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过后,在红古区的大通路上,来这里锻炼、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 近些年明显能感觉到河水越来越清,两岸也越来越绿。经常走在这里,心情非常舒畅,感觉非常好。" 红古区窑街街道居民丁晓旭对记者说道。
健康水体的变化,离不开近年来红古区对于大通河的治理。以 " 河长制 " 为牵头,红古区通过源头治理、植绿护绿、铁腕治污等举措,不断提高河流治理和保护水平,使辖区内大通河的水环境面貌得到优化改善。
大通河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山脉。干流全长 561 公里,经永登县连城镇、红古区窑街,在海石湾镇与湟水河交汇。红古境内长 16.7 公里,是当地城区生产生活用水水源,也是川区 5 万亩农田灌溉的水源。
张丽霞作为大通河窑街段的总河长,每日定时巡河,每周定点组织清理垃圾,成为了她的规定动作。" 我们在巡河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每周五我们都会对所有的河洪道进行垃圾的清理。同时,利用微信的公众号、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多种方式,让广大群众从河长制的受益者转化为河长制的参与者。
与此同时,红古区突出项目抓治理。通过实施窑街污水处理厂一级 A 提标改造等生态治理工程,严管涉水、涉污企业,用层层压实的 " 生态责任链 ",串起环环相扣的 " 制度保护链 ",切实提升大通河水质。
春日时节,记者来到了窑街污水处理厂。站在厂房后的排水口,向大通河望去,清澈河水缓缓流向下游,四周一片苍茫寂静,周围的绿植也正萌发而出。走向厂房区域,已经处理过的储水池中,水也是同样清澈。走进宽广的厂区,很少看到来往的工人。厂长李刚告诉记者,现在窑街污水处理厂,已实现大部分自动化。整个厂区只有十几名员工,负责机器操作、维护、监测等,整体运行非常高效。
记者了解到,窑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中间提升泵房、高效沉淀池、转盘滤池及配电间、加药间,改造现有 CASS 生物池为 CASS+MBBR 池等。" 这个项目的完成,极大地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周边的人居环境质量,也为提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红古区供排水服务中心主任孙建海对记者说道。
如何进一步压实对水体的 " 保护链 " 呢?市生态环境局红古分局局长白林胜说道:" 我们全面依法加强涉水企业监管,对突出的涉水生态环境问题,坚持零容忍,铁手腕治理。对辖区企业出现的违法违规排放污水的问题,发现一起处理一起,有力防止了企业违法向水体排放废水。" 而红古区水务局副局长董国治也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治理,大通河的水质稳定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二类。红古区的河长制工作,从 2017 年开始,连续 5 年在全市的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世才 颜娜
通讯员 王梓全 文 / 图 / 视频
编辑丨包学枫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