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图书馆 2022-03-15
《人世间》意犹未尽?茅盾文学奖作家梁晓声还有这些作品值得一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我们周家的人,以后可以成为各种各样的人,但绝不可以成为没有德行的人。以后不必非要成为大家所认为的成功的人,但绝不可以成为不爱家、不爱国的人。好好生活吧,就像咱们都曾经所经历并为之奋斗的那样…… "

央视开年大剧《人世间》在观众的如潮好评中完结。

从 20 世纪 60 年代末起,剧中周家三兄妹平凡而曲折的人生,展现出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和人情百态,用小人物为大时代添注脚,以世间人照见人世间百态。

" 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

作家梁晓声在谈到《人世间》的创作初衷时,一语道出这部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最感人的地方——" 不管时代和环境如何改变,善良与勇敢永远是最简单、最重要的品质。"

梁晓声,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20 世纪 80 年代,他首开知青文学的先河,其小说《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相继被拍成影视剧,轰动一时。他的这类作品,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浓郁。他的另一类作品则相对平实,多取材于城镇、农村、学校、家庭等领域的生活,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

2019 年 8 月,梁晓声凭借长篇小说《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2019 年 9 月,长篇小说《雪城》入选 " 新中国 70 年 70 部长篇小说典藏 "。

梁晓声曾表示:" 我觉得青年们应该去真正了解我们自己的国家,不仅仅是遥远的曾经和当下的繁荣强大。今天的中国,我们一路走来经历了什么,这很重要。"

《黄卡》

尽管它(《黄卡》)是我二十多年前的作品,然即使今天看来,我自认为它也不失我的水准——它内容丰富,时间跨度也有四十几年,人物众多,各年代特点分明。如果由我今天来评价它,我觉得它也近乎农村版的《人世间》。

——梁晓声(著名作家)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城市居民的户口本,一律以黄牛皮纸做皮儿,故又称为 " 黄卡 "。工人张广泰家与卖馄饨的黄吉顺家就因为这本黄卡,由原本的儿女亲家变成了仇人。但伴随着时代的大潮,城乡不断融合发展,他们的第三代勇敢地面对家族的宿怨,两家重新结为了亲家。

 《黄卡》时间跨度近五十年,从平民视角对新中国建国以来几十年间社会发展进行了独特回顾,是见证时代变迁的平民史诗,是呼唤东方民族传统道德价值观回归的动人的情感故事。

《知青》

著名作家梁晓声是中国文坛的常青树,他开了知青文学创作的先河,出版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深刻地展示了知青群体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梦想,真诚地礼赞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知青一代树立起不屈的精神丰碑……

——《人民日报》(海外版)

这部作品描绘了一幅 2000 多万知识青年从城市走进农村、在广阔天地经受青春洗礼的恢宏历史画卷,史诗般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青春的磨砺和奋斗、激情和梦想。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 " 老高三 " 学生赵曙光、" 老初二 " 学生赵天亮兄弟为代表的全国千千万万知识青年,背起 " 上山下乡 " 的行囊,去 " 广阔天地 " 接受 " 贫下中农再教育 "。从城市到乡村,从乡村回城市,知青们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爱恨交织、一次又一次生离死别,生命轨迹从此改变。他们用青春亲吻着土地,亲近着人民,挑战着命运,思索着时代……

《返城年代》

这群人(知青)绝不是历史的展览品,他们咬着牙把中国历史的断裂处连接起来了。是的,历史曾使他们的生命断裂,没想到他们在修补了自己的生命之后,立即又以生命修补了断裂的历史。

——余秋雨(著名作家)

知青是悲剧的一代,困难时期吃过糠;文革当中扛过枪;运动后期下过乡;好不容易盼到返城,基本都到了而立之年,整整一代人第二次面临无职业、无住房、无学上的局面,不久国企改革又下了岗。国家的每次大悲大喜都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今这代人已成为中国政坛乃至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有不如意的生活,《返城年代》并非史鉴,而是活的 " 中国灵魂进行时 "。这部作品全景再现了知青群体返城之后,曲折的生存经历和坚忍的意志,为历史留下了这一代人追求理想的印记。

" 祝你踏过千重浪,能留在爱人的身旁 "

" 也祝你不忘少年样,也无惧那白发苍苍 "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