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站在南石头监狱遗址上,两边的牢房和考古出土的脚镣,仿佛能让人看见,一个个革命志士,脚带镣铐的身影。这一个个小小的牢房,曾关押了大批共产党员及革命志士。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关押更多的 " 政治犯 ",将几个牢房打通成了大通间。" 大革命失败以后,这里关押了 2000-3000 名革命群众,其中相当一部分被杀害了。"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广州市文物局局长刘晓明在南石头监狱遗址考古现场说。他还表示," 南石头监狱遗址的发掘,是广州红色文化领域非常重要的一次发现。"
3 月 22 日,新快报记者来到位于海珠区南石路 28 号地块的南石头监狱遗址的考古工地。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易西兵介绍,该地块原为五羊摩托车旧厂,面积 57852.6 平方米,由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负责收储。属于 " 昌岗 - 燕子岗 " 地下文物埋藏区。根据文物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国有建设用地收储,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 2020 年 12 月起在地块范围内进行考古勘探,发现灰砂、房址等遗迹,经报请国家文物局同意后,对地块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 5000 平方米,清理出清代炮台和民国监狱等重要遗存。
清末遗址发掘出目前广州考古发现中体量最大的铁炮
目前共发现清末遗存 16 处,包括 7 条麻石路面和 9 处灰砂,推测两类为清末镇南炮台的相关遗存。据了解,镇南炮台与车歪炮台都属于大黄滘炮台群的组成部分。大黄滘炮台群扼守珠江南路(即后航道,外国人常称之为 " 澳门水道 "),是虎门海口至广州城之间南路的最后一道防线。
大黄滘台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开始营建,但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摧毁。其后,清政府在大黄滘一带重新设防,包括江中的龟冈台和沙腰台,江东的南石头台,江西的东塱台,形成大黄滘炮台群。光绪七年(1881)至十年(1884),又对大黄滘炮台群进行改造、增建,绥定台右偏添筑永固土台一座,镇南台后添筑保安土台一座,以为犄角,并购置洋炮,从而构建起由绥定、镇南、保安、永固诸台组成的中西混合式大黄滘防御体系。及至民国后,绥定台俗称为车歪炮台,镇南台则改建为南石头监狱。保安、永固两座炮台现已不存。
此次发掘出的七寸清代炮台遗存包括灰砂围墙、房基和铁炮等。发掘出长 3.72 米的大铁炮一尊,应为目前广州考古发现中体量最大的铁炮。炮身有 "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 炮匠李陈霍造 监制官崖州知州 署广州府佛山同知李 钦差大臣 署两广总督 文渊阁大学士 ……" 等铭文。镇南炮台相关遗迹遗物的发现,对清代广州城防江防史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价值。
民国监狱遗址,曾关押萧楚女、熊雄、刘尔崧等革命志士
考古发现的民国监狱遗迹,结合其所在位置、历史地图、形制结构特点,确认为民国南石头监狱的相关遗存。虽然受到后期建设工程扰乱,但监狱的主体建筑—— " 井 " 字形牢房的基础仍保存较好,可与历史文献相印证。可确认的监仓有 132 间,面积最大的 10.4 平方米,最小的 4.3 平方米,残存墙基最高约 0.5 米。另外,现存部分监狱围墙,尤其是兴隆大街南侧西段,其位置与文献记录高度吻合。
据了解,民国 2 年(1913),广东省城警察厅在清代镇南炮台故址建立监狱,称 " 惩戒场 "。1927 年 " 四一五 " 反革命政变后,广东国民党反动当局在此关押、审讯、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并改称 " 惩教场 "。因临近南石头村,故俗称 " 南石头监狱 "。据亲历者回忆,从 1927 年大革命失败至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大约有 2000 名共产党员及革命志士在南石头监狱关押(或被害),目前根据相关文献能查找到确切姓名的有 339 位。萧楚女、熊雄、刘尔崧、邓培、李森、何耀全、熊锐、陈复等曾被关押于此,后英勇就义。面对白色恐怖,在狱中的共产党员并没有被吓倒,而是组织起来,成立了中共南石头特别支部,领导难友进行了绝食、读书会、互济会等斗争活动,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与伪广州市政府在南石头监狱设立难民收容所,收容粤港难民,造成大批难民病死、饿死;抗战胜利后,1473 名投降日军曾关押在南石头监狱,随后遣返;新中国成立后,南石头监狱由公安部门改设为新生工厂(即劳改工厂)。
