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刊发了一篇《年龄大了读研,越努力越焦虑》的报道,引起了网络上对大龄读研群体读研动机、就读压力及择业选择方面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 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 457 万人,比去年增长 21%。自 2014 年起,教育部取消了考研的年龄限制 , 随着考研热的不断升温,考研和读研队伍中的大龄群体也逐步走进公众视野。
2021 年全国学术学位硕士生离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当年毕业的学术学位硕士生群体中,年龄超过 30 岁的群体占比接近 6%。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近年来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两校 30 岁以上的研究生新生占到了 20% 左右。大龄研究生的数量逐渐增多,日渐成为一个可见的群体。
在传统的观念中,大龄读研群体被认为是 " 逆社会时钟而行者 ",他(她)们没有完全遵照既定的社会时钟和一般人眼中的固定轨迹前行,而是选择 " 回炉 ",甚至重新选择行业和方向,抑或重新选择一种自己眼中更为理想的生活方式。按照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观点,社会时钟(时间)指的是一种集体性的被赋予特定意义的文化节奏,它以其他事件为参照,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到另一种社会现象的变化。
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结构视野下进行观察和理解。受技术进步观念、技术加速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加速 " 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导性原则和一种 " 常态 "。
在 " 加速 " 社会中," 忙碌 " 取代 " 闲暇 " 成了人们最为普遍的生存状态,技术的进步在解放部分劳动力的同时,也制造了更多需要时间来处理的事务,教育越来越不是一次性打包所能完成的,终身学习理念已经开始彰显。" 加速 " 社会对大龄读研群体既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同时也意味着新的机遇和新发展的可能性。
从挑战和压力层面来看,大龄研究生群体可能要面临暂时失去稳定的收入、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保持不断学习的习惯、需要适应新的年轻同辈群体和同辈文化、需要平衡好家庭和学业、需要有顺利完成学位论文的毅力和韧性、毕业后重新求职中遇到各种关于年龄的 " 区别对待 " 或 " 准入限制 " 等 " 歧视性规定 " 的可能性等等。
从机遇和优势层面来看,大龄研究生群体工作经验丰富,心智更加成熟,方向更加明确,目标更加笃定,也可能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 " 读研时光 "。一些大龄研究生在留言中写道:"…… 相反,经历了生活的‘吊打’,30 至 35 岁的年纪真的目标清晰,看问题一针见血。…… 但是充满希望,比没考研前要自信的多。…… 他(她)们对当下、对未来都非常坚定,内在和外在也都非常自由,那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状态。"
" 加速 " 社会中的大龄 " 逆行者 " 群体是令人尊敬和值得学习的,他(她)们敢于重新选择,重新开始系统学习,他(她)们不向生活妥协,勇于在不确定性中追求新的可能,他(她)们经历过风霜却不见世故,他(她)们依然怀揣梦想。
在发达国家,大龄读研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一些已有一定成就的学者或者离开政坛的政界人士,为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也会选择读研。不是单纯为了学历学位、求职就业而读研,这是可喜的现象。我们应该非常珍惜大龄读研群体给我国研究生教育带来的多样性和新的可能性,这种多样性和可能性本来就是研究生教育的底色之一。
从根本上而言,研究生教育可以对求学者的人生赋予新的意义,高校和全社会应该鼓励和支持大龄读研的有志者,为他们高质量完成学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作者:高耀,系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 陈亚 / 编审 崔林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