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疫情发生以来,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密接人群和次密接人群的活动轨迹是如何排查出来的?能否被全部找到并按照要求管控起来?这么多人员和场所信息从哪里来?这些信息与阻断疫情传播紧紧关切。而在这背后,有一支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团队。在南山区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流调作战中心,记者见到了这一群 " 与病毒赛跑 " 的人。
各地集结共战疫
在不大的会议室空间,中间挂着的鲜红党旗,一个巨大屏幕滚动显示着最新的疫情信息,上百台电脑挤满了办公桌。紧张的讨论声、键盘的敲击声、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交织一片。目前有 300 多名队员,主要由南山卫生健康系统有公卫背景的党员干部组成,还有部分从深圳市相关单位,或茂名、湛江等兄弟城市赶来支援。他们红蓝相间的马甲上印着 " 中国卫生 "" 南山疾控 " 等字样。
"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用最短时间尽可能将所有人、物品和空间等风险点排查出来,采取必要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南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孙健表示。
为应对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流调队员实行三班倒,24 小时连轴转。大部分队员从大年初一忙到现在,几乎没有回过家。
现场依据指示牌划分为五个小组,现场组、密接组、信息组、综合组和后勤组,不仅覆盖流调工作全链条,还包括后续风险分析评估、场所管控、消杀等一系列处置动作,每一个案例的背后都是海量的工作。
在喧嚣中找寻秩序
" 喂,您好,我是南山疾控的工作人员。" 这是流调中心最常听见的一句话。外呼组流调队员每天要打上百个电话,多的时候要甚至会打将近 500 个。经常凌晨两三点还在打电话,只为了赶在病毒感染下一个人前把它拦住,不让疫情继续扩大。
" 林,是双木林吗?4855,尾号是 4855 吗?" 为了信息准确,外呼组的队员往往在简单的问题上重复多次,确保记录下来的一定是完整精确的信息,最大可能地减少误差。
但现实往往没有那么理想。" 一个人,你让他回忆过去 14 天做了什么,他大概率是想不起来的。能想起来 3 天前的事就很不错了。" 现场组组长许艳子说," 而我们的工作要求是希望对她过去 14 天做的每一件事,每分每秒事无巨细都了解清楚。"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了核查病例及其家人的所有轨迹,流调队员需要逐一拨通所有调查目标的电话。一整天不间断通话,为了保护嗓子,大家都会备上润喉片。
冗长的电话难免会使流调对象烦躁,但流调队员颇为乐观地表示:" 其实大部分人都是挺配合的!" 偶尔有隐瞒行程的人,流调队员总会一遍遍耐心地劝导。" 为了反复准确地了解信息,同一个问题,我们或许会问数十遍,越问越细,确保一丝不漏。" 每多完善一个轨迹,就意味着减少一个风险点。
快速的防疫响应机制,成为南山及时 " 捕获 " 疑似病例的第一道关卡。
当日,在南山某服装城发现疑似感染病例,服装城店铺密、人员多,流调队员需要在 4 小时内获取核心信息,24 小时内完成流调报告,流调工作极其繁重。
不仅仅因为涉及的人群多,而且他们只能获取到店铺业主的联系方式,但业主并不一定是店铺的经营人员,常常碰到已经转租店铺的情况,于是只能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地往下挖。
当然,流调队员也不只是单调地打电话,他们经常需要一起研判密接人员。例如病例在上午搭乘电梯,那么下午两点搭载同一个电梯的人算不算密接?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审慎定夺。
尽快切断传播途径是最要紧的。
只要疫情的 " 警报 " 一响,大家都必须全力投入,每天忙起来都是手、脚、口并用,手忙着记录,采样,脚忙着前往现场,口忙着询问各种信息,每天高强度地工作,几乎连喝一口水、讲一句话的时间都很难挤出来。确诊病例较多的几天,有些流调队员甚至 48 小时连轴转,两天都没有合眼。
在沉默中发现线索
除了需要争分夺秒,流调人员还需要直面危险,也就是被传染的风险。只要报告有 " 军情 ",他们就立马穿上防护服赶赴 " 禁区 ",对流调对象展开 14 天暴露时间的信息询问和收集,并对其密接者进行线索追踪。
南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一党支部书记、传防科主任戴传文介绍:" 每一例感染者的流调和管控信息,由一个流调专案小组从头到尾全部追踪,但更多的工作环节,需要各个专业组配合才能完成。这样责任分明,能够有迹可循,把所有事落到实处。"
当日,在复核中,南山某小区内排查出新冠确诊人员。在核酸检测结果传达至流调中心后,专案组组长叶俊当机立断,派 3 组人员前往,部分去确诊人员家里为家属也即核心密接人员做核酸采样,另外的去管理处通过监控排查密接人员。
负责排查监控的专案组队员安静地坐在封控区的管理处,全神贯注地逐帧搜查监控镜头,寻找目标人物。
根据信息组的流调报告,这位确诊人员 9 日上午 11 点多出门拿了快递,可是在既定时间段内始终不能搜寻到他的身影。后来又往前推了几个小时,往后推了几个小时,仍然一无所获。
专案组队员南科大医院钟玉兰医生也不禁叹气:" 怎么有些居民都出现几次了,还是没看到他?" 不过,他们很快收拾好心情,继续通过多方位信息核对行程。
两个小时过去了,终于发现信息有误,9 号并没有密接人员,他们舒了一口气。而此时,已经是下午两点,专案组成员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距离午饭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
反复调监控时间,多区域联合排查,快速浏览无用回放,慢速识别目标对象,在鼠标的点击与移动中,六个小时悄然而逝。
在这六个小时里,虽然专案组成员大多时候显得比较沉寂,但每当发现目标人物的踪影,都会涌动一阵兴奋。他们就这样在沉默中挖掘线索,探寻真相。" 到晚上才吃上饭是常有的事,甚至有时刚准备吃饭,又接到一个案例,于是只能匆匆启程。"
能快一点,再快一点,在病毒 " 到达 " 前保护大家是所有人的心声。
有时也会听到流调中心有人发出叹息:" 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呢?"。但下一刻,他们总是昂扬精神,继续奋斗在抗疫一线。
深圳晚报记者 曾贤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