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3 月 31 日,中新广州知识城迳下村的稻田里,村民们趁着好天气抢抓农时开展水稻插秧,全自动的插秧机在田里来回穿梭,伴随机器有节奏的哒哒声,一簇簇绿油油的秧苗被整齐均匀地插种在水稻田中。微风拂过,秧苗轻轻摇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呈现眼前。
当天开耕插秧的是迳下纳米农业公园的核心种植试验田,也是广州市黄埔区属国企知识城(广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知识城集团 ")近两年在迳下村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管理近 1000 亩土地的一部分。
国企 " 下乡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通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知识城集团围绕当地农业特色,将配送、物流、储藏、加工和农业观光休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把原来不挣钱、没人干的农业变成了科技加持的 " 种植工业 ",有力推动黄埔区乡村振兴出新出彩。
插上农科 " 翅膀 "
乡村振兴打牢产业基础
迳下纳米农业公园核心种植试验田今年种植的是新引进的巴斯马蒂米。这个品种的米具有比较高的抗性淀粉,有不被人体吸收的成份,食用后可以保持血糖的稳定,属于粗粮大米,深得糖尿病患者的喜爱。
试验田的另一边,一个白色的钢结构大棚引人注目。这是一个无土栽培植物工厂,生产的蔬菜均为有机种植,工作人员每次进入大棚前,都必须穿好工作服,戴好头套鞋套,经过风淋间除尘。
" 用水冲洗一下就可以食用,大部分用来做蔬菜沙拉。" 该工厂负责人介绍说,这个占地面积 5 亩不到的大棚年产蔬菜约 17 万斤,产值高达 200 万元,比传统种植模式下的产值高 20 倍。工厂自今年 1 月投入试运营以来,已经收获了第一批蔬菜,产品大部分直供高端生鲜连锁店。
迳下生态 " 六零米 "、" 埔心一点红 " 番薯、" 富硒 " 花生 …… 迳下村当地特色农产品正成为新型绿色健康农产品 " 代名词 ",稳住居民 " 菜篮子 ",鼓起村民 " 钱袋子 "。" 目前我们已和 13 家单位洽谈并建立食堂食材配送服务关系,直接服务 1200 多人,预计年营业收入可达 1800 万。" 知识城集团乡村振兴办副主任赵宇说。
土地流转 " 转 " 出活力
回乡就业机会更多
迳下村有两栋普通民房,这里是知识城集团下属科文教公司的总部,也是一支 48 人乡村振兴团队的大本营。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 27 岁,大多是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
科文教公司员工黄丽华还记得第一次来到迳下村的情景。" 道路坑洼不平,开车进村的第一个月就补了四次胎。" 在她看来,当时的迳下村和城市的距离仅隔一条马路——那边是塔吊林立、车水马龙,这边却连家像样的餐馆都没有,村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只有传统的农收。
为了找到破解的办法,科文教公司团队一家一户拜访村民,了解村民的真实想法、实质需求,最终决定从土地流转入手筹划村社集体经济。
" 我们将迳下村 1000 多亩的土地流转起来集约利用,打造数字水稻农场、高新特色产业以及乡村旅游业。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每年给村集体稳定的回报,更重要的是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可以撸起袖子放心谋发展。" 知识城集团党委副书记彭月梅说。
乡村振兴也带旺了迳下的旅游业。来到迳下村,游客不仅可以到 " 红色幸福号 " 小火车拍照打卡,还可以坐上鲜艳的热气球,从高空俯瞰迳下村的田园风光,或者在觅菜园里采摘蔬果,体验一番返璞归真的农耕生活。
来迳下观光的游客大都会到迳下村惠农中心一坐,人们很难想到,这栋漂亮的建筑,以前是一间年久失修的旧民房。翻修后的惠农中心焕然一新,一楼的惠农咖啡厅里摆着迳下原创的各类文创产品,有村民制作的青头鸭公仔,有手工编织的草帽、手袋。这里还为村民提供免费的寄卖服务,自家种的新鲜瓜果蔬菜也被摆上了柜台。二楼则建成了乡村图书馆,不仅能在这里读书,还可以远眺迳下的田园美景。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应华 通讯员 张成 范敏玲
摄影: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
视频:新快报记者 林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