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贵阳市白云区金园路 3 号的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下称:苗疆故事博物馆),院落精致而灵秀,一座白色的小型仿古建筑立于眼前。2400 平方米的展厅内,清代至民国时期的传统苗绣、苗装、银饰等 400 余件展品,将神秘的苗疆文化系统地揭示于世人。
这是一座凝聚着曾宪阳、曾丽父女两代人心血的民营博物馆,更是国内第一家苗绣主题博物馆。作为一家在贵州开办较早的非国有博物馆,10 余年间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计其数。
苗衣纹饰 记录着中华远古文明
现任馆长曾丽的父亲曾宪阳,被称为 " 苗族服饰收藏第一人 ",他从拍摄苗族服饰开始,到处走乡串寨去记录、收藏、研究苗族服饰,直至离开这个世界。女儿曾丽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喜欢上了苗族服饰,开办苗疆故事博物馆、创立 " 苗疆故事 " 品牌、致力于苗疆元素的国际表达 …… 曾氏父女共同书写了一段坚守贵州文化的传奇。
博物馆内,从苗绣纹样出发,沿着 " 惊现 · 远古的印记 "" 震撼 · 璀璨的技艺 "" 遗憾 · 消失中的文化 "" 使命 · 传承与保护 " 四个脉络,一部苗绣文化的史诗徐徐展开。
" 阴阳鱼纹 " 是一张苗家蜡染,图案和汉族道家的 " 阴阳太极图 " 几乎一样。" 曾老先生看到了其中内含阴阳哲学观的文化价值,促使他开启了收藏之路。" 该馆运营负责人兼解说员海云介绍说。
在这里,展品丰富多彩。象征着太阳的 " 芒纹 "、母系崇拜的 " 乳钉纹 "、寓意光明吉祥的 " 万字纹 "、代表尽头和边沿的 " 水波纹 "、" 鸟衔鱼 " 纹、河姆渡文化中的 " 双鸟朝阳纹 "、商周时期的 " 饕餮纹 "…… 一件件精美绣片展示着苗族蕴含 "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的基因密码,引领参观者共同寻找人类文明的源头。
苗衣绣片中还表现着苗族同胞对图腾的崇拜。海云解释说,苗族借用蝴蝶、枫叶阐述人类及万物起源以及传说。枫树衍生了蝴蝶,蝴蝶与水泡结合后生了十二个蛋,最终这十二个蛋孵化后衍生成了世间万物。直到现在,枫树在苗寨中仍被奉若神明—— " 护寨树 " 和 " 枫树婆婆 ",蝴蝶则被称为 " 蝴蝶蚂蚂 "。苗家妇女用巧手绣出鸟、鱼、苗龙、牛等图腾,寓意着万物有灵、多子、力量等美好愿景。
展厅里一件来自贵州施洞的苗族盛装,红色丝线采用破线绣的技法绣在黑色的面料上,精致动人。据介绍,制作这样一件苗族盛装,要耗时四五年,它是苗族人的智慧和技巧的凝聚。许多在中原大地已经消失了的刺绣技法,在大山深处的苗疆得以完好保存。月亮山的蜡染服饰、黎平的平绣贴花绣背扇、把牛血锤进布料里的裙子 …… 这些大约制作于 1900 年— 1920 年间的霓裳,加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绣技——锡绣、马尾绣、板丝绣、打籽绣、挽绣、皱绣、辫绣、堆绣、挑花绣、数纱绣等等,穿越百年,依然光彩夺目,令人叹为观止。
建馆展陈 开创苗绣事业新篇章
谈到建设博物馆的初衷,曾丽说:" 我想完成父亲的心愿。父亲一直想要把自己的收藏和研究成果以博物馆的方式向世人展示并继续研究,可惜当时父亲身患疾病瘫痪在床,无法完成,作为女儿,我责无旁贷。那时苗绣锁在深闺无人识,已濒临失传,知道苗绣的人非常少,需要一座博物馆来展示。"
曾丽是理工科生,建一所民营专业博物馆,这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没有参考和学习的经验,一切都要从头探索。" 人力、物力、财力、知识储备、专业性、关系处理等等,无一不在考验着我的意志。" 曾丽回忆起建馆过程,满怀感激地说,正因为有幸得到省文旅厅、市文旅局、白云区政府的帮助以及不少志愿者的参与,博物馆终于从只有 1 万元起步现金的情况下逐步建设完成,并于 2007 年春季开始接待游客。
没有博物馆学专业的背景,曾丽的策展、展陈思维反而天马行空、富有激情,她以 " 无字天书 " 为展览主题,把视角放在观众角色上,又从苗绣纹样出发,引导互动探讨,一层层揭开苗绣的本质,呈现了一个比靠文本表述更宏大的哲学观世界。
曾丽至今不能忘记,快开馆时,父亲坐着轮椅来到了现场,沉默好久后说:" 这是一个有深度的展览!"
" 震撼、纯粹、感动。" 太多的观众留言表达着感受。英国专家姬娜每年都会带着大英博物馆研究员、纺织品研究学者、专业杂志社、旅游拓展的专家学者们造访博物馆。
打开思路实现苗绣故事再表达
" 我是眼泪泡过来的。" 对于博物馆运行过程的艰难,曾丽是始料未及的。她发现,这是一个需要持续进行巨大投入的事业,并且不会产生盈利。
所以她不能退却,必须 " 找钱 " 来养活博物馆。曾丽尝试将苗绣与当代艺术的融合,萃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件参考上百年历史的苗绣嫁衣上的图案而加工制作的蚕丝围巾,赢得 "2012 中国旅游商品大赛 " 金奖。
获奖给了曾丽自信,她到北京邀请了国际前沿时尚设计师来做视觉设计,追求内核 " 苗 " 味十足、外在时尚漂亮的设计理念,创 " 苗疆故事 " 品牌,以苗绣元素开发丝巾、首饰等系列生活物件,斩获了 " 中国元素国际创意 " 设计金奖,并获得市场认可。
展览馆一角,展示着由苗绣演绎而来的文创作品," 苗绣 +" 的开发思路,呈现了苗绣与丝绸、瓷器、首饰、服饰、家装、印刷、游戏的融合 …… 实现着苗绣故事的再设计再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 苗疆故事 " 产品与非遗传承人形成一种可持续性的合作行为," 非遗传承人以此增加了收入,激发了更多的创作,迎来更大更新的商机。" 曾丽表示,自己还在北京、贵阳,用授课、培训、展览、出书等方式,让非遗文化与当下生活进行关联。
眼下,疫情给博物馆的正常运营带来新的挑战。曾丽认为,苗绣是贵州世界级的文化名片,苗疆故事博物馆的研究成果将为苗绣产业发展继续提供 " 头部 " 资源,向世界展示越来越多的苗绣的美与智慧。
来源 黔中书
作者 刘辉 舒锐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