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迅(通讯员 宁建轩 记者 杨晓冬)近日,《南京市 " 十四五 "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发布。现代快报记者从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获悉," 十四五 " 期间,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将着重做好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提升水环境、利用水资源、传承水文化五个方面工作,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25 年南京市 40% 建成区将力争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五大方面,南京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据了解," 十三五 " 期间,南京探索以试点片区为引领,推动 748 个海绵项目建设,建成区 21% 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超额完成国家规定任务。" 十四五 " 期间,南京海绵城市建设将从以往的试点引领转为系统化全域推进,坚持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并重,通过加强分类示范、强化分区施策两大举措,打造新时代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南京 " 海绵城市 " 样板。
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十四五 " 期间,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将着重做好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提升水环境、利用水资源、传承水文化五个方面工作,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25 年,南京 40% 建成区将力争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 十四五 " 期间,南京将重点围绕建筑住区、道路广场、河道水系、公园绿地四类项目,推动一批引领效应强、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示范工程,助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全市主要推进建筑住区类地块海绵项目和新建地块海绵建设项目 664 个,总面积 22.19 平方公里;结合道路和广场建设开展,全市推进道路广场类海绵建设项目共 266 项;全市推进河道水系海绵建设项目 53 个,总长度 82.478 公里;全市推进公园绿地海绵建设项目 28 个,总面积 1.21 平方公里。
同时,按照新建地区、已建地区、各行政区区分,落实高标准、高要求海绵理念。其中,新建地区遵循 " 连片建设、全区辐射 " 原则,突出集中连片效应;已建地区围绕积淹水改造、黑臭河道整治、排口和岸坡整治,因地制宜推进;各行政区则结合本区实际,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空间结构。
因地制宜,南京各区形成特色生态空间结构
玄武区将规划构建特色小尺度范围,形成 " 一区、一带、一廊、一楔 " 的自然生态空间结构;结合自然基底,秦淮区形成 " 三带、九轴、多点、一网 " 的生态格局;建邺区依托生态安全格局、水系格局和绿地系统,构建 " 一带、六轴、多点 " 的海绵空间格局。
识别 " 山、水、林、湖 " 等海绵生态要素,鼓楼区构建并保护原有自然空间基底,形成 " 两环、一带、多廊、多点 " 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结合自然基底,栖霞区构建 " 海绵廊道—海绵基质 " 的海绵空间结构,形成 " 五横、十纵、三片 " 的海绵生态格局;结合地形地貌,雨花台区依托自然山水,形成 " 一带、一廊、两环、一楔、两射、两隔 " 的海绵空间格局。
江宁区规划形成 " 三环、四带、三楔 " 自然空间格局,优先建设东山老城及上坊、秦淮河沿岸等片区;根据生态适宜性分析及生态本底的特征、生态环境现状,浦口区提出构建 " 一心一带,两廊四片 " 的自然空间格局;六合区以保障生态系统的功能性与完整性为目标,形成 " 一圈、一楔、多板块 " 的生态空间结构。
结合自然基底,溧水区构建以区域生态空间为基质,以蓝绿空间为骨架,地块海绵设施与公共海绵设施相辅的海绵城市;结合城市生态节点及生态廊道的布局,高淳区以现状为基础,以水系为纽带,构筑 " 两湖映城,水绿交织 " 的生态系统结构,形成 " 两带、三廊、多点 " 的生态格局;延续总规确定的生态框架,江北新区综合考虑生态资源要素分布、用地生态敏感性、内涝风险及洼地系统,形成 " 一区,三锲、多板块 " 的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结构。
(图片来源: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