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2-04-08
地契中的教育史与房产交易史撷影——《中国第一所中等师范学堂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土地变迁契约文书》出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作为 " 贵州稀见文书汇编 " 之一种,《中国第一所中等师范学堂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土地变迁契约文书》不久前由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实则书名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 " 中国第一所中等师范学堂 ",是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长、贵阳学院副教授马筑生先生对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定位;后半部分则是知名作家、贵阳学院副教授林吟女士基于契约文书的识读、整理,以及基于贵阳房产交易史的研究,并将其汇编成册。

是书出版发行之年,适逢贵阳公立师范学堂成立一百二十年。学堂几经岁月变迁、数更校名,终以贵阳市师范学校(以下简称 " 贵师 ")之名于 2009 年并入贵阳学院;也恰逢马筑生、林吟这对 " 学术伉俪 " 成婚四十载,二人由 " 贵师 " 入贵阳学院并荣休。

" 一卷旧皮纸 "

一卷旧皮纸——这是 1993 年,林吟老师第一次见到相关地契文书的第一印象。这些地契写在大张皮纸上,用纸绳穿缝成册,封面一张皮纸用繁体字写着 " 师范学校购地各业主揭交契约计三十五张 " 字样。经清点,页数相符,分别附于 11 页皮纸上,且记有编号:" 第一号:黄开科契约计三张;第二号:蒋学贤契约计一张;第三号:何瑞廷契约计三张;第四号:罗义顺契约计一张;第五号:周姚氏、黎姚氏契约计三张;第六号:罗树清契约计四张;第七号:苏炳轩契约计六张;第八号:孟单氏、陈单氏、赵堃荣契约计三张;第九号:杨绍模、杨绍祖契约计七张;第十号:刘义顺契约计二张;第十一号:沈惠卿契约计二张。" 契约都用毛笔中楷书写,日期最早的是乾隆二十年(1755 年),最晚的是民国七年(1918),其间,除无清嘉庆年号之外,其他不缺。契约文书所能涵盖历史阶段相对完整。封底上写 " 中华民国九年一月十七日 "。

由此,林吟老师判断:来自 11 个家庭的 35 份地契,是学校在开创时期为扩大办学,于民国九年(1920)购买今文化路周边地产的地契。退休后,林老师重新打开旧皮纸卷,也打开了一段清代至民国初年的贵阳房地产交易史。借由她的工作,我们得以了解到贵阳房地产交易在清代和民初的部分情况和演变。

地契的行文格式,清朝和民国有异。清代行文内容由右至左,分为两部分:右部是内容陈述与落款,包括出让房产的 " 四至 "(即房屋前后左右相抵的位置)、地亩;左部是 " 永远管业 "" 百世其昌 " 等吉语,及中介人、代笔人签名。契约上无印章。直至清末,如此行文无大变革,仅有细微差别。

进入民国,地契变化明显。据林老师的研究,最显著的变化有三——

一是附有地方政府特制的 " 断卖契 " 和 " 典契 "。均为半透明皮纸,印有图案边栏,以示正式感和仪式感。契约右边均附有一段文字:

贵州财政司 为颁发印契,以资信守。照得民国成立,各府州县印信已经更换。民间所有业契与民国印不符,难资信守。今奉都督命令,特制三联契纸,无论业户原契已税未税,俱应一律请领。前清已税买契,产价每拾两纳税银贰角,未税者纳税银伍角;前清已税当契,产价每拾两纳税银壹角,未税者纳税银贰角。从开办之日起,限五个月内,仰各业户从速挂号投税。逾限不投税者,原契作为废纸。其各懔遵毋违,切切!后余空白处,摘录业户原契。至该业户原契,仍粘附于后,加盖骑缝印信合并。饬遵。

二是有地方政府印章。民国地方政府制 " 断卖契 " 和 " 典契 ",买卖价格处盖有 " 贵州贵阳府印 ",骑缝处及落款处盖 " 贵州财政司印 "。

三是有印花税贴纸,部分还署有经办人姓名及签章。

至民国六年(1917),契约格式又有变化。先前 " 断卖契 "、" 典契 " 分别更名 " 新买契 " 和 " 新典契 "。新买契的契纸以表格形式呈现,表内有 " 买主姓名、不动产种类、坐落、面积、四至、卖价、应纳税额、原契几张、立契年月日 " 九项,表外有 " 卖主、中人、日期 " 三项,加盖 " 贵阳县印 " 章。

