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2-03-17
深晚报道 | 《心居》能否再造《蜗居》收视神话,爱奇艺今日开播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十几年前,一部《蜗居》横空出世,将 " 上海 " 和 " 房子 " 的故事抖落在观众眼前,掀起收视热潮。十几年后,鲁迅文学奖得主滕肖澜一部《心居》,再次将目光聚焦于此。根据滕肖澜原著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将于 3 月 17 日同步登陆爱奇艺和东方、浙江两大卫视。不知这部由滕华涛导演,海清、童瑶、张颂文、冯绍峰主演的剧集能否击中观众内心,再造现象级神话。

小日子过出大味道

《蜗居》《心居》一字之差,但故事内核并不相似。作为原著作者兼该剧编剧,滕肖澜近日接受深晚记者独家专访时坦言,当年也追了《蜗居》," 剧中对社会热点和人性的刻划,非常到位,细腻却又充满力量。" 但自己笔下,并非《蜗居》那般更紧贴 " 房子 " 本身来展开故事,而是以 " 房子 " 作为切入点,衍生至社会各层面,全面展示百姓的生活,以小见大,写大时代背景下的人们为了美好生活而不断努力追寻的故事。" ‘心’在‘居’前。虽然是小日子,过的却是大味道。"

中国有句老话,安居乐业。在房价飞涨的时代,一套房子,就像命运的手,拨弄人生重新洗牌,错过或是侥幸,生出无数悲欢离合。《心居》里海清扮演的 " 外来者 " 冯晓琴,嫁了上海男人,却依然不断被寄居感反噬,最大梦想是在这个城市买房扎根。童瑶诠释的 " 原住民 " 顾清俞独立通透,虽时时防备着 " 将野心写在脸上的 " 弟媳,但她和冯晓琴的姑嫂矛盾,很大程度上并非出于地域或者偏见,更多的是两个女人在价值观上的不同,是 " 人 " 在自我认知和成长中必需经历的过程。这也是滕肖澜对当下上海普通百姓生存状态的洞察," 和十几年前《蜗居》时期相比,大家在心境上更为平和、自信,包容度也更强。所以最终冯、顾两人达成了某种和解,我未必认可你,甚至不能原谅你,但却慢慢理解你了。这或许也是城市中人与人相处的最佳模式——求同存异,将心比心。"

失意人也要孜孜不倦地活着

在滕肖澜的细腻笔触中,海派画卷照见人间烟火。她说,希望自己笔下的上海,是真实的,感性的,值得尊敬的。创作《心居》的初衷是为了写 " 人 ",包括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折腾半辈子好不容易才回来的老上海人;为了留在这片土地而不断努力播洒汗水的新上海人。他们共同酿出了今天的 " 上海味道 ",这种味道,不流于表面。" 上海是中国内地最兼具东西文化色彩的一座城市,她的多元性、兼容性,衍生出许许多多不同的点面,排列组合般无穷无尽、耐人寻味。写上海,我更愿意从内入手,包括上海的处世哲学,做人的讲究。只有上海人才懂的会心一笑,彼此间的默契,思考问题的惯性态势,包裹抖落的时机 ……"

被称 " 市民小说 " 代表人物,滕肖澜自谦不敢当。在她看来,每个时代都有失意人。说到底,其实每个人都在艰难而又孜孜不倦地活着。创作者应该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即使做不到感同身受,至少也要努力去聆听他们的声音,去想象他们的悲喜。"《心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它会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我希望观众在看完《心居》之后,在感慨一句‘人生不易’的同时,能够更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同时心存善念,心怀悲悯,即便身处逆境也始终对人生抱有希望。这也是我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

深圳晚报记者 赵伟君

相关标签

蜗居 神话 爱奇艺 海清 上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