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为什么信任科学——反智主义、怀疑论及文化多样性》出版。
什么是 " 反智主义 "
历史学家霍夫施塔特于 1962 年首次使用 " 反智主义 "(anti ⁃ intellectualism)一词,现在,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以后,它被广泛的用来描述西方的反科学思潮。在这些国家中,对科学的不信任——至少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并对社会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干扰。
但反智主义一词,无论中译的叫法还是英文原词,都有相当的误导性。因为它比较容易让人联想起 " 蒙昧 " " 非理性 " 之类的词汇。实际上,正如《为什么信任科学》的作者所言,当今科学的反对者大都并非不分青红皂白地 " 逢科必反 ",而是根据自己的好恶有选择性地针对某些具体的领域。比如,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受到气候科学威胁的人,可能非常支持计算机科学的进步。因此,很难认定西方文化中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反科学、反理性的所谓 " 反智主义传统 "。
" 反智主义 " 盛行的三个原因
我们都知道,科学知识应该是对自然规律客观、真实的反映。但是自然规律真的是可以被认识的吗?谁来判定这个知识的真假呢?20 世纪西方的科学哲学展开过旷日持久的争论,很可惜,论证失败。这为怀疑论和相对主义的泛滥,打开了方便之门,也是反科学思潮在西方大行其道的基础。
其二,个人主义的传统也加剧了这种思潮的泛滥,他们对外在 " 权威 " 的约束,有一种天然的抵抗心理,而科学的结论天然就带有约束性,目前的公众管理政策又大部分依赖科学,或者以科学的名义来制定。所以,科学在很多人眼中已然蜕变为代表新权威的符号,需要小心提防,甚至打倒在地。他们之所以反对科学,不在于科学本身,而在于恐惧有人借用科学的名义来干涉或戕害他们想要的信仰和自由。因此,只要碰上适宜的氛围,对科学的敌意会迅速发酵,形成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
最后,纯粹的科学,本不应该和利益相关,但是在当代,产业资本大举进入科学研究领域,虽然极大推动相关领域研究飞速前进,也让研究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这样的研究结果很难保证所谓的客观和公正。这给那些阴谋论爱好者们发挥想象力带来极大的空间,比如疫情期间,微软创始人比尔 · 盖茨和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就屡次成为阴谋论故事的大反派。
如何恢复对科学的信任?
作者内奥米 · 奥雷斯克斯讨论了很多经典或重要的科学案例,以及我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地球的年龄、能量的局限、优生学、抑郁症、疫苗、烟草与癌症、激素避孕等,从科学家们的错误案例中汲取了重要的教训。她认为面对质疑,不应该再强调科学是纯粹追求知识的事业,或者科学知识是真理的化身。她认为科学主张在社会过程中,可以受到严格审查,这样会变得更加值得信赖。关键是要组成一个开放的科学共同体,这些研究者必须是获得相应资格的专业人员,年龄、民族、种族、性别等应该呈多样化分布,而且对所有相互竞争的主张都遵循严格的批判性质询的方式进行评价,最终达成的共识就必然具有客观性。
唯一的地球
《为什么信任科学》一书适合所有对科学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对 " 所有关心人类在这个脆弱地球上未来的人 " 而言,都值得一读。中国当代社会中同样也有着反科学思潮,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为什么信任科学 " 也许会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社会问题,因此阅读本书,可以让我们前瞻性的思考这个问题。
按照作者的观点,人们不信任科学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价值观的不同。" 不同价值观的人(群体)能够彼此信任和相处吗 " 其实才是 " 为什么信任科学 " 的症结所在。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唯一的一个地球上,找到共识,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