据史载,明朝隆庆三年(1569)贵阳设府,民国三年(1914)撤府改县,由地契印章中的 " 贵阳府 " 至 " 贵阳县 ",我们可以看到贵阳建置变迁的微小痕迹。1941 年贵阳撤县设市,迄今已逾八十载。

地契文书所揭露的信息中,地名、街巷引人关注。我们知道,历史上贵州地处天末,贵阳建城也晚。元代建顺元城,为贵阳有史可稽的第一座城池。顺元城为土城,城垣鄙薄,小如弹丸,其范围大体 " 南临南明河,北迄钟鼓楼(今王家巷一带),东至老东门,西至大西门 ",面积不过 1.25 平方公里;明朝改土城为石城;清道光《贵阳府志》刊有当时贵阳府城总图,可见贵阳城内的布局则呈 " 井字形 ",衙门、寺观、祠庙、楼台、亭阁陈列其间,但城市详细的街巷、地名仍较为模糊不清,居住其间的乡民的生活气息更是难以还原。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土地变迁契约中提及的街巷地名,让旧贵阳城的局部多了一分具体细微与生活气息。

地契中提及最多的地名是 " 次南门外排栅门 "。在大致同时期的契约中,排栅门亦称 " 排三门 "、" 牌三门 ",同一地点而地名不定,或与当时贵阳城区仅至次南门有关。次南门外 " 排栅门 " 这一地点,似为首次揭示,且证明了不载于史册中的地点,也有着浓厚的历史生活痕迹。

" 中国第一所中等师范学堂 "

贵州第一所师范学堂——对地契上的学校,马筑生老师最初曾如此定位。2000 年左右,他奉命撰写贵阳市师范学校校史,对学校的前世今生有着较为详尽的了解。

贵阳市师范学校的前身——贵阳公立师范学堂,由贵阳士绅李端棻(1833-1907)、于德楷(1842-1913)、乐嘉藻(1867-1944)、李裕增(生卒不详)四人出于 " 谋黔省教育之发展,振兴贵州文化,培养新学师资以应教育发展之需求 " 的目的而创建。肇始者属李端棻。李端棻是晚清维新运动重要推手,而变法在于新式人才。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首上《请推广学校折》,首次系统全面提出以建立新式学堂为中心的中国近代新教育改革方案,疏请在京城设立京师大学堂,各省会设中学堂,各府州县遍设各级学堂,由此拉开了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转型序幕。

" 百日维新 " 失败,李端棻流放新疆,后遇赦回筑,已是年至古稀。李端棻世居贵阳城北 " 谯楼边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谯楼)俯瞰一郡。上置壶漏、钟鼓,以节晨昏。" 其地在王家巷一带。虽然赋闲,李端棻仍心系教育。"1902 年,贵阳名绅于德楷、乐嘉藻、李裕增拜会李端棻,商讨振兴贵州文化、发展贵州教育,四人达成共识——关键在于培养教师。" 马筑生老师说,最终四人决定集资在贵阳创设一所师范学堂,并开始实地踏勘选址。

民国时期南明河景观

马老师结合蒋霭如先生的一篇回忆文章,还原了当年四人踏勘的场景。蒋霭如先生是民国年间的贵州名师,曾执教于 " 贵师 ",亦曾担任民国本地报纸《黔风报》的编辑主任。场景大致如下:出贵阳次南门,过桥架桥,经排栅门沿南明河北岸西行,来到一片高大的杨柳丛中,这里就是雪涯洞。雪涯洞不甚大,既不宏伟,也不幽邃,昔人借洞崖之势盖有一个殿堂。洞前是来仙阁,洞右侧建有一个宽敞的厅堂 " 望水厅 ", 厅前有走廊。凭栏眺望,南明河就横在眼前。南明河水从西边流来,到这儿河身渐阔,河水愈清,颇有一些气势。河两岸树木蓊郁,特别是柳,更是繁茂。南明河上有人打鱼。架一叶扁舟,用的是根长竹篙,可以撑,也可以划,有时还用竹篙拍打水面,溅起水花,啪啪作响,为的是赶鱼鹰入水捕鱼。还有人在岸边扳罾,捞鱼虾。四人或立足或凭栏于望水厅上,看得见扳罾里鱼儿的蹦跳。

