目、好模式、好成果。于是我们开始逐渐按主题领域和功能来划分展区。

慈展会打造面对面交流互动平台

慈展会是 2012 年举办首届的,当时互联网信息技术不如现在发达,慈展会在当时发展起来,多半是由于各方信息不对称,行业需要一个信息整合平台。资源方,比如企业或资助型基金会,他们想找好项目却没渠道。需求方,比如怀揣着梦想和好项目的机构,却缺少资金。慈展会正是在这样的促动下成立的。慈展会希望搭建行业的资源交流和对接平台,让技术、项目和资金等资源,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互联互通。

回到今天来看,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慈展会也做到第八届,我们在这几年一直在思考这个平台是不是已经失去了成立时的初衷?是不是已经不再具有互联互通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发现,越是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地方,大家越需要一个面对面沟通互动的渠道。线上的互动交流,会让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与距离感,相反,对于公益行业也一样。

因此,即便互联网在高速发展,人与人的交流方式愈加便利,但每年公众、行业对慈展会的预期却是越来越强了。因为信息化技术无法满足慈善行业的全部诉求。尤其是像慈善行业应该聚焦什么议题、行业发展方向在哪里等战略性需求。行业迫切需要一个让大家面对面深入交流、互动的平台,这一点是线上技术无论怎么发达都无法替代的,就像人类的情感上对于面对面沟通、交流的需求一样,是永远无法被互联网社交所替代的。

公益伙伴们希望无论以什么方式,每年都能参与慈展会,感知当下慈善行业的跳动脉搏,与行业共同发展进步。我们也通过组建慈展会战略咨询委员会、召开闭门会议等方式,邀请专家学者和行业一线人员,共同探讨慈展会的未来发展,为行业提供一个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的深层次 " 情感 " 交流平台。

为什么是深圳?

对于慈展会最终落户深圳的理由,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深圳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均站在全国前沿,在公益慈善领域也发挥着桥头堡的作用。所以,当时主办方也是用心良苦,希望慈展会永久落户深圳,期待慈展会借助深圳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能够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第二,深圳具有良好的公益慈善社会氛围和土壤。深圳在经济发展先行的同时,慈善事业也有很大的生长土壤,像公益深交会就是深圳在公益慈善领域先行探索的产物。

第三,永久落户在深圳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率先发展、富裕起来的深圳始终牢记 " 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 " 的初心和使命,这是深圳的责任和担当。慈展会落户深圳相当于深圳将持续搭建一个全国的慈善行业平台,服务于全国慈善事业发展。

无形价值大于有形价值

慈展会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价值,主要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我觉得慈展会无形的价值大于有形的价值。这几年我体验最深的就是行业对慈展会的预期越来越大,越来越高。这是一种鞭策,也是更高的挑战。

最初,许多人认为来到展会就应该获得资金支持等资源。现在,行业伙伴对慈展会的认识和定位越来越成熟,来慈展会的目的主要是行业深度交流互动,以及观摩学习借鉴。这些收获对未来的价值会更大。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河南省代表团有 80 位公益机构的伙伴来观摩。问起为何只是观展,却没有参展。当时带队的团长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特别深刻。他说," 哎呀,我觉得我们做得不够好,但是我们来到这里可以学习,下一年度做好了我们再来参展。" 他们是带着一种很朴素的想法来到慈展会,期待着在慈展会上学习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

再例如,在第五届慈展会期间一家云南的公益机构想在云南的贫困地区推行厕所革命,他们通过慈展会找到了 13 家机构,有的是关注厕所文化的公司,有的是致力于解决农村厕所生态环境的基金会。他们通过慈展会平台,不仅仅是解决建好一个厕所的问题,更多的是学习构建厕所过程中如何注重生态环保理念,改善当地人的卫生习惯。

这便是慈展会的无形价值。

慈展会带来的价值不能单纯以现场对接金额为标准来衡量,展会带来的无形价值能够改变公益机构的运营模式和行业未来的生态,这些无形的价值带来的影响更大,覆盖面更广,周期更长。

一句话,慈展会始于展会,但它最终带来的是一片 " 热带雨林 ",一片生机勃勃的公益慈善生态,它不但会孕育新的公益慈善物种,还是一片万物生长春暖花开的公益慈善生态湿地。

(采写:林航 陈章琦 沈静愉)

相关标签

深圳 慈善 广交会 创始人 效果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