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在气味的引领下,可以回忆、寻觅到往昔的一段时光。
前一阵去了一趟乡下,在那里我又闻到了那种久违的火炕味。就是通过这种气味的引领,我的嗅觉似乎又将我的思绪带回到了四十多年前的西固中街。
说起当时的西固中街,它的繁华程度和知名度在西固地区绝不亚于北京的王府井和上海的南京路。在这条不长的、东西走向的街道上,分布着医院、百货大楼、新华书店、照相馆、五金商店、药店、饭馆、银行、邮局等,可以说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生活功能。
如果说这都是一些服务百姓的商业设施,那么沿着这条街道继续西行,爬上一段坡,穿过一条排洪沟(西固人称之为 " 河沟 "),走到街道的尽头,则会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名叫康乐路的街道,这条街道则林立着一些工厂企业,如轴承厂、铅丝厂、阀门厂、螺钉厂、制袋厂等。因此一横一纵,两条构成 "T" 字型的街道,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
少年时的我,几乎每天都要穿行在这条街道上。因为在这条街道北侧不远,就是西固城小学。当时在这条街道上居住的,既有当时所谓的居民,又有农民。少年时的我每天背着书包,无忧无虑地上学放学,当然同学中,既有工人子弟,也有农家少年。
每当清晨,冉冉升起的朝阳,将和煦的阳光洒在这条街道上,人们或步行或骑车,如潮水般涌向城西的工厂区。那时汽车还都很少,所以家长对于我们上学放学都极为放心,没有现在的接送之说。当过了上下班的高峰期后,一切又恢复了宁静。也就是说,尽管西固中街是 " 繁华 " 的商业街,但除了星期天外,很少能够出现摩肩接踵的场景,一切都那么的恬静,安详。
到了傍晚,特别冬季的傍晚,西固中街则弥漫着袅袅的烟雾。由于当时没有现代化的液化灶具及电磁炉,各家的炊烟,加之一些农户填炕所冒出的烟,使整条街道缥缈如仙境一般。"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正是在这种烟火味中,各家各户将饭食端上了桌。忙碌了一天,家人亲手做的家常便饭,无需华丽铺张,无需大加修饰,粗茶淡饭,人间至味是清欢。
夜的帷幕拉启后,西固中街又呈现出别样的风景。西固百货大楼、药店橱窗中的日光灯照亮了整个街道,里面用商品及药品摆出了各种造型,如百货大楼的橱窗用毛毯摆出了瀑布的造型,在那个时代真正呈现出了橱窗艺术,而如今,这些橱窗艺术只能存在于记忆当中了。因为繁华的商业街很难再欣赏到这种艺术,全都是临街开店,根本就没有橱窗。矗立在西固中街十字的两层百货大楼,被当时西固人称作 " 大楼 ",它在西固人的眼中,俨然是一座现代化的购物中心,人们也总以某种商品 " 在大楼买的 " 而引以为豪。记得当时有一位同学的妈妈就是在 " 大楼里 " 当营业员,而每每让大家投来羡慕的眼光。
时光如流水般流淌,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只有百货大楼还矗立在十字街头的东南角,见证着时代的沧桑、岁月的变迁。它原来是西固的地标性建筑,如今我依然靠着它辨别西固昔日的方位,否则真会产生迷失在日新月异变化之中的感觉。
因为那时很少有汽车尾气的排放,所以天空是那样的湛蓝。同时,人与人之间,也如同那湛蓝的天空,没有丝毫的杂质,充满了真挚与热情。记得那时,母亲每天天不亮要抱着大姐到位于城西的康乐路工厂去上班。当时那条排洪沟上连桥也没有,这就要翻越河沟。母亲除抱着包裹厚实的大姐外,还要背着一个网丝兜,里面装着送大姐到托儿所必须的奶粉、奶瓶,以及她们娘俩中午的饭菜馍馍。到了河沟底下,需要踩着几块踏石过河,母亲又要抱着孩子,又要背着东西,艰辛可想而知。这时一位男同志主动帮母亲抱孩子过河,母亲则跟在后面小心翼翼走过踏石。俗话说:" 好人难忘!"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母亲每每谈起,对这位素不相识的好人依然充满了感激之情。
"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的确会让岁月吹皱了肌肤,染白了华发。但假如将人作为永恒不变的参照物,那我们身边又何尝不是斗转星移,一切都随着地球不停地旋转、日出日落而发生着变化,变化也许正是进步更新的变奏。
作者 高羔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韩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