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东南 2022-03-11
乾隆连赞6次的这个,正在贵州省博物馆展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看到喜欢的书画作品,古人如何表达 " 赞 "?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 " 发弹幕 " 表达喜爱之情?

正在贵州省博物馆展出的《清平乐—— < 韩琦楷书信札 > 及宋代文人风韵展》,来自贵博馆藏,宋代名臣韩琦的孤本真迹,就对古人 " 点赞发弹幕 " 作出生动的诠释。

韩琦,北宋政治家,词人。侍奉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代皇帝,是名副其实的 " 三朝元老 "。在宋代庞大的文官群体中,这位备受皇帝宠爱的元老重臣,业务能力强,智商情商 " 双高 ",还是宋代高富帅雅 " 代言人 "。

但无论是有胆识、有气魄、有手腕的 " 一代风云人物 " 韩琦,还是擅长书法、作诗文辞章的 " 文艺青年 " 韩琦,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却很少。

在贵州省博物馆馆藏近 5000 余件卷轴书画中,《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内,创作于北宋时期的《信宿贴》与《旬日贴》,便是流传千年,韩琦现今唯一传世法书。

全长 867.7 厘米,横 31 厘米的《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由韩琦《信宿贴》《旬日贴》与卷后 11 人的 13 段跋文组成。除韩琦真迹外,还包含北宋中期、元代中晚期、清代早期多个时代、多位历史名人的 " 点赞 " 和 " 长篇弹幕 ",堪称 " 国宝综合体 "。甚至可以说,任意截取一篇跋文,它的独立价值就能成为一座博物馆的 " 镇馆之宝 "。

跨越千年的《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历经数次朝代变迁,在乱世中得以保存。1964 年,由贵阳市政府正式交拨藏于贵州省博物馆。2012 年,该卷列入国家重点保护且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

2022 年 1 月,《清平乐—— < 韩琦楷书信札 > 及宋代文人风韵展》在贵博开展。这件国宝级孤本也完成自贵博建馆以来,第三次陈列亮相。

笔墨之间,寻觅方寸中华。领略国宝孤本的文化魅力,或许从古人 " 点赞发弹幕 " 的视角,能更为生动的揭开书画背后的历史秘辛 ……

盖印章,是古人鉴赏书画 " 点赞 " 的方式之一。

提到书画,不得不提书画 " 点赞狂魔 " 乾隆。被他看中的书画作品,加盖的印章就像是被拔过火罐一样,《北宋韩琦书信札》卷中的《信宿贴》也不例外。

《信宿贴》是韩琦写给欧阳修的感谢信,感谢欧阳修为昼锦堂撰写《相州昼锦堂记》。从全文 150 余字的字迹中不难看出,韩琦是唐朝书法家颜真卿的 " 铁杆粉丝 ",也可以看到宋代中早期书法学习颜体的发展趋势和文人书法的体现。

《信宿贴》中虽没有乾隆的题字,却有乾隆加盖的 6 枚印章。包括 " 乾隆御览之宝 "" 石渠宝笈 "" 御书房鉴藏宝 "" 乾隆鉴赏 "" 三希堂精鉴玺 "" 宜子孙 "。

集齐这几枚章则证明,此卷不仅藏于御书房中,还被录入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大型著录文献《石渠宝笈》,并被鉴定为 " 上等 " 作品。

有趣的是,《石渠宝笈》是由皇帝亲自参与,含整理、鉴定研究、著录、出版的大型文化工程。由此可见,乾隆对此卷的喜爱,不仅代表个人,也代表了官方、国家机构的认可。

除了乾隆的疯狂点赞,在该卷的鉴藏印中,还有来自嘉庆皇帝颙琰的 " 赞 "。

嘉庆帝从小陪父亲乾隆鉴赏书画,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对古画法书也有浓厚对兴趣。在此卷父亲留下的 6 连赞中,嘉庆帝也加盖 " 嘉庆御览之宝 " 之印," 跟风点赞 " 以表收藏。

而相比前两位皇帝的 " 赞 ",只做了 3 年皇帝宣统皇帝溥仪,对此卷加盖的 " 宣统御览之宝 "" 宣统鉴赏 "" 无逸斋精鉴玺 " 三枚印章,似乎没有鉴赏后点赞的雅致。盖章 " 点赞 " 的背后,是因紫禁城管理松懈,宫中藏品被盗严重的一次盘点和整顿。

除了三位皇帝的 " 点赞 ",在《信宿帖》《旬日贴》后,还有来自元代至清代,共 11 个 " 大 V" 写的 13 段题跋。分别是元代江南地区文人蔡景行、泰不华、杨敬德、祝蕃、班惟志、李齐、张圣卿、李懋、陈梁;和清代官员王鸿绪、高士奇。

题跋,是品评、鉴赏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 " 发弹幕 "。在《北宋韩琦书信札》卷中,留有名字可考证的 " 旁观 " 鉴赏人多达 20 余人,其中包含元代至清代的名流雅士,皇帝近臣。

尤其是在元代 14 位鉴藏人中,既有朝廷高官、在地方教习的儒士、文坛大家,也有才华横溢却隐居不做官的人、戏曲艺术家。其中,元代学霸泰不华和李齐,还是以身殉国的忠烈大臣。从民族身份来看,可考证的 14 位鉴藏人涵盖色目人、契丹人、汉人。

从这些提拔 " 弹幕 " 中,我们不仅可以一探元代多民族文人的 " 朋友圈 ",还能从中解析此卷 " 究竟经历了什么 "。

如,解读元代鄱阳县丞李懋的跋语,不难发现,元代武将世家 " 石抹家族 " 将韩琦二贴送给韩诚之时也写了跋语。但该卷流传到清初,著名学者高士奇从北京古玩市场买入时,这段 " 弹幕 " 却不翼而飞。对此,研究学者推测,鉴于 " 石抹家族 " 名气颇大,其留下的墨宝,很有可能被其他收藏者切割另外装裱。

除了围观 " 点赞发弹幕 " 背后的故事,从《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中,我们还能赏析到北宋中期、元代中后期、清代初年的代表性书法。

其中,元代 9 个 " 大 V" 的 " 弹幕 " 跋文包括行书、行楷、隶书,或端谨儒雅,或飘逸洒脱。尤其是这段元代隶书跋文,在书画中最为稀有,成为元代书法中的精品。

再看清代公务员王鸿绪和高士奇的书法风格,中正、平和,恭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初皇室的喜好和官方审美,与元代相比缺少了个性符号。而这,也体现了一个特定时代和特殊群体的书法特征。

从国宝级孤本真迹,看古人 " 点赞发弹幕 ",一窥宋代文人之 " 雅 "。在贵州省博物馆展出的《清平乐—— < 韩琦楷书信札 > 及宋代文人风韵展》,以《黄花晚香—— < 北宋韩琦楷书信札 > 卷研究》一书为基础,以一件 " 明星文物 " 为中心,以 150 余件文物 " 烘托助力 ",将带你探析流传千年的北宋风韵,一解笔墨丹青背后的历史密码。

来源 众望新闻 贵州省博物馆

编辑 王欣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