据清吴振棫《黔语》载,雪涯洞 " 下临南明河,桑阴夹岸,滩声远闻,时有短䒀,采鱼烟水。凭栏静眺,令人有江湖之思 "。丁公祠在雪涯洞旁边,门额为 " 丁文诚公祠 ",前临南明河,庭院两进,建筑宏伟,老树蔽天。柴晓莲先生《贵州名胜考略》云:" 有丁文诚公专祠,以祀丁宝桢,光绪十四年建。" 丁公祠是曾为贵州巡抚的陈夔龙所建,陈与李端棻私交甚厚。出丁公祠,再西行即昭忠祠。

丁公祠大殿(后为贵师图书馆)

马筑生老师说,雪涯洞、来仙阁、望水厅、丁公祠、昭忠祠一片老建筑群为官地,容易得到官府支持,且风景优美兼有文化蕴涵,李端棻四人通过考察,决定以这一片建筑为校址,报贵州巡抚批准立案,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创设并开学。这是 1902 年春天的事,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全体教职员工合影留念。

至 2009 年 6 月 19 日与贵阳学院合并," 贵师 " 历经 107 年岁月风云。马老师有过统计," 贵师 " 在悠久岁月中培养了万余名教师,桃李遍布全省各地,走出了包括创办贵州省立贵阳女子学校的周步瑛、中国民间三大开拓者之一的孙铭勋、学贯中西的 " 两栖教授 " 朱厚焜、著名数学家萧文灿、贵州省首任议会议长张彭年、民国黔军总司令王文华、著名学者王佩芬、著名红学家张毕来等闻人,执掌或执教该校的名人有任可澄、尹笃生、严寅亮、孟光涛等等。

" 贵师 " 对本地教育发展的贡献之大,不言而喻。但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意义,随着史料的发掘而得以提升。有一年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年会举行期间,长期担任该研究会副理事长、理事长的马筑生和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一位教授,谈起了该校的前身、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晚清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的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历来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与南洋公学附设师范院(高等师范)、京师大学堂附设师范斋(高等师范)一同被公认为是 " 中国师范教育肇始的三大源头 ",因而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据《南通教育志》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明令各地兴办新学堂,通州开始筹办,按照张謇的倡议,通州称 " 学堂 " 为 " 学校 "。张謇先生曾经自豪地说:" 中国之有师范学校,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始,民间之自立师范学校自通州始。"

但据马筑生老师考证,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于 1903 年 4 月 27 日正式开学;通常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所规模设置的公立师范学堂 " 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 ",是在 1902 年 9 月创办的。1902 年春创立并开学的贵阳公立师范学堂,比这二所学校更早。" 贵州公立师范学堂不仅仅是贵州第一所师范学堂,而且应该被认为是全国第一所师范学堂,开我国中等师范教育之先河。" 马筑生老师说。

贵阳南明河、市西河两河口

学堂创办后,虽屡更校名,但扩展很快。有地契文书为证。可惜根据地契信息,难以将当时贵师校区的具体区位体现在现而今的地图方位上。据林吟、马筑生两位老师粗略估算,民国时期的 " 贵师 " 校区,东南至南明河边,东北至市西河边,西至如今贵惠路贵州财经大学校区,北至今贵阳市总工会一带。" 那时,学校校区连成一大片。后来修建的瑞金南路,实则是从当时的校区中穿过。"

学者简介

林吟,原名林亚莉,贵阳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贵州省作家协会理事,贵州文学院签约作家,多部作品获贵州省政府文艺奖、贵州乌江文学奖。

马筑生,贵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贵州儿童文学史》等论著。

郑文丰

编辑 王欣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贵阳 房地产 乾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