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桥边、白塔山下,有一处稍显静谧的门脸,面朝着徜徉而过的大河,静静立着,不言不语不是特别惹眼,但门匾上古朴的字样有时会让人忍不住多望一眼—— " 野谷艺韵 "。无疑,错过和擦肩而过的人更多,倘若有人多一分好奇,信步而进,会发现,走进的竟是一个别有洞天的去处,让你安静而又骚动的情绪随之漫延,而和兰州有关的文化旅行,也才刚刚开始。
其实,这是一处在兰州文化圈已经颇有名气的民俗艺术馆,曲曲折折,有四层之高。小楼依傍着兰州最好的山和最好的水,层层迭迭、错落有致。逢阳光灿烂的日子,便总会有人慕名慕心而来,拨开大门上摇晃欲坠的铜锁,踩着痕迹斑驳的木质台阶,伴着情不自禁的淡淡思绪,拾级而上。在这里,时光似乎会停滞,话题深长悠远,人间烟火袅袅。
做为小楼的主人,内敛、谦逊的徐海峰和清瘦、爽朗的安肖,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做梦和寻梦的人。他们做的是寻根之旅的梦,寻的是与他们生生息息相伴的大河之傍的城市文化之根,这种情怀自始未终。多年来,他们怀揣梦想,依托、联合各方力量,举办了一系列本土气息浓郁的文艺演出、专题非遗展示及金鱼大赛等特色文化活动。萦绕在黄河两岸的醉人民谣、飞舞在街头巷尾的汉衣长袖,雕琢着古老金城的人文之美,沉浸入了市民和游客的梦中、心中。
一块匾、一罐茶、一袋烟
徐海峰相对年长一些,虽然是甘肃野谷艺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但若不开口说话便总是一副憨态可掬的朴实样子,身上既无商气也无傲气,想来应该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内敛。他总是穿着那种中式的短衫,衣服上有着一排整齐的盘扣,举手投足之间却自然而然地流露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
平日里,与公司有关业务的事几乎都是由性格更加外向的总经理安肖来处理,这种结构的形成,也不知是工作职能的 " 硬性 " 分配,还是根据性格喜好形成的自然分工。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感觉很是融洽,也比较随意,更像是两个好朋友。
" 野风兮兮入,谷水潺潺流,艺心切切耕,韵朴真真绕。" 这便是徐海峰对 " 野谷艺韵 " 名字的解读。来过这里的人都知道,野谷艺韵的人文名片有三:一块匾、一罐茶、一袋烟。在这里,可以十分真切地体味到西北地域浓缩的文化,感受到兰州独特、热情的待客之道。可以说,野谷艺韵的每一抹风景、每一处细节,都倾注了主人对美的专注、对梦想的追逐。
2018 年 6 月 2 日,作为我市首家民间戏楼,由甘肃野谷艺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的 " 白塔戏楼 " 白塔山下的 " 野谷艺韵 " 民俗艺术馆正式揭牌,来自我省戏曲界及众多戏曲爱好者数百人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自此,戏曲艺术将传统文化深深注入了 " 野谷艺韵 " 的 " 血脉 " 之中,而那台上铿锵的锣鼓也仿佛预示着在未来的光景里,挖掘兰州文化特色、追寻本土人文之美必将成为甘肃野谷艺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最核心的成长动力。
甘肃野谷艺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实际上成立于 2009 年 4 月,经过多年地探索和成长,目前已成为多个艺术、学术、行业协会等机构驻地。近年来,企业尤其热心地推动着京剧、秦腔等戏曲艺术的研究、展示、传承,也致力于 " 非遗文化 " 的研习与传播,还不断整理并举办着黄河文化兰州流域内的民俗文化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该公司还成功地推出了多场本土民谣系列演出,仅 2021 年全年就达到了 1000 余场,受到了广大市民及游客的热捧,在黄河之滨打响了 " 把兰州‘唱’给你听 " 的文旅品牌。
再现 " 橐驼文化 " 讲述兰州故事
" 兰州作为全国唯一黄河流淌其内的省会城市,滨河文化成为了兰州最广义的城市标签。" 徐海峰告诉记者:"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兰州因黄河的存在而更广泛的具有人文景观与生态价值,兰州的历史影像总是与黄河紧密地联系,在记录兰州的文字、特别是影像中,黄河都是重要甚至唯一的内容。在城市影像学的定义中,关乎兰州最主要的背景即为黄河。"
