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辛娜
记者从 4 月 26 日举行的 " 喜迎省第十三次党代会 " 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 基础设施建设专场 " 上获悉,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水利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 "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 治水思路,克服疫情、汛情等诸多不利影响,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 " 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 " 的水利工程,为维护 " 五大安全 " 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安全保障。
会上,黑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焦唳学主要从两方面介绍了相关情况:
水利投资规模持续增大,
拉动经济发展效应充分显现
五年来,全省共落实水利投资 463.87 亿元,其中,地方投资 256.45 亿元,创历史新高。
" 十三五 " 和 " 十四五 " 期间,全省有 16 个水利项目分别列入国家 172 项和 150 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投资规模达 1200 亿元。其中,三江治理工程、尼尔基引嫩扩建一期、锦西灌区、奋斗水库、阁山水库等 12 项重大水利工程已经建成并发挥防洪供水灌溉效益;关门嘴子水库工程正在加快建设;松花江连通、乌苏里江治理、林海水库、十六道岗水库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有望近期上马。
同时,省水利系统强化后续项目谋划和储备,形成远近结合、梯次接续、压茬推进的项目工作格局,努力提升发展后劲。" 十四五 " 期间,共谋划各类水利项目 3000 多个,总投资规模 1797 亿元,其中," 十四五 " 计划投资 694 亿元。水利投资不断加大,在提升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的同时,有力拉动了建筑材料、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新增就业方面贡献突出,按目前年度水利投资核算,可新增就业近 5 万人,对做好 " 六稳 "" 六保 " 工作、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起到了促进作用。
水利建设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充分显现
一是在防洪减灾工程建设方面。建成了我省水利建设史上规模最大的三江治理工程;实施了 21 条主要支流和 213 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共治理河长 3160 公里。目前,全省共建成江河堤防长度 1.54 万公里,比 2016 年新增近 1000 公里。其中,嫩江、松花江、黑龙江三条大江堤防和哈尔滨等 7 个重点城市主城区堤防已达到规划设计标准,哈尔滨市主城区由 100 年一遇防洪标准提升到 200 年一遇,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大庆、伊春、黑河等市主城区基本达到 100 年一遇;县城及其他重点保护区防洪标准达到 50 年一遇。这些防洪工程相继建成,在抵御近年来黑龙江、嫩江、松花江,以及主要支流、中小河流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护了全省约 1/4 的耕地和 40% 人口,有力保障了沿江城镇和厂矿企业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运行。
二是在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方面。在松嫩平原建成了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年供水能力 22.55 亿立方米,其中,城市供水 10.36 亿立方米、农牧业供水 8.38 亿立方米、湿地供水 2.41 亿立方米、渔业供水 1.4 亿立方米;在三江平原建成了 14 处灌区骨干引水工程,年供水能力 50.59 亿立方米,可满足 734 万亩水田灌溉用水。建成了奋斗、阁山 2 座大型水库和幸福沟、二甲沟、丹青等 3 座中型水库,新增库容 11.71 亿立方米。
正在建设关门嘴子大型水库,总库容 4.03 亿立方米。完成了龙凤山、新立等 7 座大中型水库和 95 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任务,恢复有效库容 6.29 亿立方米。建成了三江平原 14 处灌区田间配套工程,置换地下水灌溉面积 622 万亩,年可置换地下水总量约 18 亿立方米,基本实现了地表水与地下水采补平衡。完成了 55 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新增改善灌溉面积 300 多万亩,有效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在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方面。全省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2.15 万平方公里,治理侵蚀沟 2867 条。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较 2016 年减少 3344 平方公里,中度以上侵蚀强度由 2016 年的 29.4% 降至 17.5%,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黑土地生态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下一步,省水利系统将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对照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抢抓国家扩大有效投资新机遇,多渠道筹集资金,坚持建管并重,加力推动全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助力龙江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
编辑 李洪霜
值班主编 寇青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