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2-03-31
80多年南京古迹变化有多大?24组照片带你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90 年前,一位学成归国的年轻人回到国立中央大学教授经济学。

工作之余,他用 3 年多的时间访遍南京 100 多处名胜古迹,集结 317 张照片成《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一书,他叫朱偰,是一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

2014 年至今,南京文物爱好者、华夏古迹团队的两位负责人,沿着朱偰的足迹,重访了书中 99% 附图的南京古迹,他们叫邵世海、龙腾。

当镜头在同一角度定格,他们轻轻拂去历史的尘埃,见证着金陵古迹的沧海桑田。

01

最是难寻台城柳

无情最是台城柳 , 依旧烟笼十里堤。

龙腾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浸润六朝烟水气长大,从事文旅行业。在他心中,当年朱偰走的古迹,可以串联起来做游学活动。

朱偰先生拍下的古迹,现在保存如何?2014 年,龙腾和邵世海开始了重访之路。

△ 邵世海(中)龙腾(左)

他们寻访的第一站,便是台城柳。

" 因为中华书局 2005 年和 2015 年两次再版的《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封面用的就是台城柳。" 邵世海说。

在朱偰的照片中,杨柳依依,水光潋滟,对岸城墙巍巍,茅草屋依偎岸边,浪漫且静谧。

照片中的台城柳在哪?邵世海首先想到的是玄武湖," 后来寻访发现,照片里的湖不是玄武湖,而是现在已经干枯的西家大塘。因为西家大塘在城墙里面,而玄武湖在城墙外面。"

如今,西家大塘的面积只剩当年的十分之一,塘水浅浅。虽四周环绿,却不见杨柳依依。它与台城之间,隔着一栋栋高楼,远眺而去,玄武湖公园里的奥运五环和黄墙黛瓦的鸡鸣寺尽收眼底。

而玄武湖,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比着心的环洲还是 80 多年前的模样。要说变化,玄武门更加巍峨,环洲的树更浓密了。放眼望去,除了连绵的远山,荒地上的高楼一座座拔地而起。

02

城门城门几丈高

城门,是南京人最有情怀的古迹。从牙牙学语,就开始用道地的南京话韶起来 "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 ……"

80 多年来,它们又有哪些变化呢?

朝阳门的三孔拱形砖门依旧矗立,周遭的一切没有大变,却不那么一样了。马路蜿蜒的走势变了,川流不息的车、鳞次栉比的高楼、郁郁葱葱的树,都多了起来。

神策门的外瓮城依旧守护着城门,城门上,高阁的飞檐都还是相同的弧度。城门下,杂草变绿荫,更添秀丽。

聚宝门,今中华门,若不是朱偰撰文呼吁,或许早已在上世纪 50 年代就被拆了。

当年书中的照片里,俯瞰聚宝门固若金汤,宽阔的道路穿门而过,沿着中轴线,民居密密匝匝。

上世纪 30 年代,也没有无人机,书中的照片是怎么拍的?是航空测量队的航拍照片,牛不牛?

对比看来,如今的中华门依旧巍峨,就连中轴线都还是当年的模样。

曾经的金川门,一条铁路穿门而过,热闹的小商铺沿铁路而设,人们在店里歇脚、喝茶。

如今,铁路的印记尚烙在地面,小摊变成两排绿树,依然有人坐在树下纳凉。不远处,高耸的城门变成了住宅。

03

柳暗花明王源墓

周遭的变迁,让一些古迹难寻。

△ 湖南会馆

比如曾经热闹非凡的湖南会馆、江西会馆。你看那高耸的牌楼下,南来的,北往的,都在这里找到身处异乡的慰藉,门口的摊贩也净往人堆里扎。如今,这些会馆在老城南已难觅踪迹。

△ 江西会馆

曾位于江宁祖堂山的幽栖寺,已随 " 南朝四百八十寺 " 的诗句,消失在烟雨之中。

△ 幽栖寺

曾立于钟山之上的灵谷寺天王殿,静谧脱尘,只一条羊肠小道连接着佛国与凡间,却被抗日战争的炮火打破宁静。如今,那里安葬着抗战阵亡将士,梵音不再。

△ 灵谷寺天王殿

……

也不尽是失望,寻访中也常常有柳暗花明的欣喜。

邵世海回忆起寻访明瑞安侯王源墓的经过," 王源是明宪宗的小舅子,葬在聚宝门,也就是今天的中华门外,雨花台西南,离邓愈墓大约一里远。"

从朱偰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一只龟趺孤独地匍匐在广袤的荒地上,驮着石碑,碑文已难辨认,但从石碑顶部繁复的花纹中,可见当年陵墓的规格。

如今的中华门外,哪里还有这样大片的荒地?" 我们一开始都以为这块碑肯定没有了,后来一位公交公司的访古爱好者告诉我,他在雨花台那边一个公交公司的停车场里,找到一块碑。"

这块碑正是王源墓的石碑。当邵世海见到它时,它躲在停车场的角落里,四周堆满杂物,龟爪已经掩埋大半。" 再次寻到它,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04

古韵犹存明孝陵

" 明孝陵的变化不是特别大,非要说变化,那就是树变多了。" 邵世海也曾按照朱偰的照片,去明孝陵挨个寻访。

在两组照片中,大金门岿然不动,只是如今参天的松柏遮住了大半面庞,让它更显神秘。

四方城上,多了宝顶,更能凸显皇家陵园的气派。驮着神功圣德碑的赑屃依然昂首远眺,不负使命。

在有着 " 最美 600 米 " 之称的石象路上,两排树木为这里的四季增添了姿色。

石狮、獬豸、骆驼、大象、麒麟依旧是当年的模样,文官手持玉笏,执金吾佩剑以待,夹道迎侍。

要说起不同,那就是 80 多年前,大象背上被丢了许多小石头,那是当时的许愿石,人们相信把石头扔到大象背上,就能心想事成。

邵世海还分享了一则有趣的故事," 其实朱偰早在 80 多年前就探访过浡泥国王墓,并留下了非常高质量的影像。只不过那时他并不知道墓主人是谁,所以称之为天隆寺东南失名之古墓。"

两张照片中,武士、石马、石羊两两对望,不管周遭的树逐渐浓密,也不顾它们之间多了一条羊肠小道,依然目光坚定且执着。

邵世海说,朱偰的《金陵古迹名胜影集》,相当于上世纪 30 年代对南京文物的一次民间普查。" 其实这两年文物又有了一些变化,比如南朝陵墓石刻得到了一些提升,我们也在不断关注、记录,希望将来有机会,可以把我们走访的内容正式出版。"

他们在走访中,还发现了哪些南京古迹的变化?没看够的话,再来几组对比图吧。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胡玉梅 张然

视频 | 现代快报 + 记者 钱念秋

图片来自南京文物爱好者、华夏古迹团队负责人邵世海

相关标签

南京 经济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