" 以黄河影像和城市文化场景为视角,在当前的认知中,与兰州黄河风景紧密相关的元素与风物以兰州黄河铁桥、兰州水车、羊皮筏子为代表。" 他说:" 根据兰州近代历史文化记述,我觉得能不能与流动的黄河相对应,再增加一种以黄河为背景的人文风景,那就是在兰州曾特有的‘橐驼文化’中的驼队与‘骆驼场子’文化。"
据了解,作为历史上主要的交通和运载工具,兰州以及整个甘肃和西北地区,都有着深厚的茶驼文化,从西汉时期专设 " 牧橐令丞 " 这一专司骆驼养殖的官职开始," 茶驼户 " 长期存在于西北生产生活当中,且对社会与经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历史上的养驼业在西北也曾有着重要地位,特别是以交通枢纽地位存在的兰州,其驼市交易更为发达,数个骆驼交易市场分布兰州各处,由此也产生了 " 骆驼场子 " 这一与骆驼车马有直接联系的特殊文化存在。
徐海峰认为,作为一种与黄河文化息息相关的 " 流动 " 风景,驼队在兰州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其橐驼文化之下的驼队早已因时代发展而湮没于兰州的历史记忆之中。因此,复原兰州橐驼文化不仅可以重现重要的城市历史记忆,也可以在黄河文化的背景下为当代金城更好地搭建起具有强烈地域文化特征的文旅场景。
他由衷地说:" 我想,如果有朝一日能将驼场文化以历史形态重现于兰州黄河岸边,那将极有可能与羊皮筏子一样成为滨河空间中的又一项活态文化传承,有望对弘扬兰州历史文化记忆、活化兰州文旅项目、美化滨河空间景观内容产生积极的作用。"
实际上,在徐海峰的心中已经有了十分完整的设想,他希望能在黄河岸边的湿地公园中以驼圈、装置、景观和美陈的形式再现 " 骆驼场子 " 的历史场景,并通过运营来活态重现当时的盛况,同时提供一系列业态项目使游客沉浸其中,再现当年因为 " 橐驼文化 " 而兴盛起来的独有文化场景及商业现象。
特别是,他还设想对历史上兰州 " 骆驼文化 " 进行艺术重现,用活态剧场到实景剧场的演变将 " 骆驼场子 " 场景演绎成为一个讲述兰州本土特色故事的河岸实景剧场,为兰州文旅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传统文化 " 雕刻 " 金城之美
与徐海峰不同,安肖的眼睛里总是闪动着透亮的光泽,彰显出他具有超乎常人的精明才干。近年来,他四处走访、请教,不断挖掘、整理着有关本土特色非遗文化的内容,并想尽办法在每逢节日、节气之时,以公益文化活动的方式将其生动呈现给兰州百姓。
其间,他不仅巧妙地设计了许多能够参与互动的方式和环节,还广邀相关非遗社团、民间组织各显其能,分别以特色鲜明的方式在这些非遗活动里精彩绽放,为传播、弘扬兰州非遗文化、传统汉服文化、本土节气文化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们百姓生活中一项承载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 安肖告诉记者:" 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文化观念,将天文、自然节律、民族进行了巧妙地结合,在不同的地域都衍生出了不同的节气文化,是百姓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立春时 " 打春 ",惊蛰时 " 打小人 ",冬至时 " 祭天 "…… 在安肖的努力下,这些早已被人们遗忘的节气活动开始陆陆续续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参与和围观。
" 原来我们先辈的生活这么有仪式感,比起现在无聊的日子感觉好太多了。"" 真没想到,二十四节气所具有的意义这么丰富,太有意思了。" 期间,每一位亲眼目睹了过程的人们无不露出了惊叹的表情,因为这些特色鲜明的节气文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他们对家乡的认识,更将古老金城之美深深的 " 雕刻 " 在内心深处。
清代 " 花儿 " 唱出 " 金城四艳 "
在兰州民间,曾流传着一首鲜为人知的 " 花儿 ",歌词里生动描述了清代曾脍炙人口的 " 金城四艳 ",这也是兰州早期有关金鱼的人文描述,堪称是古老金城一个鲜活的文化标识。歌中唱到:" 紫斑牡丹谷雨天,南山百合盘中餐。苦水玫瑰红艳艳,金鱼摆尾看全年。" 在这简单、押韵的四句歌词里,体现了早年间的兰州人想象力真是丰富极了,竟然将牡丹、百合、玫瑰三样植物和一种观赏鱼混搭在了一起,成就了这么一种生动、鲜活且极具生活气息的 " 金城四艳 "。
