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深圳总工会和深圳边检总站工联会的号召下,西九龙边检站 7 名民警主动报名疫情防控志愿者服务队,于 3 月 11 日起进入福田区香蜜湖街道封管控区,参与为期 14 天的 " 两点一线 " 闭环式抗疫志愿服务工作。
3 月 11 日下午 6 时,志愿者服务队集结完毕。经过与社区工作人员简单的交接,队员们便迅速换上防护服投入到工作中。
根据香蜜湖街道社区安排,西九龙边检站的 7 名志愿者民警被分配到金众小区的 3 个小组,与小区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一同开展疫情防控 " 扫楼 " 工作,他们需逐门逐户对居民进行体温测量、核酸采样、信息登记,同时传达当前社区防疫政策、了解住户是否有特殊疾病及各类需求等等,每个小组负责至少 60 户 300 余人的防控摸排工作。
" 我们将面对的是奥密克戎变异株 BA.2,传染性极强,大家一定要确保防护到位!" 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吴浩反复向队员们叮嘱。
在分配工作任务时,吴浩特意把有确诊患者的楼栋留给自己所在的小组," 我们组有三位民警,相比小区其他的工作人员,我们防疫经验丰富,由我们来打头阵、当先锋!" 同组的廖伟明和张志良,二话不说冲在最前面,敲门沟通、扫码测温、登记信息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移民管理警察的责任和担当。
每排查完一户,民警们都很熟练地进行手部消毒和物品消毒。专业的手法引起同组医务人员的好奇心:" 你们消毒的手法怎么这么专业?"" 我们是移民管理警察,因为工作需要,这些消毒程序已经重复上万遍了,都快形成条件反射了 " 民警张志良笑着回应道。
志愿者服务队服务的小区内都是老式居民楼,楼房没有电梯且楼栋密集。为了不影响到居民夜间休息,需高效率完成区域内每一户的排查,于是 " 扫楼 " 工作组开启了一场 " 垂直马拉松 " 竞赛,这是对体力的重大考验。加之近日深圳气温回升,夜里温度也将近 20 摄氏度,此时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不仅仅是安全护卫盾,更成了 " 移动蒸笼 ",闷在防护服里的衣服没多久就湿透了。
" 穿着‘大白’工作对我而言再熟悉不过了,但穿着‘大白’爬楼跑步还是头一回,这个体验很特别!" 青年民警姚茂森笑言。
凌晨 2 点,民警志愿者们已经持续作战超过 8 个小时。为了提高工作进度和节省防疫物资,大家都强忍着没有喝水。在对最后一户人家进行核酸采样时,屋里大婶看到工作人员辛苦的模样,默默送来一些牛奶,民警们连声谢绝后继续工作。可是大婶锲而不舍地守在门口,待民警们忙完后再次递了上来。
" 大姐,我们是人民警察,这是我们的工作职责,我们绝不能收您的东西!" 面对居民的盛情,西九龙志愿突击队临时党支部副书记廖伟明不得不同她讲明组织的纪律要求,表达感谢后赶紧离去。" 虽然大姐不曾多言,但我能感受到她的心意。这让我知道我所做的事很有意义。"
凌晨 2 时 45 分,志愿者服务队结束了 " 扫楼 " 专项工作,拖着疲惫的步伐,卸下闷不透气的大白,结束了第一个夜晚的支援。回到酒店躺下休息时,已是凌晨 3 点多,再过 4 个小时,他们又要开始新的一天的工作。
在封控区,每天除了必须的 " 扫楼 " 任务,还需要为 " 足不出户 " 的居民取快递、送餐、送物资等,提供 " 上门 " 服务。" 今天下午小区某业主在群里发信息求助,家中有人过敏急需用药。看到消息后,我们立刻上报社区网格协调,不到 20 分钟就把药送到居民手中。" 民警刘汉涛介绍道。解决群众的 " 燃眉之急 ",换来群众的 " 眉开眼笑 ",这让他感到颇有成就感。
面对疫情,西九龙边检人脱下 " 藏青蓝 ",换上 " 志愿红、防护白 ",义无反顾走上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作为移民管理警察,他们夜以继日严防死守,筑牢国门口岸外防输入第一道防线;作为志愿服务者,他们不舍昼夜全力以赴,共织社区疫情防控网,守护一座城,平安一方人。
深圳晚报记者 李超 通讯员 刘慧芳 图片 刘汉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