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依,一个小鸟依人的名字,不承想走下三尺讲台,穿上战袍进入上沙封控区,成为一名真正的抗疫战士。在封控区 13 天日子里,超负荷工作、寒冷、睡眠不足,小依不仅瘦了 3 斤,还写下 5000 字她和同伴一线抗疫手记,记载了在大疫当前师者的荣耀和担当。
小依的大名叫李小娟,来自福田区外国语学校香蜜校区。2 月 24 日中午,单位领导突然打来电话,因疫情防控急需要 10 位志愿者,问她是否能参加。当时她不加思索说—— " 可以!" 就这样,志愿者 10 人小组微信群建好了。群上通知,此次志愿服务时间为一周(后来实际坚持了 13 天),让大家简单收拾一下换洗衣物,迅速到指定地点集合。
刚来到上沙小学集合点,许多人对上沙封控区抗疫的严峻性还不了解,眼前只见一片忙碌景象,整个下午陆陆续续不断有车辆往这边送人,似乎一场大战即将爆发。在这里,小依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都是福田区教育系统的老师,昨日三尺讲台循循善诱,今日摇身一变成了抗疫志愿者。小依和同伴们由此按下了封控区 13 天抗疫快进键。她的抗疫手记也为人们揭开了封控区真实的生活图景。
一、最寒风雨夜 最美守楼人
第一次穿上防护服,心里莫名的激动,好像出征打仗的士兵全副武装,只待一声令下,就冲向战场奋勇杀敌,期待凯旋而归。
自新冠疫情 3 年来,深圳的疫情防控一直做得很好,所以在我心里一直都觉得零星的增长都在可控范围内。但此次有些意外。上沙疫情来势汹汹,封控区域范围大、人数多,而且楼栋紧密人口密集。据悉,整个上沙有 800 多栋楼,人口超过 6 万人,防护管控不容小觑。
2022 年深圳的春天比往年更冷,持续时间也久。任务来了!第一晚是去疫情严重的上沙东村 " 守楼 " ——从晚上 8 点守到 12 点。一声 " 出发 ",一群身穿防护服的 " 大白 " 浩浩荡荡往上沙东村走去。封控区内,我们在巷子、楼栋见到还在外面活动、行走的居民,耐心劝阻大家戴好口罩,回家隔离足不出户。
我和曹艨艨老师来到任务区。一位大妈还在店铺营业,看她一直在忙碌,此时门口还剩下不多的蔬菜水果,想必因为疫情防控大家都在积极囤粮吧。我们上前跟大妈宣传最新的防疫指令,劝大妈赶紧收拾一下准备关门。大妈听罢,也赶紧把老伴叫下来一起收拾。待收拾完毕,大叔看着我俩一直站着,在关门前给我们送来两把椅子,还拿了两瓶水。善良的老夫妻在村里经营一家几平方米的小店,想必收入也并不多,却能为他人着想,让人感动。一个细小的举动,却温暖了这个寒冷的春夜。
看到隔壁楼栋拉起了警戒线,一位 " 大白 " 小哥坐在台阶上。通过闲聊,得知他 " 守 " 的这栋楼有密接者,得两人轮班,24 小时守着,他们已经守了两天了。在这风雨交加春寒料峭的夜晚,他们是最美守楼人,阻击病毒,守护居民健康安全。
潘荣纯老师,是福外香蜜校区的小组长。第一天 " 守楼 " 到夜里 11 点多的时候,她看到三位喝了酒的男子还在楼下闲逛,其中一位没戴口罩。于是,潘老师好心上前提醒,谁知没戴口罩的男人突然用手去抓潘老师头上的面屏,说因为自己没口罩才没戴,借你的用一下。
潘老师先是被惊了一下,但立马镇定下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好言相劝。三个大男人最终也认识到自己行为鲁莽,不戴口罩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他人的不负责,并快速回家自我隔离。" 深夜一惊 ",让我们再次践行了教师的优势,就是善于 " 教育 " 他人。
白天气温高大家都穿得比较单薄,接近凌晨,气温越来越低,越来越冷,一阵阵寒意袭来,老师们冻得瑟瑟发抖。防护服外的手无处取暖,也无处安放,只能不停搓,摩擦生热最原始的取暖方法此时最适合我们。即便如此,还是抵挡不住寒气的侵袭。
此时,村民大部分已经休息了,窗户的灯光一间一间熄灭,在微弱的路灯下整个村里静悄悄的。有些老师 " 守 " 的楼栋,四周看不到一个人,忽然一个黑影窜出来,着实吓人一身冷汗,原来是一只硕鼠出来找东西吃。对于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年轻老师来说,这无异是上演恐怖片,越怕越冷,越冷越怕。
寒夜中,庄晓找来了队友蕾蕾,她俩在寒风中抱团守楼;可爱的舞蹈老师璇璇蹦来蹦去找校医壮胆;我则和艨艨跳起了健身操;媛媛和晓晓两位英语老师做起来广播体操;组长潘潘在来回踱步,一直重复着蹲下、起立。第二天大家议论起第一晚 " 守楼 " 的奇招,都笑弯了腰。
人有三急,人之常情。想 " 方便 " 一下在平常是多么简单的事情。但在封控区穿着防护服想 " 方便 ",却不是那么简单,只能想办法转移注意力,希望时间能过得快一点。通过第一晚的亲身经历,大家学会了进村前少喝水,或者不喝水,尽量不因为上厕所影响工作。
终于到了凌晨,大家找到自己的队友结伴而行出村,由于上沙东村已经是封闭式管理,很多出口都被隔栏围住了,第一天大家都不熟路,我们像走迷宫一样在村里绕了半天才走出去。
凌晨一点,老师们陆陆续续回到基地。但我们的住处还没有安排好,领导通知我们将在上沙小学的教室安装铁架床休息。等待的过程中天气越来越冷,由于时间紧迫,临时把教室改成的宿舍,十几个老师住一间。没有热水无法冲凉,没有洗漱用品,被子也很薄。条件虽然简陋,但大家没有怨言。简单收拾一下,捧一把冷水擦擦脸,把带的所有厚衣服都穿上,和衣而睡。
凌晨三点多,大家终于躺下了。
二、穿上战时袍 辛苦无所顾
在封控区,我们每天的工作内容是:挨家挨户 " 扫楼 " 宣传防控知识,确保每一位居民每天都要做核酸;协助医护人员采集核酸;核查并登记每一位居民的详细信息;每天工作完回来还要及时汇报各种数据、填写各种表格。更重要的工作是,爬上爬下为居民送物品,帮忙协助处理居民的各种特殊情况。