不仅如此,细细品味之间还发现,实际上这四句歌词里还表达了一种有趣的概念:任你牡丹还是百合、玫瑰皆逃不过 " 花无百日红 " 之命运的一眼,唯有艳丽多彩的金鱼方能 " 四季常开水中花 ",无论是盛夏还是酷暑,都能在美丽金城的千家万户自由遨游,总在那碧绿的水草衬托下 " 盛开 " 着。这些体态娇小、色彩缤纷的金鱼不仅为兰州人带来了怡情、养眼的美妙享受,更在年复一年里为兰州人的休闲生活增添了靓丽、明艳的色彩。
《鱼虫雅集》中有云:" 鱼乃闲静优雅之物,养之不独清目兼可清心 ……" 金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和平、幸福、美好、善良,是富有、吉祥的象征。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金鱼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已经成为很多人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和精神享受。
" 如今在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观赏鱼像金鱼一样,承载了千年的文化历史。" 据安肖介绍,金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养鱼史早在战国时就有记载。古代红色鲫鱼在晋《述异记》中记载:" 朱衣鲋,泗州永泰河中所出。" 后被人类有意识的畜养成金鱼。到了明代宫廷中盆养金鱼多起来,宫中设有金鱼盆置于案头供皇帝赏玩。到了清代,宫廷中还设有专门的 " 养鱼处 ",其鱼屋子、养鱼池均由专职太监负责掌管。
他感慨地说:" 这些娇小多彩的金鱼虽然源自山间溪水,却一度凭借着优美的体态、婀娜的身姿、美好的寓意受捧于名人商贾、文人雅士的赏玩,最终散落民间走进寻常百姓家传承至今。可以说,看似柔弱的金鱼,却凝结着民间雅趣文化的结晶,因此也被称为‘国鱼’,成为国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让更多的文化标识手手相承
近年来,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兰州地区金鱼观赏文化,为兰州文化旅游发展增光添彩,甘肃野谷艺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发展传统金鱼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了一项重要发展目标,不仅积极筹备并成立了兰州市金鱼协会,还接连成功举办了数届兰州市 " 野谷艺韵 " 杯金鱼大赛,并先后推出了兰州金鱼科普展、" 金城有鱼 " 国粹金鱼文化展等精彩活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兰州金鱼协会还先后选送选手携精品金鱼参加了中国(福州)世界金鱼大赛、中国(淄博)金鱼大赛暨金鱼产业高峰论坛等国内顶尖活动,兰州本土金鱼的观赏文化也逐渐被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 其实,我们就是醉心于对‘金城四艳’这一本土文化标识的挖掘和拓展。" 安肖告诉记者:" 因此我们想打造一个‘金城四艳’文化博览园,围绕牡丹、百合、玫瑰、金鱼这四种本土文化标识进行展示呈现,期间还能衍生出很多文化类、生态类的项目。"
" 虽然兰州一直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还是希望历史上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不要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人们忘记。" 他感慨地说:" 每一个地域所孕育出的文化,就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灵魂,是民族情感与家园精神的载体,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守护、挖掘、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文化标识手手相承。"
图由甘肃野谷艺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提供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编辑丨包学枫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