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原以为,在贫困的地方,孩子们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界事物,心灵是密闭而伤感的。但浩浩(化名)的信却给了我全新的认知。" 在阅读浩浩的来信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刘雅不禁笑了起来,浩浩的信写得非常认真、诚挚,他的铅笔字硕大,还在段落前画了空格,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比如,他说 " 要做保护大家的 j ǐ ng chá"。
2021 年年底,共青团云南临沧市临翔区委与华中科技大学发起 " 笔‘喻’临翔,心‘园’梦想 " 活动,招募大学生与临翔区第一中学、蚂蚁堆中心完小、杏勒完小的中小学生们进行书信交流。
这一活动得到了华中大 9 个学院 48 个党团支部 746 名大学生的积极响应,他们与临翔区 3 所学校的孩子们在近千封书信的往来中,分享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 当拿起笔来写信时,感觉陌生又熟悉。" 与博士研究生唐一峰书信往来的一名二年级小学生说他以后想当老师。这让唐一峰非常感慨,因为他也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学生,他的梦想也是成为一名老师。
与体育学院肖希琛通信的四年级学生天天(化名),说自己想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 巧了,哥哥就是一名篮球运动员。" 肖希琛在信里给天天讲述了自己从 5 岁打篮球到成为大学男子篮球队队长的故事。接到信后的天天,惊喜不已,把信读了一遍又一遍。
在信件里,中小学生们不仅诉说他们成长的烦恼、天马行空的想法创意,还对大学生活和大学生的专业非常好奇,提出 " 想看看华中大是什么样子 "。
为满足孩子们的心愿,大学生们把印有华中大照片的明信片、书签,华中大文创笔记本以及拍立得照片等随信寄上。不同专业的同学,还制作了不同的 " 爱心盲盒 " 赠送给临沧的孩子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自己朗读录制了 65 篇历史故事以及党史学习视频;购置了近 300 本图书,放到班级的图书角供孩子们阅读;体育学院捐赠了跳绳、皮筋、毽子、乒乓球等体育器材;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为杏勒完小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制作了印有学生名字和古诗的帆布袋。读着布袋上的诗句 "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小学生们都说 " 以后要天天背着这个包来学校 "。
在不少大学生看来," 见字如晤 " 书信交流,是让他们 " 有机会去与‘被山阻隔的梦想’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 "。
" 这封来自 2000 多公里外的信件,让我感觉手中握着的不仅仅是一封信,更是一段与边疆孩子的珍贵感情。" 硕士研究生陈雨楠说。
" 一封书信,既是对小朋友的鼓励,也是对自己的鞭策。" 硕士研究生江秋说。
" 书信作为一种传统的通信方式,架起华中大与边疆孩子的‘连心桥’。" 共青团临翔区委的一位负责人说,通信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写信人都会从中获得不一样的感悟。
" 一笔一画写下的不仅只有爱,还有对山外世界的新奇和对未来的希望,书信让山区孩子‘走出去’的梦想破土而出。" 他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 陈亚 / 编审 崔林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