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研究生考试普遍进入复试阶段,据媒体报道,今年共 457 万学生参加考研,最终只有约 130 万考生入围复试,考研上线率不到 30%。公共讨论中也出现一种观点,认为激烈的竞争让考研日渐 " 高考化 "。
可以说,为了应对考研的激烈竞争,一些本科院校围绕考研组织教学,高校教育应试化趋势有所显现,一些本科生也把考研作为毕业求职外的另一条出路。考研国家线与高考省控线一样,受到社会关注。随着近年来考研报考人数激增,国家线水涨船高,一些考研学生落榜后,继续选择 " 二战 "" 三战 "。
这是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的必然结果吗?2021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 57.8%,高考录取率已经超过 90%,在所有适龄学生都是 " 大学生 " 之后,要比拼的似乎就是 " 研究生 " 身份了。出现当前考研 " 高考化 " 的趋势,根源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过程中,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没有得到同步调整,学历导向仍被有意无意地强化,高等院校以学历为导向办学,学生以提升学历规划学业发展。直面考研 " 高考化 " 这一趋势,扭转社会的 " 唯学历 " 论,推进我国社会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转型迫在眉睫。
针对 " 超过 300 多万考生落榜 " 的现实,不少人呼吁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更多考研生 " 上岸 "。研究生扩招,从眼下看,似是 " 多赢 " 之举:更多学生考研成功,既能延缓本科毕业生就业难,也能降低考研竞争难度;对于高校来说,则收获了研究生教育的大发展,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随着研究生扩招,也可招硕士,举办研究生教育,提高办学层次。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是需要警惕的短视、功利之举。
遏制考研 " 高考化 ",应严控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如果为迎合 " 考研热 " 而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将进一步刺激 " 考研热 ",加剧学历高消费问题。以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测算,从 1998 年到 2021 年,我国硕士招生扩大 17.3 倍,远高于普通本科招生(5.8 倍)和博士招生(7.4 倍)的增幅。2007 年,教育部曾提出 " 研究生扩招比例将控制在 5% 以内 ",同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要求,不过这一比例随后被突破。
这是因为,发展研究生教育存在两个现实 " 压力 "。一是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扩招硕士可给面临就业难的本科生更多深造机会。二是对于很多高等学校来说,是否举办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规模有多大,是我国高等教育界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与这样的指标对应,很多本科院校也在积极申请硕士点、博士点,向综合性研究性大学转型。
说到底,这些都是功利化办学的 " 压力 "。当前,发展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遏制考研 " 高考化 ",治理学历高消费问题,必须扛住这些短视、功利的 " 压力 ",严控研究生招生规模,提升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水平。按照国家层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 " 唯名校 "" 唯学历 " 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 " 高消费 " 状况,推动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作者:蒋理,系教育研究者)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 陈亚 / 编审 崔林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