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致富带头人朱书生介绍基地的新品种赤松茸。
" 这个赤松茸,是我们最新研究种植出来的品种,全部模拟野生环境,口感脆嫩鲜甜,市场上供不应求。" 柯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致富带头人朱书生指着土地里刚冒出来的几株菌类说。河源市农高区灯塔镇柯木村位于灯塔盆地农高区内,自发展现代化种植以来,多样化的蔬果示范种植全面带动柯木村的新发展。不单是柯木村,科技创新在农业领域所发挥的神奇作用,在灯塔镇梨园村也尽情展现着魅力。" 目前我们在梨园村试点一个大棚开展全自动气雾无土栽培,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不仅可以节水节肥、高产高质,还规避了以往农业生产中重金属污染、打农药以及受天气制约等不良因素。" 群蜂绿乡气雾培植负责人张杰说。
" 这些,都是灯塔镇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智慧农业的一个小小缩影。" 驻灯塔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方明川说。2021 年 7 月,深圳市大鹏新区、市委政研室和河源市妇联组成了驻镇帮扶工作队,合力推动灯塔镇乡村振兴发展。
【灯塔镇柯木村】
村民投资合力壮大农村经济发展
2020 年 8 月,柯木村的几个村民一起,合股成立了东源县绿木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采用与村集体合作经营的模式,流转了 339 亩土地开办蔬果种植基地。" 脱贫攻坚时期,是深圳电信对口帮扶柯木村,他们拿出 700 万元帮扶资金加上我们几个村民一起投资的 300 万元,促成了柯木村蔬果种植基地的落地。" 朱书生也是几个合股村民其中的一员," 流转的土地中,种植蔬果 12 种左右,主要是金香蜜瓜 25 亩、蔬菜 160 亩、水稻 150 亩。目前年产金香蜜瓜 15 万斤、蔬菜 30 万斤、稻谷 30 万斤,年产值能达到 230 万元。" 朱书生告诉新快报记者,蔬果种植基地有效地解决了村土地闲置问题,还吸纳了农村劳动力,种植基地长期聘用员工近 30 人,季节性用工高峰能达 60 人,为巩固当地的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驻灯塔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在柯木村的蔬菜种植基地大棚里了解种植情况。
技术先行多样化种植为村民 " 打样 "
" 这是有机肥料,这两天需要堆肥,我正在指导种植基地的工人们一起处理。" 今年 62 岁的朱大姐,站在堆满肥料的小土坡旁,满脸笑容地说。朱大姐是柯木村人,曾担任过柯木村妇联主任,八年前退休后,她就帮着儿女在家带孩子。去年柯木村的蔬菜种植基地开工,她在基地里做了一名管工,每月的收入有 4500 元。" 能在家门口就找到这样一份工作,特别好,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照顾到家里,还能学到很多蔬果种植的新技术。" 朱大姐说,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的技术指导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教他们一些新的种植和管培技术等,既增长了视野又能对他们的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 从品种推荐、土壤处理、育苗节点、施肥时间等等,技术指导员每个品种蔬果种植的细节都会给我们做详细的指导,柯木村的大棚瓜果蔬菜能长得这么好,离不开科学指导种植技术。" 朱书生说,省农科院蔬菜所给他们提供优良种子和技术帮扶,在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还会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及时的指导,这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还增加了柯木村蔬果种植基地培育品种的多样性。
" 其实,我们这里还肩负着示范种植职责,基地里试种成功、市场接受度高的品种,会推广给农户去种,联农带农一起增收。" 朱书生说。
■种植基地长期聘用员工近 30 人,季节性用工高峰能达 60 人。
【灯塔镇梨园村】
科技种菜亩产一年可达 20 万斤
" 一亩地年产蔬菜可达 20 万斤,这不是痴人说梦,气雾无土栽培就能做到。" 初到灯塔镇梨园村,张杰就带着记者一行人来到气雾栽培种植大棚,介绍起这让人惊叹不已的新型种植模式。
2020 年,在海外读完双硕士回国的郑杰,机缘巧合之下帮河源的朋友开了个微店,出售滞销的农产品,没想到一天卖了 3000 斤菜,这让他看到了农业种植广阔的市场前景,决定开启自己的新事业——去农村种菜。
说干就干。通过考察,郑杰在梨园村租了土地,成立了河源群蜂绿乡农庄有限公司(下称 " 群蜂绿乡 "),开始了传统的土培农业种植,去年一年种植面积达 360 亩,亩产蔬果 6000 斤左右。" 去年上半年以试种为主,亩产还不太高,理想目标亩产能达到 1.8 万到 2 万斤左右。" 郑杰说,传统农业靠天吃饭,受到限制的因素也比较多。2021 年,在郑杰的引荐下,杭州大学毕业、有着深厚技术背景的张杰也被吸引到河源来,开始在梨园村开展气雾无土栽培的大棚试种。" 气雾栽培最大的特色就是打破季节和土壤的限制,可以一年四季不停歇地种植想要的蔬菜,而且通过独有的自动化装备,可以精准地给蔬菜给肥给水,用不完的还可以二次回收,既能减少成本,又实现了增产高质,还不需要打农药、规避了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时调整光照等难题。" 张杰说,通过传感器模拟菜根,可以实时传送数据给电脑中枢,从而百分之百控制光照、温度、水分、肥料以及病虫害等,初期投入成本高,但铺开量产后却能节省长期的人工、水肥等成本,产出效益十分巨大。
■全自动气雾无土栽培大棚。
"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之前的传统土培农业,一年亩产能达到 2 万斤,那基本就是天花板了,但是气雾栽培亩产量十分惊人,之前我们在实验阶段,第一次用了 76 天就达到亩产 1.2 万斤,真正进入量产后,只需要 15 天就可以在种植大棚产出一茬,且不需要有休种期,割完一茬,就能马上接着种植下一茬。" 郑杰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在梨园村只试种了一亩大棚,接下来会陆续把土培大棚改造成适合气雾栽培的大棚,大力推广这种高效科技种植模式。
联农带农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群蜂绿乡在梨园村落地生根后,郑杰他们还联合很多股东在当地发展起多样化经营。如今,梨园村不仅有蔬菜种植基地,还有房车基地、采摘体验园等等,为发展乡村旅游搭建了一个直通车平台。
梨园村党支部书记魏其才说:"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梨园村依托科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除了引进群蜂绿乡,同时还在大力发展一些有竞争力的传统农业,如香蕉、蔬菜、葡萄等。" 去年底,梨园村还采取 " 合作社 + 公司 " 的模式,与有果蔬加工资质的企业合作种植了 250 亩蓝莓,这也是灯塔盆地农高区初步形成以高山茶油和蓝莓鲜果加工为代表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重要一环。
采写:新快报记者 严蓉
图片: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