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2 月 16 日,位于贵安新区的 " 贵州医科大学新校区建设 " 项目正式动土。
奇怪的是,走到工人跟前定睛看,频繁打入土层的不是水泥桩,而是一把把洛阳铲。
▲动土,从考古探铲开始
" 要动土,先考古 ",在 " 城市改造开发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 关系上,贵阳拿出系列举措摸清地下考古遗产资源蕴藏情况,以文化 " 软实力 ",为 " 强省会 " 建设作 " 硬支撑 "。
要动土,先考古
三月下旬,进入春分的贵安新区马场镇,迎来又一年的春茶采摘期。
不同的是,每天在茶园忙碌的,是一群手拿洛阳铲的考古勘探人。
" 项目的正式动土,是从第一把洛阳铲打入土层的那一刻开始。" 说起 " 最安静 " 的开工现场,贵州贵安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项目专员农格,仍记忆犹新。
" 结合以往文物普查、文献记载等资料,由 80 余人组成的考古勘探队,现已完成新校区约 62 万平方米的勘探,虽然调查还没有结束,但已经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遗存。" 考古调查一个月多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医科大新校区文物考古勘探调查项目领队胡昌国说。
考古勘探发现木炭层,为寻找遗迹提供线索
把目光从考古钻探现场,转向贵州考古。正在建设的贵安,有着众多独特性、唯一性、代表性和典型性——
这是贵州从史前到明清,唯一一个拥有完整考古文化序列的地区,数万年从未断绝;
这是以考古学完整书写贵州通史的唯一地区;
这是贵州史前洞穴遗址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
这是贵州目前唯一出土彩陶的地区,仅此,颠覆学术界关于彩陶文化传播范围和路径的既有理论;
这是贵州魏晋南北朝时期遗存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这是先后两次获得 "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的地区;
……
" 黔中遗珍 ",这个既标明地理位置,又展现文化遗产的词,成为贵安文脉、传承、发展的有力注脚。
▲ 2016 年《黔中遗珍——贵安新区出土文物精粹》出版,对动物化石、玉石器、骨角器、陶瓷器、金银器、铜铁器、服饰进行全面梳理和展示
目光再回到项目建设考古勘探现场。
就目前勘探情况,地下埋藏的丰富遗迹,意味着新区不仅不 " 新 ",新区的 " 来头 " 还将越来越大,新区的魅力、活力、竞争力,或将再添重要砝码。
而这,将为贵阳纵深推进 " 强省会 " 战略,提供又一强大软实力。
" 赶进度 " 还是 " 保文物 "?
" 万万没想到 ",是考古学的魅力。
但在城市更新、建设进程中,这样的 " 魅力 " 也是 " 压力 "。
" 赶进度 " 和 " 保文物 " 如何相融?贵阳用 4 年时间,以系列举措显态度——
2018 年 8 月,在 " 贵阳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 中,贵阳成立以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将 " 考古调查 " 纳入到所有工程建设项目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的区域综合评估内容;将是否完成 " 考古调查 "、或涉及 "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 的建设活动、" 不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实施原址保护、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 " 行政许可工作,纳入到所有工程项目建设许可阶段的文物保护审核内容。
▲详尽的考古勘探进度表,是新校区建设规划的有力依据
2021 年 4 月,《贵阳市、贵安新区考古调查专项区域评估指导意见 ( 试行 ) 》发布。在处理 " 开发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与冲突 " 问题上,明确提高审批服务效率,解决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和考古行政许可审批手续复杂、办理时间长等问题。
在开发建设区规划选址上,明确县级政府土地出让前 1 万平米以上开发建设区,需开展文物考古调查勘探,编制《文物考古调查勘探报告》,并提出文物保护措施与建议;对规划建设用地涉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不可移动文物分布范围,提出后段建设过程中需履行的文物行政审批事项、程序及保护措施和建议;对新发现的文物遗存,按保护等级和专家意见,分别实施原址保护、迁移保护或抢救性考古发掘与清理等保护措施。
不难看出,无论是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或是宣传力度、广度的加大,站在历史新坐标的贵阳,既要开工建设的 " 热度 ",也要文物保护的 " 温度 ";既要高楼大厦的 " 面子 ",也要文化底蕴的 " 里子 ",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从激烈的矛盾碰撞,转变为 " 和谐的对话互动 "。
▲位于贵安新区的贵州轻工学院、理工学院新校区,也于相继完成考古勘探工作
" 这是将城市建设‘绊脚石’,改造成为城市发展‘垫脚石’的贵州案例。" 在业内人士看来,推动 " 强省会 " 建设,贵阳以贵安为核心带动黔中城市群发展,在 " 强经济 " 的同时,通过考古摸清地下文物资源蕴藏情况的方式 " 强文化 ",将为现代城市的个性发展,提供 " 最佳身份证明 " 和难以替代的文化能量。
为城市史添 " 新物证 "
配合大型基本建设而进行文物考古勘探与发掘,一直是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强调的重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对文物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视下,国家探索 " 先考古、后出让 " 制度落实,抢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山东、杭州、沈阳、南京等多地将文物保护工作由为建设 " 清场腾地 " 的被动跟进,变为 " 考古前置 ";把 " 不可知 " 变为 " 可规划 ",推进基建和文物保护的统一。
▲国内多地着力实施 " 先考古、后出让 " 制度
遗迹数量上的气势恢宏,内涵上的丰富多彩,学术研究带来的突破性意义 …… 纵观贵州考古近 70 年历程及成果,在数以千计的古遗址、墓葬、窑址、碑刻等不可多得的实物遗存中,不乏重量级考古新发现。
其中,为配合遵义中桥水库修建而进行抢救性发掘的 " 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 ",一举拿下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 2014 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 及 "2014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遵义土司文化 ",俨然成为当地独有的个性化的文化标签。
▲ 2013 年 4 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杨价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将棺椁进行整箱提取,进行实验室考古
" 贵州基建考古,在助力全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勾勒出贵州古代文化发展脉络,增强贵州文化自觉和自信。" 采访中,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 ( 革命文物处 ) 处长丁凤鸣表示,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考古发现是重要物证。
贵阳率先出台的《贵阳市、贵安新区考古调查专项区域评估指导意见 ( 试行 ) 》,贯彻文物保护法,有序推进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为全省作出了探索示范。在抓眼球、引流量,打造 " 网红 " 城市时代,厘清城市历史,留住城市文脉,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是重要抓手。
▲考古发现,既见证城市走过的历程,也预示城市将来的趋势
新区建设,考古勘探。一面是未来,一面是历史。
项目建设,考古先行。站在历史新坐标的贵阳,面对历史和未来交汇,或许更能体会: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来源 多彩贵州网
编辑 王欣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