"1962 年,新生工厂全体人员迁往英德;1963 年,经广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原新生工厂地块分配给广州自行车厂;1980 年代,广州自行车厂改建为广州五羊摩托车厂。南石头监狱的原貌也在后来几个工厂的改建中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朱明敏向记者介绍。
在现场,记者还看到了南石头监狱遗址的牢房、铁镣、子弹壳等遗迹遗物,是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关押、迫害、枪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的直接罪证,更是广大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为谋求自由解放开展艰苦革命斗争的鲜活物证。刘晓明指着其中的一对脚镣告诉记者,这对脚镣,除非剪断,否则一旦扣上就没办法再解开,两脚之间的距离只有 40 厘米,被用脚镣扣上的人,不仅再也无法摆脱,连迈步都异常艰难。" 南石头遗址和遗迹遗物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南石头监狱遗址是广州重要的红色革命史迹。 " 易西兵说。
发掘前是一片覆盖着 50 厘米厚的混凝土地面
" 当我们考古队到达这里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底下不会有重大发现。"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部主任朱明敏告诉记者,为了配合土地出让,贯彻 " 考古前置 " 政策,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一次来到此处进行考古勘探时,都被眼前的场景 " 吓了一跳 "。超过 50000 平方米的混凝土地上,堆满了建筑垃圾。如何进行勘探,成了考古队首先要解决的大问题。于是,考古队员们查阅文献,初步判断此处为南石头监狱的旧址。考古队决定 " 理论指导实践 ",试行挖掘,厚达 50 厘米的混凝土层被清理后,才露出埋于地下的遗址。经过发掘,清理出遗物 103 件(套),包括铁炮、铁镣、子弹壳、玻璃试剂瓶等。
如果来到考古工地现场,会发现工地上竖着一块 2021 年 3 月树立的 "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的牌子,保护范围包括 " 南石头监狱遗址与海港检疫所旧址 "。1926 年,广州市政府从外国驻广州领事团手中收回海港检疫权,自办检疫所。1932 年初改由全国海港检疫总管理处直接领导。抗战爆发后,广州海港检疫所南石头所址毁于战乱,检疫人员失散。1941 年,伪广州市政府收用南石头原全国防疫所、水上警察署、广州制纸厂及附近一带田地,重设海港检疫所。1942 年更名为 " 粤海关海港检疫所 ",并增设医院,实际由侵华日军波字 8604 部队主导。1945 年,国民政府接收 " 粤海关海港检疫所 ",复名广州海港检疫所。
通过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实地调查,发现南石头村一带现存有四栋时代相对较早的建筑(即南石西新二街 9 号、13 号、16 号,兴隆大街 44-1 号)。经考证,该四栋建筑,应为 1941 年伪广州市政府重设海港检疫所时保留至今的史迹,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文化价值。
目前,在已发掘的地块附近,还有一块超过 2 万平方米的地块,需等待土地净化后才可进行发掘。
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教育的大课堂
当记者问到 " 如此重要的红色革命史迹,未来将如何发挥其红色教育的作用 ?" 时,易西兵说,首先会设置必要的保护设施来确保文物安全和观众参观时的安全;同时,将用更为直观的展示方式方便观众参观、感受历史现场。刘晓明也在现场表示,将协调各方,将南石头监狱这一重要遗址,建设成为广大市民游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教育的大课堂。
最后,易西兵也表示,希望更多的革命志士子女能与考古院取得联系,提供革命志士的相关资料,填补红色革命历史任务的空白。
采写:新快报记者许婉婕 通讯员穗文考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