配合医务人员扫码、采集核酸,是每位教师志愿者的必修课。从第一次上岗时的手忙脚乱毫无经验,到现在的轻车熟路," 单管、混管、红码、绿码 " 准确判断随时切换,是我们一次次穿着防护服不吃不喝,全身湿透换来的工作成果。
庄晓老师刚毕业一年,来上沙支援前两天,她刚过完 25 岁生日,在身体欠佳的情况下,每天坚持爬上十多层高楼,一户一户敲开门,近距离扫码采核酸。防护服下的她,经常全身湿透。当她得知住户家里没有煤气无法做饭时,她又主动去帮助住户扛煤气罐。这些事情,如果不是在抗疫现场,也许她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做。但在这里,她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 " 战士 ",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即使拼尽全力也要去帮助他人,没有抱怨、没有害怕,更没有退缩。
" 出生 25 年,从没有吃过这样的苦。但作为深圳青年,城市哺育我成长,长大后必然回馈,这是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 庄老师感叹道。此次志愿者中,大部分是年轻的女老师。她们在家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来没有搬过这么重的东西,也没吃过这种苦。但每一位都不曾退缩和抱怨,一个人扛不动两个人抬,齐心协力也要把物资送到居民家里,做好居民的后勤保障工作。
为了运送及时,很多老师都是连轴转,极少休息,来来回回,一趟接一趟。尽管如此,还是会有居民抱怨送得不及时,或者有些物资因为地址没有写清楚无法送达。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志愿者都是好言安抚,并协调各个部门帮忙寻找。有一位高三学子即将参加高考,因为隔离在家上网课,快递来的复习资料急着用,可一天了还没有送到,家长和孩子急得不得了。大家在各个工作群转发这个信息并帮忙寻找,终于在第二天早上把资料送到了高考学子手中。家长感激不尽,孩子笑容舒展,这是对我们志愿者最好的肯定。
有些楼栋居民比较多,志愿者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爬上爬下一户一户敲门采集核酸,累得汗流浃背。而采完核酸还要核对资料,精准掌握每一位居民的实际情况并做好记录。
不仅实际居住人口要做好记录,保障每天的核酸检测和食物发放,离开和新增的人口,大家更要做到心中有 " 数 "。比如新增的居民就要询问清楚,今年开始是从哪里来的?什么时间居住在这里的?同样,离开的居民也一样要了解什么时间去了哪里?
在寒冷的凌晨,经常能看到 " 大白 " 志愿者采完核酸后随便找个台阶坐下,拿着花名册一个一个拨打电话。此时大家已经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了," 扫楼 " 已经把他们累得脚都站不稳了。但是手头的工作却不能不完成,只能互相打气加油,咬咬牙再坚持一会。
打完最后一个电话,大家把资料拍照留底发给组长,才算完成了今天所有的工作。每当这个时候,志愿者们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等回到休息处又是凌晨三点了。
第二天大家又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满血复活坐着班车去基地等待新的任务。
三、互助暖人心 师者显担当
志愿者们每天身体疲惫,但内心充实;累到脚似踩浮云,但脚步却是坚定的。
为了抗击疫情,大家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和鼓励,有汗水也有温暖。我第一次上门采核酸时,遇到一位大哥,他把可乐和牛奶拿出来给我们志愿者,希望我们能接受他的好意。媛媛和璇璇扫到 23 栋时,有热心阿姨送来水果,一句句简单的问候和关心—— " 你们辛苦了,吃水果,多拿点,用袋子装!" 他们的话语在春夜里温暖人心,也让我们工作起来更有劲。
新冠无情,深圳有情。上沙抗疫有无数志愿者参与,他们牺牲小家顾大家。志愿者的勇敢、担当是深圳人最朴实的表白。但上沙人民也是最可爱的。
我负责的楼栋有许多感人的事情,楼栋里有的住户发的菜不够吃,其他住户就把家里多的菜匀出来给其他人;有住户家里有小宝宝,尿不湿不够用了,其他住户家里有的也匀给他人;还有自己家里闲置的物品刚好别人有需要就免费送了出去。一位大哥自己在网上买肉,让志愿者帮忙送一下,说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自己解决,不给政府添麻烦。一位在隔离中的年轻男子问我们:" 隔离结束后,我也想当志愿者,请问在哪里可以报名,我也想帮大家做点事情。"
疫情之下,国家不惜一切代价花费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打赢疫情阻击战。生在中国,大灾大难面前有祖国护我周全,这就是大国的担当。2003 年的非典,我是被保护的中学生,如今新冠来袭,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尽我所能护他人周全,我深感肩上的责任和担当。
学高为师,行为世范。像小依这样的教师志愿者在上沙有 180 多个。3 月 9 日,小依结束了在封控区难忘的工作任务,来到一家酒店隔离,她说,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好好睡上一觉,战疫 13 天将成为她人生的磨砺石。
深圳晚报记者 汪仕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